资源简介 历史部编版 必修2 第十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中国的自然经济。清政府为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民间出现办厂热潮。到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只有680万元,而甲午中日战争后3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仅表现为商办企业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而且还表现出由沿海向内地的扩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1)原因:①19世纪末,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阶段的过渡,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全 球扩张,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惨败和清政府的投降政策,助长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它们纷纷争做中国的债主,抢夺筑路权,开采矿山和竞相建厂。列强在进行资本输出的同时,商品输出仍在扩大。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②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清政府为扩大税源,支付巨额赔款,解决财政危机,不得不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于是,民间出现办厂热潮。 (2)概况。设立的厂矿企业数量增多、投资数额增大;兴办的近代企业由沿海向内地扩展;以轻工业为主,其 中棉纺织业发展最为迅速;受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压迫和束缚,民族工业发展仍然十分艰难。 (3)影响。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主要表现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旨在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旨在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辛亥革命,使中国的近代化由器物层面开始提升到制度层面。 二、短暂的春天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较著名的有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等。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 原因与概况: 那时,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此伏彼起。特别是1915年为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清华学校学生抵制、焚烧日货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这些因素使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业,获得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 1912~ 1919年,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投资近亿元,再加上扩建企业,新增资本达到1.3亿元,相当于辛亥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其中,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有相当发展。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明显地被打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烙印,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点:第一,民族工业的发展主要偏重于轻工业方面,如面粉、纺织、皮革、卷烟等。重工业方面基础极为薄弱,造成工业结构极不平衡。第二,新建的民族工业大都分布在沿海和通商 口岸附近,地区分布极不平衡。第三,民族资本与外国资本相比,力量十分薄弱;与封建经济相比,封建经济仍占绝对优势。因此,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控制和封建主义的束缚下,不可能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发展特点 (2)很快衰落的原因:①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加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②中国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的排挤和压制。 (1)迅速发展原因:①中华民国的建立,各种实业团体的出现,大大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为张謇企业在“一战”时期迅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 ②1915 年中国国内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为张謇企业发展赢得了市场空间。 ③一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控制,为张謇企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外部环境。 三、曲折的发展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1927~1936年,民族工业得到较快的发展。无论是原来较为发达的棉纺织业和面粉业,还是新兴工业部门,如化学工业、橡胶工业,都有较大发展。制碱工厂在1927~ 1936年建成了15家。1931~ 1935年,制成的碱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出口日本和朝鲜半岛。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国民生产总值逐年增长。中国国民生产总值,1935~ 1936年,年增长8.86%,增长速度创历史最高纪录。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民族企业遭受空前残酷的打击。在沦陷区,来不及内迁的民族企业,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吞并。仅1937年8月~ 1938年3月,上海被日军摧毁的工厂就超过两千家,损失超过八亿元。在华北,日本采取“军管理”办法,将中国民族企业整个吞并。 1937年8月,日本飞机轰炸后,福州马尾造船厂只剩厂房骨架。 在国统区,国民政府实行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控制。这虽然是出于抗战需要,但是国民党官僚阶层却借此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从而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抗战期间,国统区的工业中心重庆,仅1943年停产的工厂近三分之一,炼铁厂停产超过四分之三。 历史纵横 国民政府官僚集团凭借战时专卖制度,利用国家扶持民营企业的低息贷款,兼并民族资本,大发“国难财”。1937年,宋子文趁人之危,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强行买走南洋兄弟烟草公司20万股的股票,从而控制了这家当时最大的民族烟草公司。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为取得美国援助发动内战,不惜大肆出卖国家主权。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取得了在华的政治、经济等特权。美国商品大量涌人中国市场,排挤国货。官僚资本也进行经济垄断,挤压民族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受到内外双重的打击。 以江浙蚕丝业为例,抗战胜利后,官僚资本接收华中、华东一带敌伪的蚕丝厂,成立了中国蚕丝公司,强行规定蚕农只能把蚕茧卖给这个公司,致使江浙民营蚕丝业一蹶不振。国民政府还不断增加苛捐杂税,并滥发纸币,导致通货急剧膨胀,造成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工厂、矿山、店铺纷纷倒闭。 民国时期,民族经济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历程? 民国时期,民族经济发展艰难曲折。 (1)1912~1919年,由于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特别是“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于是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但由于“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春天短暂,昙花一现。 (2)1927~1936年,由于国民政府推出一些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这个时期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民族资本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民族工业遭受空前残酷的打击,在沦陷区日本野蛮的经济掠夺,在国统区官僚资本的压榨,使民族工业日益萎缩。 (4)民国末年,由于美国经济侵略的加剧,官僚资本对民族企业的摧残挤压,加之国民政府不断增捐加税,通货急剧膨胀,原料昂贵而产品滞销,民族工业陷入绝境,纷纷倒闭。 学习延伸 阅读上表,请说出从1913~1921年,中国棉纺织业呈现什么状况,并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哪些? (1)1913~1921年,中国棉纺织业呈现出蓬勃向上,迅速发展的状况。 (2)原因:①辛亥革命,为棉纺织业的发展扫清了一些障碍。 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的政策,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也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③1915年国内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为棉纺织业的发展赢得了市场。 ④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为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1930~1934年,国内主要农作物年收成大约相当于十足年份的60%左右,上海农产品价格指数在此期间下降28%(1930年=100),其中谷类价格下降38%,豆类下降40%,纺织原料类下降25.5%。导致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国内政局持续动荡 B.民族工业的发展受挫 C.世界经济危机影响 D.国民政府推行统制政策 【答案】C1930~1934年,世界性经济危机波及中国,导致农业生产遭破坏,故选C;在这一期间,国民政府已经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虽然在对根据地进行镇压和围剿,但不能因此说政局持续动荡,排除A;结合所学可知,1930~1934年,由于国民政府推行促进工业发展的措施,民族工业快速发展,并且材料无法体现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排除B;“统制政策”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以所谓“非常时期”为由,实行经济统制政策,主要是采取统购统销,专卖,限价等方法,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D。 1.辛亥革命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这是指( ) ①辛亥革命推翻了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制度 ②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政治地位有了提高的实业家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被激发起来 ④辛亥革命促使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②③ B 课堂测试 2.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夕,有些西方人士认为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毫无疑问的是日本必然最后被彻底粉碎”,他们做出上述判断的主要依据应是,中国 A.已完成对军队的西式改革 B.集权制度有利于作战指挥C.近代化努力收到较大成效 D.能获得更广泛的外部援助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内容。根据所学内容可知,虽然当时中国并没有完成军队的西式改革。由“中国拥有一定的军备优势”可知他们判断的依据主要是他们认为洋务运动受到较大成效,故选C。 3.南京国民政府对于旧式土布的税收减免政策比较彻底,将土布出口税、五十里内外常关税及其附征内地税和其他内地征收之税厘完全免除,此外还免除了土布制造业和贩卖业的营业税。这些规定的实施 A.促进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兴起 B.加速了民族工业的近代化 C.旨在改善对外贸易的不利境地 D.增强了土布的市场竞争力 【答案】D 材料中国民政府免除国内土布的一些税项,有利于减小国内企业的经济负担,从而提高了企业产品的竞争力,故D符合题意;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是一场战前的经济动员运动,与材料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中的规定有利于传统织布业的发展,但也延缓了传统自然经济的瓦解进程,并未起到加速民族工业的近代化,故B不符合题意;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难以改善对外贸易的不利境地,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4.下面是1931-1943年东北地区的工矿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较表(单位:%)。据此可知,这时期东北地区 A.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迅速发展 B.成为日本“以战养战”的基地 C.逐渐摆脱了对日本经济的依赖 D.经济结构得到了完善和优化 【答案】B 从表格数据来看,1931-1943年东北地区的工矿业产值有较大增长,这一变化是由于日本掠夺工矿资源维持侵华战争的需要,东北地区成为日本“以战养战”的基地,故答案为B项;东北地区是日战区,A项不能反映,排除;东北地区的经济被日本控制,排除C项;材料不能反映“完善和优化”,排除D项。 5.1933年,国民政府实业部拟定四年实业计划,规定对保险、粮食、棉花、煤炭等重要产业实行国家通盘筹划;1934年,又陆续出台《运输动员与统制初步计划》、《粮食存储与统制计划》等一批有关物资管制的计划、纲要。这些政策的出台主要是因为() A.苏联模式的影响 B.国际局势的恶化 C.经济危机的冲击 D.围剿红军的需要 20世纪30年代,随着日本加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在此背景下,国民政府采取的统制措施以应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紧逼,故B符合题意;苏联模式是一种社会主义模式,国民政府的措施是部分借鉴而不可能主要受苏联模式的影响,故A不符合题意;1929年到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给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破坏性很大,但当时我国并非资本主义国家,受经济危机影响较小,故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反映经济政策与围剿红军的关系,D不符合题意。故选B。 6.下图所示是民国时期的“北京五星啤酒贴花烟灰缸”的陶瓷广告。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 ①近代实业救国的思潮 ②近代中国商标发展史 ③北京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史 ④近代中国陶瓷发展史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7.如表为1928—1936年中国进口商品分类比例表。表中中国进口商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单位:%) {5940675A-B579-460E-94D1-54222C63F5DA}产品年份 棉制品 绵纱 米麦 面粉 糖 液体颜料 交通器材 化学燃料及颜料 钢铁及其他金属 机械 1928 14.2 1.6 5.7 2.6 8.3 1.4 2.3 7.5 5.4 1.8 1931 7.6 0.3 10.6 2 6 1.8 2.3 8 6.2 3.1 1936 1.5 0.2 4.1 0.5 2.2 4.1 5.6 10.8 13.2 6.4 【答案】A 本题考查的是全面抗战爆发前国民政府进行的战前准备。由图表可知,进口商品中,轻工业产品的比重在下降,而重工业产品的比重在不断地上升,结合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华的史实可知,国民政府在着手准备抗张,故A项符合题意;革命根据地扩大与材料的主旨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国际援助在当时尚未到来,C项不符合题意;图表是进口商品的比例,不涉及国内经济的发展,且不符合史实,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A.国民政府着手准备抗战 B.革命根据地扩大 C.国际社会援助日益增多 D.民族工业的萎缩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抗战胜利后,一些知识分子注重“经济民主”,他们认为,在大多数人基本温饱未能满足的状况下,谈论自由和民主是奢侈的。正如有人所言:“在我看来,在两种民主不可兼得的今日,一碗饭比一张选票实惠的太多了。”在他们看来,在自由主义经济的私有制下,贫富悬殊无法避免。他们认为,一个合理的经济制度应使社会总生产的分配尽可能趋于平均。而这种“经济平等”的要求,只能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他们以“中间路线”相号召颇有声势的力量。但时人评论,“中间阶层和中间党派在中国政治上都不会有重要地位,也不会起什么独立作用”,后大部分中坚力量接受了中国共产党领导。 ——摘编自《新路》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经济民主思想提出的国内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经济民主思想的主要观点,并予以简要评价。 【答案】(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经济凋敝;贫富悬殊; (2)观点:经济民主化优于政治民主;经济平等;赞同生产公有制;评价:注重民主;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不切合实际,在当时的中国行不通或无法实现; 解析:(1)依据材料“抗战胜利后,一些知识分子注重‘经济民主’,他们认为,在大多数人基本温饱未能满足的状况下,谈论自由和民主是奢侈的。”、“在自由主义经济的私有制下,贫富悬殊无法避免。”结合所学从抗日战争胜利、经济凋敝、贫富悬殊等方面说明经济民主思想提出的国内背景。 (2)依据材料“在我看来,在两种民主不可兼得的今日,一碗饭比一张选票实惠的太多了。”、“而这种‘经济平等’的要求,只能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结合所学从经济民主化优于政治民主、经济平等、赞同生产公有制等方面概括经济民主思想的主要观点。依据材料“在大多数人基本温饱未能满足的状况下,谈论自由和民主是奢侈的。”、“在我看来,在两种民主不可兼得的今日,一碗饭比一张选票实惠的太多了。”、“中间阶层和中间党派在中国政治上都不会有重要地位,也不会起什么独立作用”结合所学从注重民主、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不切合实际,在当时的中国行不通或无法实现等方面简要评价这一思想观点。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