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二模历史试题(word版 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二模历史试题(word版 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1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二模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平台,各家学派在此进行交流与论辩。这一状况(  )
A.出现了学术垄断的局面 B.导致了传统文化的分裂
C.推动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有利于思想和学术的繁荣
2.有关下列文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一代表西周时期青铜制造水平 B.图二见证了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
C.图三是北魏时期民族交融的体现 D.图四反映了西夏制瓷业高度发达
3.图是宋元时期政治形势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  )
A.辽、金、元 B.金、元、辽 C.元、辽、金 D.辽、元、金
4.下列我国古代人物与科技文化成就的搭配,正确的是(  )
A.华佗——《本草纲目》 B.司马迁——《史记》
C.宋应星——《农政全书》 D.罗贯中——《红楼梦》
5.清朝初年,政府三令五申:“寸板不许下海”、“片帆不准入口”。这体现了清政府(  )
A.学习西方,变法图强 B.固守传统,重商抑农
C.对外开放,积极交流 D.故步自封,闭关锁国
6.“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一个拥有黄河和长江滚滚波涛的民族……眼睁睁地看着这座万园之园化为一片灰烬。”与这则材料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第二次鸦片战争 D.甲午中日战争
7.“它对西方军械、技术和外交的模仿是一种浮于表面的现代化姿态;西方文明中的精华所在----政治制度、社会理论----全然没有触及。”这里的“它”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8.《站起来,我依然英雄的武汉》长诗中这样写道:“辛亥革命枪声一响,两千多年苍老的帝制在这里戛然停步,武昌首义十八星方旗一挥,东方古国沉重的车轮在这里改道转向。”材料强调了辛亥革命(  )
A.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B.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 D.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9.“几乎这个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参与到这场为国家命运寻求答案的运动中。从公共知识界和学界,到工商界,再到工人……个体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材料说明五四运动(  )
A.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B.标志着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D.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10.从北伐战争到南昌起义,反映出中国革命对象发生的变化是(  )
A.由北洋军阀到国民党反动派 B.由清政府军队到北洋军阀
C.由国民党反动派到北洋军阀 D.由北洋军阀到日本侵略军
11.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其主要目的是(  )
A.开始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B.不断激发农民生产和革命积极性
C.逐步壮大解放区军事指挥力量 D.巩固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
12.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外交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属于20世纪50年代的外交成就是
A.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尼克松访华 D.中美建交
13.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集中体现了(  )
A.我国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B.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C.我国创新宏观调控机制 D.我国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14.图是九年级某班同学制作的读书摘要,其中错误的一处是(  )
A.文明名称 B.出现时间 C.著名人物 D.文明类型
15.“远征在客观上使希腊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文明得以接触、交流、融汇,扩大了各民族已知世界的范围,加快了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与“这次远征”有关的人物是(  )
A.亚历山大 B.查理一世 C.彼得一世 D.伯里克利
16.中世纪欧洲城市兴起,市民生活可以包括(  )
①从事手工业生产、商业和贸易②完全摆脱领主控制③接受大学教育④赎买城市自治权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7.一位哥伦比亚学者在“纪念美洲发现——两个世界文明汇合500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说,“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由此可知( )
A.“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亚洲大陆 B.该学者关注的是殖民掠夺的后果
C.新航路开辟推动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 D.金属货币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18.英《权利法案》和美国1787年宪法都体现了(  )
A.确立民主共和国的希望 B.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C.建立民主政治的诉求 D.反对殖民压迫的要求
19.一战前,对于德国强烈的经济竞争和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的咄咄逼人的姿态,英国深感恐惧,并不能容忍,英德矛盾遂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产生的根源是(  )
A.德国对外由“大陆政策”变为“世界政策” B.英国的“日不落”殖民地位受到强大挑战
C.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不公平、不公正 D.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0.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农民的赎金为发展工业积累了资本;农民在法律上获得解放为工厂提供了劳动力;自然经济的瓦解扩大了国内市场。以上说明农奴制改革
A.是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
B.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
C.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D.使俄国走上了对外扩张道路
21.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7.5%;1900年英国初等学校在校生比1870年增加了五倍:1903年,法国已婚男子和女子的文盲数量分别降至424%和6.3%,这主要是由于
A.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 B.人口快速增长 C.工业化的推动 D.人口素质提高
22.“由于他的努力,精神运动取代了武装暴动,祈祷取代了枪炮,沉默取代了恐怖分子的炸弹爆炸声”。材料中的“他”(  )
A.领导拉丁美洲最终赢得独立 B.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
C.带领巴拿马人民收回运河主权 D.迫使英国承认埃及独立
23.苏联一五计划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共同之处是(  )
A.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迅速推进本国工业化的完成
C.国内外经济环境相似 D.暴露了发展重工业的弊端
24.2012年8月举行的第16次不结盟运动峰会尽管受到欧美国家的阻扰,但仍在伊朗成功召开。这表明(  )
A.该组织是当今最大的国际组织 B.发展中国家国际影响不断扩大
C.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确立 D.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建立
25.霍华德斯波德克《全球通史》:进化不仅发生在人类世界,也发生在我们所患的疾病领域…因此,药理学成了一场介于疾病细菌的不断演变和新的治疗手段的发明之间的一场竞赛。这段话意在说明(  )
A.人类文明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 B.经济发展加速疾病细菌的演变
C.生活因为科技进步而丰富多彩 D.社会发展同时需要应对新问题
二、综合题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来帮亦满,人家粮储,皆及数岁。……开元十三年,米斗至十三文,青、齐谷斗至五文。……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绢一匹二百一十文。
——《中国通史》
材料二 当时,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海外贸易也超过前代,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加以管理。…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年份
耕地面积(顷)
1661年(顺治十八年)
5493576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6078430
1724年(雍正二年)
6837914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7414495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唐朝经济发展的具体表现。当时在位的皇帝是谁?
(2)结合所学,判断材料二所述史实发生在哪一朝代?当时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名称是什么?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
(3)据材料三,概述清朝前期耕地面积的状况。这种状况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
(4)综上所述,从各朝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27.阅读下列示意图,回答问题。
(1)综上所述,结合所学,中国共产党索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分别是什么?
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抗战是中华民族复兴的转折点。从宏观的视角看,它是一场全面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在国家主权的收复与巩固方面大有进展,获得了平等地位。抗日战争中,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立,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
——《大国之路的起点:抗日战争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迁》
材料二 给戴高乐当过多年外交部长又任过总理的顾夫·德姆维尔这样总结道:“1946年至1958年,美国控制了法国的对外政策。我们在财政和安全方面,都依赖于美国。”
——《中法建交始末——20世纪40-60年代中法关系》
材料三 从1930年到1990年,空运的成本已从平均每公里68美分降到11美分,纽约与伦敦的三分钟的电话费从244美元降到3美元。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大量信息数据在全球范围内快速、经济地传递,跨国公司的管理者可以在瞬息之间了解世界各地的市场行情,通过数据分析和计算,找到最有效的盈利机会。
——《世界经济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盟国”属于哪一国际组织?为维护“新的国际体系”,成立了哪一国际安全组织?在这个组织中,中国担当了哪一重要角色?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美国此时控制法国的目的。美国采取了什么措施让法国在财政和安全方面依赖美国?为摆脱这种局面,法国采取了怎样的对策?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跨国公司“找到最有效的盈利机会”的手段。跨国公司的出现促进了哪一经济趋势的发展?哪一机构的成立保障了世界贸易的法制化与规范化?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推动世界不断走向何平发展的因素。
参考答案
1.D
【详解】
根据“各家学派在此进行交流与论辩”可知稷下学宫使各家学派能够争辩交流,从而有利于思想和学术的相互促进和发展,有利于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故选D;这一状况使各派思想都能够自由发展,没有出现学术垄断和传统文化的分裂,排除AB;各派思想的自由交流与发展不能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排除C。
2.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图片3中,北魏是少数民族政权,它的官员穿汉服,是北魏时期民族交融的体现,故C符合题意;图一代表商代青铜制造水平,图二见证了汉代雕塑艺术水平,图四反映了辽政权制瓷业高度发达,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3.A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与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西夏和辽,故①处为“辽”;南宋时期,与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西夏和金,故②处为“金”;最终灭西夏、金、南宋统一中国的是元朝,故③处为“元”。故选A;北宋时期,与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西夏和辽,而非金,B错误;北宋时期,与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西夏和辽,而非元,故C错误;南宋时期,与之并立的少数民族政权是西夏和金,而非辽,故D错误。
4.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司马迁撰写了《史记》,对后世史学影响深远,故B符合题意;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罗贯中——《三国演义》,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5.D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清朝初年,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三令五申:“寸板不许下海”、“片帆不准入口”,故D符合题意;戊戌变法学习西方、变法图强,故A不符合题意;材料是说对外政策,故B不符合题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对外开放、积极交流,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6.C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体现了资本主义侵略的残暴性,故C符合题意,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7.A
【详解】
依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里的“它”是指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创办了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及兴办新式学校、派留学生出国深造等。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但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向西方学习仅仅停留在器物层面,因此没有从根本上触及落后的政治制度及思想文化上的变革,所以A项符合题意;BC项是从政治制度层面向西方学习,排除;D项从思想文化方面向西方学习,排除。故选A。
8.C
【详解】
根据“两千多年苍老的帝制在这里戛然停步”可得出其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C正确;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到民族资本主义以及民主共和观念,故排除BD;故选C。
9.D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这个社会的各个阶层都参与”“从公共知识界和学界,到工商界,再到工人”可知,五四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故D正确;题干信息未显示五四运动的性质,故A错误;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BC错误。综上故选D。
10.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北伐战争是反对北洋军阀,南昌起义是反对国民党反动派,故A符合题意,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11.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时期,为了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不断激发农民生产和革命积极性,实行“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故B符合题意;秋收起义以后开始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为了逐步壮大解放区军事指挥力量,实行三三制是为了巩固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12.B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1971年,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建交,故B符合题意,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13.B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体现了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景,B正确;推进科技创新、宏观调控机制、升级产业机构与“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不符,排除ACD。故选B。
14.D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汉谟拉比是公元前18世纪的古巴比伦国王,古巴比伦国是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文明类型应属于大河文明 ,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综上故选D。
15.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进行远征,从欧洲的巴尔干半岛打到埃及、南亚次大陆,在客观上使希腊文明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文明得以接触、交流、融汇,扩大了各民族已知世界的范围,加快了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过程,故A符合题意;查理一世是英国国王,彼得一世是俄罗斯人,伯里克利奴隶制民主的代表人物,故B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A。
16.C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10世纪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西欧开始出现作为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的城市,市民阶级形成了,它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等,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市民生活可以包括从事手工业生产、商业和贸易;接受大学教育;赎买城市自治权;向教会交什一税等,因此市民生活可以包括①③④,C项符合题意;而②13世纪,许多西欧城市通过和平或暴力的方式挣脱领主与教会的束缚,但不能完全摆脱领主控制,排除。综上所述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7.B
【详解】
据材料内容可知,这位学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是发现新大陆开启了残酷的殖民掠夺。为了追求黄金和白银,掠夺财富,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新航路的开辟。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欧洲一些国家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故“黄金和白银的作用只是使两个大陆之间的距离更加遥远了”,B符合题意;“两个大陆”指的是美洲和欧洲大陆,A排除;材料没有体现新航路开辟推动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C排除;金属货币阻碍了世界市场的形成表述与史实不符,D排除。故选择B。
18.C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权利,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权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分权与制衡原则,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这两个法律都防止最高统治者专权,体现了人民建立民主政治的诉求,故C正确;英国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故A错误;美国没有经历过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故B错误;反对殖民压迫与英国无关,故D错误。综上故选C。
19.D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一战前德国与英国存在矛盾的根源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故D正确;“大陆政策”是英国的,故A错误;一战前,英国已经衰落,故B错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战后的,故C错误。
20.B
【详解】
根据材料“资本”“劳动力”“国内市场”依据这些关键词可知,农奴制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1861年改革的性质和局限性,故排除ACD项。故选B。
21.C
【详解】
根据题干“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7.5%;1900年英国初等学校在校生比1870年增加了五倍:1903年,法国已婚男子和女子的文盲数量分别降至424%和6.3%”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22.B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由于他的努力,精神运动取代了武装暴动,祈祷取代了枪炮,沉默取代了恐怖分子的炸弹爆炸声”并结合所学可知,甘地领导印度人民对英国殖民侵略者进行“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为印度独立奠定了基础,故B正确;玻利瓦尔领导拉丁美洲独立战争最终赢得独立,故A错误;1999年,在巴拿马国家与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收回了运河全部主权,故C错误;以扎格鲁尔等人为代表的华脱夫党领导了埃及反英运动,迫使英国承认埃及独立,故D错误。综上故选B。
23.A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苏联一五计划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美国罗斯福新政体现了政府干预经济的原则,故A符合题意;苏联一五计划迅速推进本国工业化的完成,故B不符合题意;苏联一五计划是在帝国主义包围下进行的,美国罗斯福新政是在经济危机背景下进行的,故C不符合题意;苏联一五计划暴露了发展重工业的弊端,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24.B
【详解】
根据所学和材料“欧美国家的阻扰,但仍在伊朗成功召开”可知,这体现出发展中国家国际影响不断扩大,故B符合题意;联合国是当今最大的国际政治组织,多极化是一种趋势,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在形成中,故AC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B。
25.D
【详解】
根据题干“……因此,药理学成了一场介于疾病细菌的不断演变和新的治疗手段的发明之间的一场竞赛。”说明社会发展同时需要应对新问题,面对诸多新问题,我们需要提出应对的措施与办法,B正确;题干没有体现人类文明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生活因为科技进步而丰富多彩,排除AC;经济的发展与疾病细菌的演变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故选D。
26.(1)物产丰富、物价低廉;唐玄宗(李隆基)。
(2)宋朝。市舶司。经济重心南移。
(3)持续增长;不断扩大。政局稳定(多民族国家统一);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4)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政府要重视经济的发展;要制定适合经济发展的政策。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天下无贵物,两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可知,这体现出物产丰富、物价低廉;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开元”可知,唐玄宗,也就是李隆基在位。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苏湖熟,天下足”可知,宋朝出现了这种局面。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加以管理”可知,设立市舶司管理外贸。根据所学可知,出现经济重心南移的局面。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表格可知,清朝前期耕地面积,持续增长,不断扩大。根据所学可知,这是因为,政局稳定,多民族国家统一;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
(4)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启示有,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政府要重视经济的发展;要制定适合经济发展的政策。
27.(1)上海;工人运动;井冈山。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初级;焦裕禄。
(3)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详解】
(1)根据所学可知,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确定的党的中心工作是工人运动;1927年毛泽东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2)根据所学可知,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出现了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3)根据所学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定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
(4)根据所学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决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根据所学可知,毛泽东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的革命道路是,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形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8.(1)世界反法西斯联盟。联合国。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2)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冷战。财政:马歇尔计划。安全:建立北约。对策:加强欧洲联合,(成立欧共体、欧盟)积极倡导和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影响: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数据分析和计算机网络。经济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或WTO。
(4)国际组织得成立:国际合作的深入:科学技术的应用等等。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中国不仅打败了日本,消除了亡国的危险,还从盟国那里挣脱了不平等枷锁”可知,它就是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根据所学和材料一“参与了新的国际体系的创立,并由此而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要角色”可知,为维护“新的国际体系”,成立了联合国,中国任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2)根据所学可知,美国此时控制法国的目的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冷战。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我们在财政和安全方面,都依赖于美国”可知,美国采取了马歇尔计划让法国在财政和安全方面依赖美国,在安全方面建立北约。根据所学可知,为摆脱这种局面,法国加强欧洲联合,成立欧共体、欧盟,积极倡导和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根据所学可知,它推动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通过数据分析和计算,找到最有效的盈利机会”可知,跨国公司“找到最有效的盈利机会”的手段数据分析和计算机网络。根据所学可知,跨国公司的出现促进了经济全球化。根据所学可知,世界贸易组织也就是WTO保障了世界贸易的法制化与规范化。
(4)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推动世界不断走向何平发展的因素有,国际组织得成立:国际合作的深入:科学技术的应用等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