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石门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六次自主考试历史试题 PDF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石门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第六次自主考试历史试题 PDF版含解析

资源简介

自主考试历史答案三
1.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标志着苏联的解体。社会主义苏联成立于1922年,到1991年解体时整整存在了69年,被分裂为15块碎片即被分裂成15个国家,且都变成了资本主义国家,故选A;B成立于1991年到目前仅仅存在了20多年,故排除B;十月革命前的罗曼诺夫王朝存在了三百多年,也不符合题意,故也排除C;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即英国,与戈尔巴乔夫无关,故排除D。
2.B 根据材料“新兴大国以经济竞争、资本积累、政治和经济影响、技术和物质能力等形式成功渗透到一些权力领域。“表明新兴大国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并成为重要的国际力量,故B符合题意;A项,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开始松动,排除。C项,多极化只是一种发展趋势,并未正式形成,排除。D项,材料并未强调经济全球化下趋势下只有大国间才相互依存。
3.D 题干材料“漫长的和平”、“隐蔽的俄美非战公约”反映了美苏冷战时期,两国极力避免战争冲突,客观上有利于世界和平,故D正确;冷战时期美苏并未实现军事平衡,而是互有消长,故A错误;冷战时期美苏的目的并不是和平相处,故B错误;美苏冷战的目的也不是共同称霸,故C错误。
4.D经济决定政治,世界经济力量的变化带来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二战后,欧洲国家认清了美苏争霸的实质,为了维护自身的安全和利益,开始走向了联合,成立欧洲共同体,经济一体化促进了政治一体化的进程,西欧逐渐摆脱了美国的控制,故③④符合题意,故排行粗ABC,选D。
5.B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和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伤痕”可以理解为冷战的遗留,冷战结束后,朝鲜半岛还处于分裂状态。德国的分裂状态是冷战的产物,而1990年东西德统一,随后冷战结束,排除A;911事件是恐怖主义,排除C;北约和华约的对峙是冷战的产物,排除D。所以答案选B。
6.A本题考查冷战结束以后关于世界政治的走向问题的认识。“而赞成第一种说法的人偏少,赞成第五种说法的人较多”可见认同多极化趋势的人越来越多,故A项正确;“没有统一的说法,主要有:单极说、无极说、待定说、单极与多极并存说、多极说等五种”可见没有达到“公认”的效果,还有很多分歧,故B项错误;材料中提到“冷战结束后,关于世界政治的走向问题,没有统一的说法”,说明世界政治在发生变化,各种政治力量在进行分化组合,但并没有提出各种政治力量变化的趋势与目的是为了争夺霸权,故C项错误;由材料“单极说、无极说、待定说、单极与多极并存说、多极说等五种”多种观点的分歧说明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在一定时间内客观存在,故D项错误。
7.C根据“战后初期‘德国问题’的解决,就是通过欧洲一体化途径予以实现的……才有了今天的欧盟和欧洲的大联合”可知,该学者认为欧洲一体化有助于解决“德国问题”,故C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联邦德国的建立导致“德国问题”出现,排除A;B表述太绝对,错误;欧洲一体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欧盟成立不能标志欧洲一体化完成,D错误。
8.B A项应为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的影响,早于题目中的时间“1987年”,故排除;题目中1987年,欧洲共同体成员国倡导创建“没有国界的欧洲”的主张有利于进一步深化集团内部的合作,为欧洲联盟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故B项的表述正确;C项应为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87年”,故排除;D项中“扫清障碍”的表述过于夸大化,故排除。
9.A根据时间信息,这两个组织是从1949年左右以后逐步成立的,地点主要是在欧洲,涉及经济方面的应该是欧洲一体化的组织,而政治军事则是北约组织,北约组织是冷战的产物也加剧了冷战的格局,故A选项正确;北约组织加剧了美苏之间的矛盾,也增强了世界上不安定的因素,故B选项错误;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而原因则是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上的分歧,故C选项错误;朝鲜分裂是美苏对峙的结果,而非北约推动的,故D选项错误。
10.D解答本题,首先要捉住关键词杜鲁门,联合国与欧洲共同体显然不是杜鲁门的措施,排除AB;华沙条约组织是苏联应对美国北约的措施,显然不正确;北约组织或北约,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选项D符合题意。
11.A 图片中左图是耕地的情境,右图是织布的情境,说明古代小农经济男耕女织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中体 现的是小农经济模式,不是商品经济,故B项错误;材料不是说明手工技术领先世界,故C错误;小农经济的耕作模式,不能说明社会的和谐,D错误。
小农经济是在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基础上,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本题以剪纸的形式体现了这种模式,做题的关键是仔细观察图片,从图片中解读出有效信息,从图中的“耕牛”和“纺车”等信息便可做出正确判断。
12.B 根据材料可知,明前中期,朝廷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显然旨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显然说明冲击等级秩序,故排除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而是强调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排除A。朝廷对玉制器皿等规定不是传统伦理,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而是强调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13. C “恣行吞并,莫惧章程”说明当时是有相关的“章程”(规定)的,而且是不允许“恣行吞并”的,再结合“口分永 业(国家授予的田地)”可以推断出是在唐代中期出现的均田制被“违法买卖”(兼并),受到破坏的现象。故选C。 而 ABD三项并非唐代的历史现象,被排除。
14. B 珐琅彩出现于康熙时期,因此不可能出现在明朝的沉船上。故选C。青瓷在东汉时期出现;白瓷在南北朝时期出现;青花瓷出现在元朝,属于彩瓷。因此ACD均有可能出现。
15. B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手工业。中国瓷器开始大量销往海外市场是在唐代,因此A项错误;出口商品除了瓷器以外,还有丝绸,因此D项错误;C项错误,请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限制对外贸易;从材料“瓷器的纹饰中绘有家族、公司、团体、城市等图案标志”可以看出这是依据国际市场而进行生产的,故选B。
16. C 把握关键时间信息“乾隆之世”即可,D项军机处建立于雍正年间,A、B两项均错在“开始”,“重农抑商”政策始于春秋战国、“闭关锁国”政策始于明,乾隆帝只是厉行这两项政策,这导致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未能转变为近代工业文明。
17. A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的发展,旨在考查正确解读相关图表的能力。题目中未涉及安徽及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与其他地区的比较,故排除B、C两项项;D项发生于两宋时期,晚于题目中的时间“汉唐(时期)”,故排除;由图片中两汉至唐期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次数的变化趋势可知A项的表述与此相符,故本题应选A项。
18.C 根据材料所示信息可以得出,汉代通过对商人征收重税,从社会、政治地位对商人的打压,来抑制商人的活动,故C项正确。休养生息政策是指政府对经济活动不过多的干涉,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抑制打压商人商业活动,并不代表禁止商业,故B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盐铁官营政策,排除D项。
点睛: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经济政策之一。历朝在此基础上都有出台相关的具体措施。其中汉代的措施主要有,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入市籍者不得为官,对商人征收重税,实行盐铁官营政策等。重农抑商政策一方面维护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促进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另一方面,在明清时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19.B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庄园中的冶铁、制盐等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竞争的情况时有存在,但材料并未提及官营手工业发展如何,不能得出盐铁专卖制度形同虚设,故A项错误;庄园中的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形成竞争,以获取利润,有利于民间手工业发展,故B项正确;庄园经济是为了满足庄园的需要,属于自然经济的范畴,故C项错误;庄园手工业与官营手工业的竞争只是“时有发生”,远不能达到和官营手工业相抗衡的程度,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
小农经济特点:①以家庭为单位 ②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③落后性: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④脆弱性:自然灾害和统治者过度的剥削压迫容易导致自耕农破产。
20. 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胡床”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少数民族的生活用品,①正确,曹操在行军过程中乘此物,能说明该物轻盈,便携的特点和至少在东汉末期就已传入中原,②③正确,④有关此外特点的表述与行军过程艰苦不符,是错误的,故选B项。
21. C 根据材料“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都佐证了我国牛耕技术历史久远,故C项正确;考古不是历史记述正误的唯一佐证标准,故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铁犁牛耕,商周时期的是石犁而非铁犁,故B项错误;文献资料分为一手史料、二手史料,故D项错误。故选C。
22. B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题干中“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是指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中国仍然是封建自然经济因此应指对生产方式的变革,故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不符合中国史实;C和D不是主要影响。
宋朝的商业革命有什突出特点?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的影响是指什么?
突出特点:1.市、坊界限被打破;2.早市、夜市昼夜相接;3.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4.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
“爆炸性影响”指: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23.C 据材料“自嘉靖中年……则人逃,即不逃而丁口不复隶于图册……今日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 口,……生齿日繁,游手日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政府对农民迁徙限制放松,即“疏于户口”,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土地兼并的现象日趋严重,故A排除。以土地为依据的赋税制度不能说明赋税制度发生根本变化,故B排除。材料主旨不在于社会风气日益消靡没落,故D排除。
24.C 材料“随着社会中资本主义因素的出现和发展”表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彩瓷、珐琅彩、江宁织造局云锦都是明清时期的工艺产品,故ABD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定窑孩儿枕是宋朝瓷器的发展状况,不符合题干的时代特征,符合题意。故选C。
25. D 材料关键信息是“夕贸市廛”,“上米贸银”。材料中没有出现雇佣关系,不能推测农村是否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故A项错误;材料只介绍明朝万历年间两地农村租佃经营状况,无法推测这种经营是否成为主流,故B项错误;佃农用中下等米冲抵地租,无法推测农民所交地租是否有所下降,故C项错误;佃农将收获的粮食卖到市场,农产 品日益商品化,与市场的联系加强,故D项正确。
26【答案】
(1)原因:英国外交的实用主义原则;欧盟的政策威胁到英国的稳定与安全(英国想通过“关税”避免国际麻烦)。
(2)不同观点:英国脱欧会使欧盟成员国更加团结,运行更加高效;英国脱欧会使欧盟成员国之间更加分化,导致欧盟衰落。
(3)问题:贫富分化;金融风险;环境污染;恐怖主义等。
对策: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解析】
(1)原因:根据“都是对盎格鲁一萨克逊人实用主义哲学最好的诠释”得出英国外交的实用主义原则;根据“已然威胁到英国国内社会稳定和安全”得出欧盟的政策威胁到英国的稳定与安全(英国想通过“关门”避免国际麻烦)。
(2)不同观点:根据“英国退出欧盟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有利于欧盟成员国以更加团结的态度去专注处理当前的欧债危机和难民危机,欧盟的运作甚至可能会更加高效”得出英国脱欧会使欧盟成员国更加团结,运行更加高效;根据“成员国之间更加分化,甚至担心欧盟可能由此走向衰落”得出英国脱欧会使欧盟成员国之间更加分化,导致欧盟衰落。
(3)问题:结合所学,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有贫富分化、金融风险、环境污染、恐怖主义等。对策:可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方面分析回答。
27 (1)变化:由全国经济中心城市转变为依附于上海的卫星城。
原因:传统手工业的衰落,近代工业发展的滞后,阻碍了苏州的转型;西方商
品的涌入,冲击了苏州传统的经济;传统行会制度限制了近代化的转型;上海以及其他通商口岸的开设,使贸易中心发生转移等。
(2)差异:苏州,自然经济背景下的传统工商业经济;曼切斯特,工业革命背景下的近代工业经济。
作用:纺织行业的技术革命推动工业革命的开展(或推动英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推动英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等。)运河与铁路的兴修,提升了曼切斯特的辐射与带动作用;(答出“提升了曼切斯特的辐射与带动作用”即可。)促进人口转移速度加快;(或促进人口流动加快亦可。)促进周边中小工业城市的崛起。(或带动了周边中小工业城市的发展等。)
【解析】
本题考查苏州及英国曼彻斯特的兴衰变化及经济性质的不同。
(1)依据材料一“明朝中后期至19世纪中叶以前,苏州是中国唯一拥有全国经济中心地位的城市”“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变成了大上海的?卫星城?”,概括得出苏州经济地位由全国经济中心城市转变为依附于上海的卫星城。由材料中“鸦片战争之后,洋布盛行,布市销减,蚕棉得丰岁,而皆不偿本”“苏州的手工业行会众多,许多行会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对产品划定统一的价格,并实施统一工价,以限制竞争和自由雇佣。棉布、棉纱、茶丝和米的贸易都不再经流苏州,转而经由上海”,结合相关的所学知识分析概括近代以来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州经济地位变化的主要原因。
(2)依据材料二“18世纪60年代起,随着纺纱业和织布业的机械化,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摇篮”,并根据材料一中苏州经济由盛到衰变化等信息的理解,比较概括出苏州和曼彻斯特在经济性质上的差异,即苏州为自然经济背景下的传统工商业业经济,曼彻斯特为近代工业革命背景下的工业经济。由材料二“随着纺纱业和织布业的机械化,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摇篮。……率先实现了交通运输革命。在此期间城市经济和人口高速增长……跻身于全国大城市之列。1848年,沿曼切斯特向外延伸的公路把附近的奥尔德姆、海德等城镇链接起来,使整个集合体的人口达到106.3万人”,概括总结曼彻斯特在英国工业革命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