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历史中考备考第一阶段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梳理第2讲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共6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初三历史中考备考第一阶段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梳理第2讲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共65张PPT)

资源简介

(共65张PPT)
初三历史中考备考第一阶段复习---中国古代史知识梳理
考点1
前221年
秦朝
咸阳


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争,影响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各诸侯国的人民希望结束战乱,过上安定的生活


(1)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实力超过东方六国,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2)长平之战后,六国无力抗秦
(3)秦始皇招募各国的人才,委以重任,并及时听取建议,积极策划统一大计
完成
统一
(1)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
(2)公元___________,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_________,定都__________
续表
中央集权
皇帝
丞相
太尉
御史大夫
行政
军事
监察
郡县制
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
领域
措施
影响
政治
(1)创立大一统的__________
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_______,总揽全国军政大权
(2)在中央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管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3)在地方废除分封制,建立__________
(1)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
(2)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续表
圆形方孔半两钱
度量衡
文字
小篆
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
领域
措施
影响
经济
(1)统一货(_______________)
(2)统一_________(以秦制为基础)
(3)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4)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
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便利了经济的发展;使秦朝的陆路交通四通八达;便利了南北交通
文化
统一_________(书同文),把________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使政令能顺利推行,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顺畅沟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续表
焚书坑儒
长城
临洮
辽东
东海
陇西
长城
南海
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
领域
措施
影响
思想
______________
加强思想控制,摧残文化,钳制思想
军事
北击匈奴,修筑_______(西起________,东到________)
巩固边疆,拓展疆域(东至________,西到_______,北至_______一带,南达_______)
续表
长期争战混乱
统一
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民族交融
华夏族
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________________的局面,开创了_________的新局面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
(4)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____________,有利于________的形成
考点分析:本内容是中国古代史的核心内容,需弄清以下三个概念:皇帝制度、郡县制和中央集权制,其中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
考点2
秦的暴政
陈胜、吴广
大泽乡
公元前209年
大泽乡


根本
原因
___________: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徭役和兵役、残酷的刑罚
直接
原因
____________去渔阳戍守长城,在________遇上大雨,不能按期到达,面临死刑。陈胜、吴广便发动戍卒起义


时间
______________
地点
______________
方式
农民揭竿而起
口号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续表
陈县
张楚
秦军
农民大起义


经过
(1)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
(2)攻占________后,陈胜称王,建立“________”政权
(3)在_________的强大攻势下,起义军缺乏后援,最终失败,陈胜、吴广相继被部下杀害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______________,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给后代统治者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秦朝
灭亡
(1)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失败,但反秦的浪潮并没有平息,项羽、刘邦领导的军队逐渐壮大,分别对秦军作战
(2)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将秦军的主力歼灭
(3)刘邦率军直抵秦都咸阳;公元前207年,秦朝统治者投降,秦灭亡
续表
考点分析:掌握陈胜、吴广起义的史实,认识到这次起义的伟大历史意义:陈胜、吴广起义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打击了地主阶级,推动了社会进步,开辟了中国农民武装反抗封建统治的革命道路
考点3
汉文帝
汉景帝
1.
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汉高祖)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2.
“文景之治”
以农为本
以德化民
勤俭治国
在位皇帝
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具体措施
(1)注重农业生产,提倡____________,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三十税一)
(2)重视“____________”,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
(3)提倡___________,反对奢侈浮华


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
3.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主父偃
推恩令
刺史制度


“文景之治”后,西汉经济繁荣;汉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


政治
内容
(1)采纳___________的建议,颁布“__________”;找借口削爵、夺地甚至除国,严厉镇压诸侯国的叛乱
(2)建立___________,把全国划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监视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
影响
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巩固了中央集权
续表
五铢钱
盐铁官营
专卖
长安
儒家


经济
内容
(1)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_______
(2)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实行____________、________
(3)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影响
使国家的财政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文化
内容
在________兴办太学,以________经典作为教材,培养儒学人才
影响
儒学居于主导地位,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影响深远
续表
董仲舒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北击匈奴
张骞通西域
丝绸之路


思想
内容
接受________的建议,“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影响
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礼的思想成为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有利于思想统一
军事
内容
派遣卫青、霍去病__________(漠北战役)
影响
匈奴受到沉重打击,再无力与西汉对抗
外交
内容
_____________;开辟___________
影响
加强与西域各国的经济联系和友好往来
续表
影响
(作用)
汉武帝从政治、思想、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考点分析:本考点重点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要注意与秦始皇的相比较并进行区分,其中思想方面的做法完全相反,但目的完全一样,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同时要注意理解“推恩令”的政治智慧在于巧妙地解决封国势力
4.
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始皇
汉武帝
政治
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建立刺史制度
经济
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
把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把煮盐、冶铁等经营权收归国有;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思想文化
焚书坑儒,统一汉字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办太学,推行儒家教育
续表


秦始皇
汉武帝
军事
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北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
影响
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使西汉王朝国力强盛,汉王朝的影响力远达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汉王朝版图得以拓展
考点4
张骞通西域
大秦
丝绸
核桃
葡萄
石榴
苜蓿


________________

线
(1)陆上丝绸之路:
(2)海上丝绸之路:
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和锡兰(今斯里兰卡)


(1)西传:________、漆器等物品,以及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
(2)东来:良种马、香料、玻璃、宝石等,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植物,以及多种乐器和歌舞等传入中原
续表
大动脉
贸易与文化交流
西域都护
作用
(评价)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_________,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___________________,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对西域
的管理
公元前60年,西汉朝廷设置____________,标志着西域(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考点分析: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的兴起奠定了基础;而丝绸之路则为新一代领导人倡导的“一带一路”奠定了历史基础。备考时可结合地图,了解丝绸之路是古代世界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考点5
刘秀(光武帝)
光武中兴
东汉的建立
背景
公元9年,外戚王莽建立新朝,西汉灭亡;农民起义推翻王莽政权
建立时间
公元25年
定都
洛阳
建立者
_________________
表现
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___________”的局面
外戚宦官交替
专权
原因
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皇帝年幼,大权由太后主持,导致外戚的势力膨胀
外戚与宦官轮流把持朝政,导致政治腐朽不堪,
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影响
考点分析:了解东汉“光武中兴”局面的形成,理解东汉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原因和影响
官渡之战
黄河中下游
北方
赤壁之战
孙刘联军
三国鼎立局面
考点6


东汉末年,州郡割据、战乱不已,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百姓流离失所
(1)___________(以少胜多):200年,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大败袁绍,统一了___________地区,为以后统一________打下基础
(2)___________(以少胜多):208年,___________采取火攻,大败曹军,为_________________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重要战役
220年
曹丕
洛阳
续表
221年
孙权
成都
229年
孙权
建业
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
形成过程
时间
政权
建立者
都城
巩固措施
______

______
______
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______

______
______
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______

______
______
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派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形成标志
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这标志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义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使东汉末年的割据战乱走向了局部统一,是历史的进步,为最终走向完全统一奠定了基础
续表
考点分析:本内容要注意区分三国建立的时间、建立者、方位及都城等,并了解三国鼎立虽然是分裂局面,但对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来说,是统一的过渡,是历史的进步
考点6
1.
两晋南北朝的更替
西

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建都洛阳。280年,西晋灭吴,统一了全国
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
东晋十六国




宋、齐、梁、陈
2.
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八王之乱
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229年


晋惠帝时发生“___________”,西晋从此衰落,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纷纷逃往南方,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潮
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主要原因);南方自然条件优越;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战争相对较少




为日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3.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汉族
黄河流域


(1)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2)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学习和接受______的先进文化,加强北魏对________的控制




封建制改革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续表
洛阳
汉语
汉服
汉姓
汉姻
民族交融
主要
措施
措施
内容或影响
迁都
迁都______
有利于更好地学习和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汉化
政策
说______
穿______
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改______
改鲜卑姓为汉姓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
联______
促进了_____________,增强了北魏的实力,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
历史
作用
续表
4.
考点分析:本考点重点是江南地区的开发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要注意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民族融合是这一时期的必然趋势,且这种民族融合是交互式的,中华民族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启示
(1)一个民族要进步和发展,要与先进民族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2)坚持改革开放,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先进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
(3)改革应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不怕困难,勇于创新
一、历史解释
1.
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的命令,受制于中央。它是中央政府为有效管理地方而建立的行政管理制度。它有利于国家统一,社会稳定,但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民主的形成,阻碍了社会的发展。
2.
“丝绸之路”与“一带一路”:
从长安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又把西域的物产和奇珍异宝运到中原。这条沟通欧亚的陆上交通道路,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与古丝绸之路是一脉相承的,是新时期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一带一路”建设秉承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它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
二、家国情怀
学习张骞通西域得到的启示:我们应当学习张骞不屈不挠、勇于探索和开拓的精神,在学习上不畏艰难险阻,勇于开拓进取,报效祖国。
1.
_______形势图
秦朝
2.
_______像
秦始皇
3.
秦朝的_________
示意图
政治建制
4.
统一______
货币
5.
________像
汉武帝
6.
___________示意图
丝绸之路
1.
(2018广东)有学者认为,公元前221年的改革至关重要,它摒弃了重立列国的思想,从而为中央统一全国各地的集权管辖提供了手段。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君主专制
D.
八股取士
【考点】秦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史实识记能力。从题干中“公元前221年”可知,“改革”处于秦朝时期。从“摒弃了重立列国的思想”“中央统一全国各地的集权管辖”这些可以看出是秦朝的郡县制。秦朝的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命。郡县制的设立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故选B。
2.
(2018广东)公元前112年,汉武帝颁布《罢郡国铸钱令》,命令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汉武帝这一措施(
)
A.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抑制了农业生产发展
C.
彻底解决了封国问题
D.
实现了思想的大一统
【考点】汉武帝大一统的史实。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理解能力。从材料中“销毁原各郡国的私铸钱,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可以看出,中央加强了对铸币权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中央集权。故选A。
3.
(2019广东)公元3世纪,西域商人只有得到魏国敦煌太守仓慈发给的专门许可证,才可以去洛阳从事商业贸易。这种现象说明(
)
A.
西北地区民族关系紧张
B.
丝绸之路仍在发挥作用
C.
中外文化交流基本中断
D.
政权分立影响经济发展
【考点】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后,丝绸之路正式开通。它起于长安,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西亚直至欧洲,它是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所以公元3世纪,西域商人只有得到魏国敦煌太守仓慈发给的专门许可证,才可以去洛阳从事商业贸易。这种现象说明丝绸之路仍在发挥作用。故选B。
4.
(2017广东)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史实与推论的搭配,正确的是(
)






A
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
西汉与匈奴建立了和平友好关系
B
丝绸之路通达欧洲
丝绸之路因为只运输丝织品而得名
C
西域葡萄、石榴等物产传入内地
西域物产的引进是丝绸之路开通的最大成果
D
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
标志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考点】丝绸之路。
【解析】本题以丝绸之路为背景,考查学生识记历史知识能力。公元前138年,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因此,A推论错误。丝织品是丝绸之路上运输最多的商品,却不是唯一的商品。因此,B推论错误。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因此,C推论错误。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的军事、政治,保护往来商旅,是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的开始。因此,D史实与推论搭配正确。故选D。
5.
(2018广东·改编)从东汉桓帝(永寿二年)到西晋统一前的125年间,全国人口减少了
3
390多万,平均每年减少约27万。这一时期人口大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
政局动荡,战乱频繁
B.
人口南迁,土地荒芜
C.
北方自然条件恶劣
D.
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考点】三国鼎立的史实。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分析理解能力。题干中材料讲述了人口减少的情况,时间为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前。根据所学知识,这个时期三国鼎立,军阀混战,导致了大量人口的减少,故A正确。人口南迁并没有造成土地荒芜,北方的自然条件并不恶劣,不符合史实,经济重心完成南移在南宋时期,时间不符,故排除B、C、D。故选A。
6.
(2016广东)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用于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
A.
历史剧《三国》
B.
罗贯中《三国演义》
C.
司马光《资治通鉴》
D.
诸葛亮《出师表》
【考点】赤壁之战与诸葛亮的相关史实。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208年,曹操为乘胜消灭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发动赤壁之战。刘备采用了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孙刘联军用火攻的办法,以少胜多,大败曹军。相传在这次战役中诸葛亮“借东风”“草船借箭”和施“连环计”。在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A、B、C三项都是后人撰写的,不是第一手资料。故选D。
1.
(2019青岛)“公元前
3
世纪出现了一个关键转折点,即类似于西方封建制的旧时西周分封制被中央集权官僚政府所取代。新的中央集权国家建立了北接草原、南至南越的庞大帝国。”这个“庞大帝国”是(
)
A.
夏朝
B.
秦朝
C.
汉朝
D.
唐朝
B
2.
(2019临沂)我国的地方行政制度,自秦朝以来,逐渐发展和完善。下列哪一制度的实行,开创了此后我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
A.
丞相制
B.
郡县制
C.
州县制
D.
行省制
B
3.
(2019桂林)公元前212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从咸阳附近的军事重地直通北方九原的军事通道,全长700多公里。据估计,骑兵部队三天三夜就可以从咸阳赶到九原。此举(
)
A.
加强了中央对北疆的控制
B.
确立了对文武百官的监察制
C.
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D.
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
A
4.
曾有人形容秦朝时“赭衣塞路,囹圄成市”,意思是道路上挤满了穿囚衣的犯人,监狱里关满了人,如同集市一样。这些现象说明秦朝时期(
)
A.
社会治安混乱
B.
国民素质不高
C.
人民法制观念淡薄
D.
刑法严酷
D
5.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比较关心重视的问题。农民,在促进历史变迁和社会更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
)
A.
“国人暴动”
B.
黄巾起义
C.
项羽、刘邦起义
D.
陈胜、吴广起义
D
6.
(2019吉林)西汉初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的统治局面历史上称为(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A
7.
(2019南京)“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为此,汉武帝(
)
A.
分封诸侯
B.
广设郡县
C.
实施“推恩令”
D.
设立“三司”
C
8.
(2019烟台)“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汉武帝为实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采取的措施是(
)
A.
焚书坑儒
B.
削减侯国数量
C.
推行郡县制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9.
(2019桂林)董仲舒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采用其主张是为了(
)
A.
促进艺术繁荣
B.
推动教育发展
C.
加强思想控制
D.
保持思想活跃
C
10.
为巩固大一统王朝,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由中央派出官员直接控制,今潍坊市的大部分县市区属于青州、徐州管辖。这些“由中央派出”的官员被称作(
)
A.
诸侯王
B.
刺史
C.
太守
D.
节度使
B
11.
(2019襄阳)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讲话中,称赞中国古代人民“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习近平总书记称赞的历史事件是(
)
A.
修建都江堰
B.
修筑长城
C.
开辟丝绸之路
D.
开通大运河
C
12.
(2019东营)“丝绸之路”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下列介绍“丝绸之路”的篇章设计中,不恰当的是(
)
A.
人物篇——张骞、玄奘、郑和
B.
物品篇——丝绸、瓷器、葡萄
C.
朝代篇——商朝、唐朝、明朝
D.
文化篇——音乐、舞蹈、佛法
C
13.
(2019盐城)“公元26年,即汉光武帝称帝的第二年,下诏书,令民间释放奴婢。”材料中的“汉光武帝”建立的朝代是(
)
A.
西周
B.
东周
C.
西汉
D.
东汉
D
14.
(2019东营)对下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理解准确的是(
)
A.
诸侯强大威胁中央
B.
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C.
母后主政皇帝无权
D.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D
15.
(2019德州)历史活动中,老师列出“官渡之战”“十六国”“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这样一些历史资料进行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
A.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B.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
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D.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B
16.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正确反映了229年“三国鼎立形势”的图示是(
)
D
17.
(2019聊城)迁都洛阳后,北魏孝文帝亲自到鲁城(今山东曲阜)祭祀孔子,封孔氏四人为官,并让兖州刺史修复孔子墓。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统一黄河流域
B.
开发江南经济
C.
笼络守旧势力
D.
学习先进文化
D
18.
(2019玉林)孝文帝推行“改官制、禁胡服、断北语、改姓氏、定族姓”等措施,增强了北魏实力,促进了民族交触。其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
)
A.
北魏实现北方统一
B.
孝文帝改革决心坚定
C.
改革措施全面易行
D.
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D
19.
(2019桂林)下表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有利于(
)
A.
政权分立
B.
江南开发
C.
南朝稳定
D.
民族交融
D
鲜卑姓
拓跋
独孤
步六孤
勿忸于
贺赖
拔拔
丘穆陵
尉迟
汉姓





长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