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资源简介

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2020八下·南康月考)2019年6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某活动标识(如图),该标识所纪念的历史事件(  )
A. 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B.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C.使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D.标志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2.(2020八下·苏州期中)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几十年后,英国学者罗伯特奥内尔在他的书中写道: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而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作者意在强调这次战争(  )
A.捍卫了中国领土完整 B.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C.增强了中国军事实力 D.改变了中国落后面貌
3.(2018·河池)“精准扶贫”是当前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始终重视“三农”的一贯原则。这一原则在建国初期最典型的表现是(  )
A.和平解放西藏 B.进行抗美援朝
C.实行土地改革 D.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
4.(2020八下·海勃湾期末)从1954起,国家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北京同仁堂的经理顺应历史潮流,带头进行公私合营,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赞扬。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
A.严重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
B.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C.改变了我国的主要矛盾
D.实现了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5.(2020八下·海勃湾期末)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史 实 结 论
A 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坚决维护了“两个凡是”方针。
B 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作用。
C 2012年中共十八大,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D 2017年中共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A.A B.B C.C D.D
6.(2020八下·海勃湾期末)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  )
A.民族区域自治 B.民族平等
C.民族团结 D.各民族共同发展
7.(2019·德州)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提到:“九二共识……开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使两岸政治互动达到新高度。“九二共识”指的是(  )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D.两岸同胞齐心协力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8.(2020八下·海勃湾期末)“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转折点”是指(  )
A.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B.万隆会议召开
C.联合国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
D.中日建交
9.(2020八下·海勃湾期末)2014年中国“氢弹之父”于敏捧得象征科技终身荣誉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敏“共和国勋章”。在共和国历史上,首先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的科技成果是(  )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C.研制成功第一艘核潜艇
D.中国战略导弹部队装备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发射成功
10.(2016八下·丹阳期末)自1978年以来,粮票、布票、油票等品种繁多的购物票证相继被取消。这些票证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B.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
C.人们的购物方式发生了变化 D.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二、综合题
11.(2020八下·海勃湾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已经经过了几年的酝酿和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决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同时就着重指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那次全会以后,全党在拨乱反正和调整国民经济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改革主要在农村进行。
材料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农村经济发展对城市的要求,为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材料三: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加快经济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中央确定,对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主动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这是一个重要的决策,对加速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1)材料一中农村改革的试点在哪?改革的措施是什么?改革后农村发生了哪些变化?
(2)材料二中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3)材料三中“重要的决策”指的是什么?对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起到了什么作用?
12.(2020八下·海勃湾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材料三:2020年5月29日在《反分裂国家法》实施15周年座谈会上栗战书发表讲话,引发海峡两岸广泛关注和热议。栗战书在讲话中重申:“两岸的事是两岸同胞的家里事,应该由家里人商量着办。祖国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我们愿意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前景。但凡有一线和平解决的可能,我们都将付出百倍努力。”这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决心和诚意。
(1)材料一中的图是香港和澳门的区旗,中央人民政府设立什么机构对之进行管辖?是谁创造性地提出这一伟大构想并实践?
(2)据材料二分析为什么香港能够顺利回归?
(3)结合材料三指出对台基本方针是什么?实现祖国统一的基础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海峡两岸能够统一的条件有哪些?作为青少年,我们能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做些什么?
13.(2020八下·海勃湾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72年2月,尼克松乘坐的飞机缓缓降落在中国北京的机场。尼克松走下舷梯,离地面还有三四级台阶时,就向前来迎接的周恩来伸出了手。两位领导人紧紧握手达一分钟之久,周恩来诚恳地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最辽阔的海洋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
材料二:当今,中美关系是21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的:“宽广的太平洋两岸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双方应该致力于在亚太地区实现良性互动,加强在地区和国际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1)材料一反映的是1972年发生的什么重大历史事件?美国总统主动与周恩来握手说明了什么?
(2)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处理中美两国关系的准则是什么?促使中美关系改善的因素有哪些?
(3)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未来中美两国关系如何才能健康发展?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019年是70周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A符合题意;
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与图片内容不符,B排除;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使祖国大陆获得统一,C排除;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D排除。
故答案为: A。
【点评】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而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可知这说明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中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是为了反对美国的侵略(为了保家卫国),粉碎了美国的侵略,捍卫了中朝两国的独立与安全。
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是作者意在强调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抗美援朝战争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掌握抗美援朝战争的过程和影响。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
3.【答案】C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四个选项中,只有土地改革与“三农”问题有直接关系。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识别,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易错点是对题干提供的信息不理解,对基础知识记忆不准确,造成回答错误。解题技巧是抓住关键语句“三农”“建国初期”,依据课本知识回答。
4.【答案】D
【知识点】公私合营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党对民族资本家采取团结和改造的政策,取得较好的效果,实现了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所以D项符合题意;
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B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排除;
C项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三大改造的实质即可作答。
5.【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九大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17年中共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所以D项符合题意;
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坚决否定了“两个凡是”方针,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不是中共十五大,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
2017年,中共十九大召开,习近平在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几次会议。难度不大,掌握几次会议的内容和意义即可作答。
6.【答案】A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民族问题而制定的基本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所以此题选A。
7.【答案】B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二共识的核心是两岸均承认一个中国原则,B选项符合题意。
一国两制属于对台的政策,A选项排除。
CD选项属于九二共识的目的或者影响,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准确把握,九二共识的核心是两岸均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8.【答案】C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分析】由题干中“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第一次击败了美国”,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C项符合题意;
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是在1953年,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
1955年,万隆会议的召开,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大会圆满成功,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知识。难度不大,理解材料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答案】A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所以A项符合题意;
1966年,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
研制成功第一艘核潜艇是在1970年,在1974年装备于海军,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
中国战略导弹部队装备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发射成功是在1966年,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两弹一星”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意义即可作答。
10.【答案】D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分析】据题意“自1978年以来,粮票、布票、油票等品种繁多的购物票证相继被取消”可知在计划经济时代,因为物资匮乏,国家对生产和供应都加以控制,自1978年以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资供应丰富,满足人民的需要,各种票证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的准确理解与运用。
11.【答案】(1)安徽凤阳小岗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都有很大提高。
(2)增强企业活力。
(3)建立经济特区。有利于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1)试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率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这样,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徽凤阳小岗村,这种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民生产和农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2)中心环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围绕所有制、管理体制等方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3)决策:根据材料中“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加快经济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中央确定,对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设立经济特区,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点评】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特区等知识点。难度较大,掌握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归纳总结方可作答。
12.【答案】(1)特别行政区。邓小平。
(2)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指导;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4)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反国家分裂法》的颁布;“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香港澳门的回归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坚决同分裂祖国的行为作斗争;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为完成中国统一大业做贡献。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香港回归;“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一构想成功运用于香港和澳门,香港和澳门回归后,设立特别行政区。
(2)原因:根据材料中“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可归纳出香港能够回归的原因。
(3)基本方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不久,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必须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实现祖国统一。
(4)本题可以从历史的角度、从民族的角度、从现实的角度、从法律的角度、从实际能力等角度来分析两岸能够统一的条件;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可以从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定性、必然性等角度来作答。
【点评】本题考查港澳回归、“一国两制”、九二共识、台湾问题等知识。难度较大,需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综合用于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13.【答案】(1)尼克松访华。说明了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日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美两国的共同愿望和利益需要;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形势的变化。
(3)从大局出发,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发展友好关系,加强交流与合作,互利双赢。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1)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中“1972年2月,尼克松乘坐的飞机缓缓降落在中国北京的机场”等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毛泽东会见了尼克松,周恩来与尼克松举行了会谈;说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日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1972年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2)准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家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因素:本题可以从当时的国际形势、中美双方等角度去分析中美关系改善的因素。
(3)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可以从双方和平、平等对话、谋求共同利益、肩负大国形象等角度去谈如何健康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中美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知识。难度较大,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2019-2020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
1.(2020八下·南康月考)2019年6月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某活动标识(如图),该标识所纪念的历史事件(  )
A. 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B.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C.使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D.标志着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答案】A
【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019年是70周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A符合题意;
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与图片内容不符,B排除;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使祖国大陆获得统一,C排除;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D排除。
故答案为: A。
【点评】 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2.(2020八下·苏州期中)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几十年后,英国学者罗伯特奥内尔在他的书中写道:中国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而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作者意在强调这次战争(  )
A.捍卫了中国领土完整 B.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C.增强了中国军事实力 D.改变了中国落后面貌
【答案】B
【知识点】抗美援朝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中从他们的胜利中一跃而成为一个不能再被人轻视的世界大国。”可知这说明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中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是为了反对美国的侵略(为了保家卫国),粉碎了美国的侵略,捍卫了中朝两国的独立与安全。
ACD三项理解错误,不符合题意;
B项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是作者意在强调的内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抗美援朝战争及学生的理解能力。掌握抗美援朝战争的过程和影响。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
3.(2018·河池)“精准扶贫”是当前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始终重视“三农”的一贯原则。这一原则在建国初期最典型的表现是(  )
A.和平解放西藏 B.进行抗美援朝
C.实行土地改革 D.开展第一个五年计划
【答案】C
【知识点】土地改革
【解析】【分析】四个选项中,只有土地改革与“三农”问题有直接关系。C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对题干信息的识别,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易错点是对题干提供的信息不理解,对基础知识记忆不准确,造成回答错误。解题技巧是抓住关键语句“三农”“建国初期”,依据课本知识回答。
4.(2020八下·海勃湾期末)从1954起,国家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北京同仁堂的经理顺应历史潮流,带头进行公私合营,受到毛泽东主席的高度赞扬。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
A.严重损害了资本家的利益
B.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C.改变了我国的主要矛盾
D.实现了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答案】D
【知识点】公私合营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发展企业的公私合营,公私双方共同经营企业。1956年初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党对民族资本家采取团结和改造的政策,取得较好的效果,实现了私有制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所以D项符合题意;
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B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排除;
C项在题干中未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三大改造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三大改造的实质即可作答。
5.(2020八下·海勃湾期末)论从史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史 实 结 论
A 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坚决维护了“两个凡是”方针。
B 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作用。
C 2012年中共十八大,科学发展观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D 2017年中共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识点】中共十九大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17年中共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所以D项符合题意;
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坚决否定了“两个凡是”方针,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不是中共十五大,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
2017年,中共十九大召开,习近平在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D。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几次会议。难度不大,掌握几次会议的内容和意义即可作答。
6.(2020八下·海勃湾期末)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时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  )
A.民族区域自治 B.民族平等
C.民族团结 D.各民族共同发展
【答案】A
【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民族团结的认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解决民族问题而制定的基本政策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所以此题选A。
7.(2019·德州)习近平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提到:“九二共识……开辟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使两岸政治互动达到新高度。“九二共识”指的是(  )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D.两岸同胞齐心协力加强经济文化交流
【答案】B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二共识的核心是两岸均承认一个中国原则,B选项符合题意。
一国两制属于对台的政策,A选项排除。
CD选项属于九二共识的目的或者影响,排除。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解题关键在于对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准确把握,九二共识的核心是两岸均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8.(2020八下·海勃湾期末)“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转折点”是指(  )
A.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B.万隆会议召开
C.联合国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
D.中日建交
【答案】C
【知识点】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解析】【分析】由题干中“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第一次击败了美国”,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C项符合题意;
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是在1953年,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
1955年,万隆会议的召开,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大会圆满成功,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
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C。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知识。难度不大,理解材料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9.(2020八下·海勃湾期末)2014年中国“氢弹之父”于敏捧得象征科技终身荣誉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敏“共和国勋章”。在共和国历史上,首先打破帝国主义核垄断的科技成果是(  )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C.研制成功第一艘核潜艇
D.中国战略导弹部队装备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发射成功
【答案】A
【知识点】“两弹一星”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所以A项符合题意;
1966年,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所以B项不符合题意;
研制成功第一艘核潜艇是在1970年,在1974年装备于海军,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
中国战略导弹部队装备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发射成功是在1966年,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A。
【点评】本题考查“两弹一星”的知识。难度不大,掌握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意义即可作答。
10.(2016八下·丹阳期末)自1978年以来,粮票、布票、油票等品种繁多的购物票证相继被取消。这些票证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是(  )
A.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B.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
C.人们的购物方式发生了变化 D.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答案】D
【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
【解析】【分析】据题意“自1978年以来,粮票、布票、油票等品种繁多的购物票证相继被取消”可知在计划经济时代,因为物资匮乏,国家对生产和供应都加以控制,自1978年以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社会生产力,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资供应丰富,满足人民的需要,各种票证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的准确理解与运用。
二、综合题
11.(2020八下·海勃湾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已经经过了几年的酝酿和实践。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决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同时就着重指出,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那次全会以后,全党在拨乱反正和调整国民经济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改革主要在农村进行。
材料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改革的成功经验,农村经济发展对城市的要求,为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材料三: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加快经济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中央确定,对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给地方以更多的主动权,使之发挥优越条件,抓紧当前有利的国际形势,先走一步,把经济尽快搞上去。这是一个重要的决策,对加速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有重要的意义。
(1)材料一中农村改革的试点在哪?改革的措施是什么?改革后农村发生了哪些变化?
(2)材料二中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3)材料三中“重要的决策”指的是什么?对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1)安徽凤阳小岗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都有很大提高。
(2)增强企业活力。
(3)建立经济特区。有利于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特区
【解析】【分析】(1)试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率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这样,农民有了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措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安徽凤阳小岗村,这种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了中央的肯定,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民生产和农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2)中心环节: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5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围绕所有制、管理体制等方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3)决策:根据材料中“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多,资源比较丰富,具有加快经济发展的许多有利条件。中央确定,对两省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对外开放的步伐,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设立经济特区,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点评】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经济特区等知识点。难度较大,掌握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归纳总结方可作答。
12.(2020八下·海勃湾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香港问题为什么能够谈成呢?并不是我们参加谈判的人有特殊的本领,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当然,香港问题能够解决好,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材料三:2020年5月29日在《反分裂国家法》实施15周年座谈会上栗战书发表讲话,引发海峡两岸广泛关注和热议。栗战书在讲话中重申:“两岸的事是两岸同胞的家里事,应该由家里人商量着办。祖国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我们愿意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前景。但凡有一线和平解决的可能,我们都将付出百倍努力。”这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决心和诚意。
(1)材料一中的图是香港和澳门的区旗,中央人民政府设立什么机构对之进行管辖?是谁创造性地提出这一伟大构想并实践?
(2)据材料二分析为什么香港能够顺利回归?
(3)结合材料三指出对台基本方针是什么?实现祖国统一的基础是什么?
(4)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海峡两岸能够统一的条件有哪些?作为青少年,我们能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做些什么?
【答案】(1)特别行政区。邓小平。
(2)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一国两制”构想的正确指导;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4)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人民的共同愿望,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反国家分裂法》的颁布;“一国两制”方针的指导;香港澳门的回归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坚决同分裂祖国的行为作斗争;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为完成中国统一大业做贡献。
【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香港回归;“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一构想成功运用于香港和澳门,香港和澳门回归后,设立特别行政区。
(2)原因:根据材料中“主要是我们这个国家这几年发展起来了,是个兴旺发达的国家,有力量的国家,而且是个值得信任的国家”“还是由于“一国两制”的根本方针或者战略搞对了,也是中英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可归纳出香港能够回归的原因。
(3)基本方针: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不久,在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基础: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必须在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实现祖国统一。
(4)本题可以从历史的角度、从民族的角度、从现实的角度、从法律的角度、从实际能力等角度来分析两岸能够统一的条件;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可以从维护祖国统一的坚定性、必然性等角度来作答。
【点评】本题考查港澳回归、“一国两制”、九二共识、台湾问题等知识。难度较大,需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综合用于所学知识即可作答。
13.(2020八下·海勃湾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72年2月,尼克松乘坐的飞机缓缓降落在中国北京的机场。尼克松走下舷梯,离地面还有三四级台阶时,就向前来迎接的周恩来伸出了手。两位领导人紧紧握手达一分钟之久,周恩来诚恳地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最辽阔的海洋和我握手,25年没有交往了。”
材料二:当今,中美关系是21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的:“宽广的太平洋两岸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双方应该致力于在亚太地区实现良性互动,加强在地区和国际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共同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
(1)材料一反映的是1972年发生的什么重大历史事件?美国总统主动与周恩来握手说明了什么?
(2)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处理中美两国关系的准则是什么?促使中美关系改善的因素有哪些?
(3)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未来中美两国关系如何才能健康发展?
【答案】(1)尼克松访华。说明了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日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美两国的共同愿望和利益需要;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国际形势的变化。
(3)从大局出发,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发展友好关系,加强交流与合作,互利双赢。
【知识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美建交
【解析】【分析】(1)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中“1972年2月,尼克松乘坐的飞机缓缓降落在中国北京的机场”等信息,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2年,尼克松访华,毛泽东会见了尼克松,周恩来与尼克松举行了会谈;说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在国际社会上日益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1972年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2)准则: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家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因素:本题可以从当时的国际形势、中美双方等角度去分析中美关系改善的因素。
(3)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可以从双方和平、平等对话、谋求共同利益、肩负大国形象等角度去谈如何健康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中美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知识。难度较大,掌握基础知识,能够将材料和所学知识相结合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方可作答。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