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宿迁市沭阳县潼阳中学高二(上)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0-2021学年宿迁市沭阳县潼阳中学高二(上)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资源简介

2020-2021学年宿迁市沭阳县潼阳中学高二(上)10月月考
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2分)源远流长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下列图片呈现的汉字与我国古代哪一制度密切相关(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郡县制
2.(2分)商代的王位继承,既有传子者,也有传弟者。继承制度的不确定,极易造成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不利于王朝稳定。为改变这一局面,西周统治者实行了(  )
A.禅让制
B.王位世袭制
C.分封制
D.嫡长子继承制
3.(2分)有学者认为:“既然周王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当时人便称宗族为‘家’,意味与‘国’相对立的团体,因而宗族成员常常只知效忠于‘家’,而
不知效忠于‘国’。”该学者的认识反映了西周时期(  )
A.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
B.血缘关系亲疏不再作为权力分配依据
C.分封制不利于稳定政治局势
D.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2分)公元前221年,秦结束分裂局面,实现统一。该时间可表述为(  )
A.公元前2世纪早期
B.公元前3世纪早期
C.公元前2世纪末期
D.公元前3世纪末期
5.(2分)关于秦朝设郡的情况,史学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根据以上史料能够推定的是(  )
观点
作者、出处
共40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
(唐)房玄龄等《晋书?地理志》
共36郡(包含黔中郡和洞庭郡)
(清)钱大昕《秦三十六郡考》
共46郡(包含黔中郡,没有洞庭郡)
谭其骧《秦郡新考》
出现“洞庭郡”的记载,此前有人认为湘西应该属于黔中郡
2002年出土的湘西里耶秦简
A.秦朝设郡数目不一
B.秦朝没有设立洞庭郡
C.洞庭黔中两郡范围重合
D.秦朝对湘西设郡管理
6.(2分)有学者认为,刘邦建立汉家帝业,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为此汉初实行(  )
A.皇帝制度
B.三公九卿制
C.郡国并行制
D.察举制
7.(2分)宋代在各州郡设置通判,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宋统治者的这种做法(  )
A.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军事基础
B.加强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
C.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
8.(2分)《哈佛中国史》:“蒙古人将原来的金、宋两朝的领土分为九个行政单位,另外还有三个涵盖了大草原及同纬度的北方地区。元朝统治的核心区域是北京及其周边……其余的领土被分为八个区域……对这“八个区域”进行管辖的是(  )
A.侯国
B.郡县
C.九州
D.行省
9.(2分)有一名秦朝的中央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那么,这个政府高官(  )
A.是百官之首的丞相
B.应该是副丞相
C.负责管理全国军务
D.是地方的长官
10.(2分)张鸣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写道:“唐代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宰相制度,而且为了防止各机构之间的扯皮,实行了宰相集中议事制。三省长官和其他参与决策的官员,集中到门下省开会,开会的地点被称为政事堂。”这说明唐朝(  )
A.权力中心转移到了政事堂
B.三省之间扯皮的现象被杜绝
C.皇帝的决策失误彻底消失
D.三省职能逐渐趋向混同合一
11.(2分)“中书不与知兵,增兵多少不知也;枢密院要兵则添,财用有无不知也;……三司但知支办衣粮,日日增添,不敢论列,谓兵非职事也。”据此可知,北宋前期的中枢机制(  )
A.以文制武,军政对立
B.三省并立,相权削弱
C.机构重叠,官员冗滥
D.分权过度,缺乏协作
12.(2分)“(明朝)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责是(  )
A.执行诏令
B.审核政令
C.协理奏章
D.决策军务
13.(2分)如表“行政职能及其含义”源于杨志玖《中国古代官制讲座》,属于这一官制中的行政官员是(  )
行政职能
行政含义
1、传旨或述职
奉谕与某人
2、内阁奉上谕
谕旨之特降而宣示中外者
3、奉旨
因奏请而降者
4、明发
交内阁传抄者
A.秦朝御史大夫
B.唐朝六部尚书
C.明朝内阁大学士
D.清朝军机处大臣
14.(2分)王国维说:“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这说明周代宗法政治的典型特征是(  )
A.嫡长子继承制
B.礼乐丧葬制
C.婚娶联姻制
D.功臣分封制
15.(2分)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即位的桓王遵从其遗愿,将大权交给西虢公,心怀不满的郑庄王既不为平王奔丧,也不朝贺新王登基,却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已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  )
A.周王朝的势力衰微,分封制受到冲击
B.贵族政治彻底瓦解
C.诸侯争霸战争加快了统一的进程
D.周天子已经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16.(2分)古代某机构“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为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秦朝设立的具有材料中职能的是(  )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参知政事
17.(2分)黄仁宇在论及西汉的统治政策时写道:“新朝代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这里“‘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是指(  )
A.郡县制
B.封国制与郡县制并存
C.行省制度
D.州郡县三级交错管理
18.(2分)“在宰相制度的变革中,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宰相的人数增加,形成一种互相配合、互相制衡的集体权力,对皇权的制约有所加强”。以下最能体现这一趋势的是(  )
A.秦朝三公九卿制
B.汉朝郡国并行制
C.唐朝三省六部制
D.元朝的行省制度
19.(2分)元史记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其中的“内”是指(  )
A.大都及其周边的河北、山西、山东三省
B.地方各行省
C.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D.大都
20.(2分)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中说:“(九品中正制)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解决“此弊”的主要途径应是(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八股取士
21.(2分)明初,朱元璋认为:“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基于这一认识,朱元璋采取的措施是(  )
A.三省并立,互相牵制
B.削弱地方,集权中央
C.抑制相权,设立内阁
D.废除丞相,加强皇权
22.(2分)光绪《大清会典》载:“谕军机大臣行者,既述,则封寄焉。
凡有旨存记者,皆书于册而藏之,届时则提奏。
议大政,谳(审)大狱,得旨则与。材料说明军机处(  )
A.地处内廷,专管军务
B.参与政务,秉旨办事
C.设有官衙,机构完备
D.专理刑狱,职能单一
23.(2分)1689年《权利法案》基本上是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比如议会必须定期召开,征税权属于议会等。从表面看似乎没什么新意,但事实上却是政体制度上的一次革命。材料中的“革命”是指(  )
A.君主制在英国结束
B.英王丧失行政大权
C.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D.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4.(2分)1771年,英国作战部大臣帕尔登尼说:“一个大臣,不是受宪法约束的官员,他只能根据国王的指令发布命令。”这说明,当时英国(  )
A.《权利法案》已遭到破坏
B.面临封建王朝复辟的危险
C.国王仍然拥有较大的权力
D.议会立法依然受制于国王
25.(2分)1840年英国议会以271票对262票通过了侵华战争的拨款,维多利亚女王最终同意对华宣战,因此有人认为“1832年的议会改革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催化剂”,下面最能支持这个理论的依据是1832年议会改革(  )
A.缓和了资产阶级间矛盾
B.提高了女王的政治权威
C.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席位
D.有利于英国政局的稳定
26.(2分)美国各个州的法律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例如刑事凶杀案,有些州有死刑,有些州则没有。但最高法院享有特殊的司法审查权,即有权通过具体案例宣布联邦或各州的法律是否违宪。这体现了美国哪一制度(  )
A.总统制
B.三权分立制
C.联邦制
D.民主共和制
27.(2分)如图漫画中,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蒙着双眼,手提一个天平,天平的一侧放着“美国宪法”,另一侧坐着杜鲁门总统,载有宪法的一端显然更有分量。该漫画反映出美国(  )
A.司法权高于行政权
B.总统对最高法院负责
C.总统与最高法院相互制衡
D.最高法院拥有司法解释权
28.(2分)代议制的形成,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有利于调整资产阶级内部关系。从议会、内阁(政府)的产生及体现的原则等方面看,其基本特征包括(  )
①议会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
②体现分权制衡原则且大都实行政党政治
③议会议决事项均由议员共同讨论并经多数通过
④议会拥有立法权,国家元首拥有行政监督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
29.(2分)《美国文明三部曲》中写道:“建国之父们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如何使这个国家的‘权利结构’配置合理又运转的正常的问题。这个问题又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国家与国民的关系,其实质是关于国家权利的来源问题;二是中央与地方关系,其实质是如何处理‘州权’问题;三是中央政府内部行政、司法和立法部分的关系”,美国宪法确立的联邦体制有效解决了(  )
A.国家和国民的关系问题
B.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
C.政府内部分权制衡问题
D.大州和小州的关系问题
30.(2分)2019年3月15日下午,美国总统特朗普否决了国会此前通过的阻止他宣布美国南部边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的决议案。于此同时,有20个州就“特朗普宣布美国南部边境进入国家紧急状态”已在联邦法院系统提起诉讼。这表明(  )
A.国会与总统矛盾尖锐
B.总统的权力高于国会
C.美国政治的分权制衡
D.各州享有高度的自治
二、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部分共3题,共40分。)
31.(12分)选官制度是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但这并不是唯一制约察举选官的因素。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考试),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
﹣﹣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
﹣﹣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清朝)科举考试实行区域定额取中的政策,有效调控了各地考中人数的悬殊。正因为如此,清末边陲省份也出现了数名状元,如四川的骆成骧(光绪21年)、广西的刘春霖(光绪30年)。……光绪21年(1888年)戊子乡试,首开算学科,当时报名应考者达32人,光绪29年(1903年)清政府举办经济特科,考题切中了时代脉搏,涉及教育改革和金融整顿问题。
﹣﹣摘编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察举制出现的原因,概括东汉察举制的新发展。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根据材料二,概括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分析清朝科举政策的积极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制度所蕴含的积极的价值取向。
32.(14分)中国历代都加强对地方的管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指周文王之父)之兄也。”“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东就国……”“召公奭(shi)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陈胡公满者,虞帝之后也。……周武王克殷纣,乃复求舜后……封之于陈……”
﹣﹣《史记》
材料二: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这其中有地理的、经济的、思想文化的等多方面原因。除此之外,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寓封建(注:即分封)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有司之官……无肯为其民兴一日之利者,民乌得而不穷,国乌得而不羁?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材料四:我国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形成许多民族杂居的状态。我国各民族交叉的时代很多,互相影响就很多,甚至于互相同化也很多。
﹣﹣周恩来《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制分封的对象有哪些?
(2)材料二中“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指什么制度?请写出秦朝、元朝推行的最主要的地方管理制度。两种制度的实施有什么共同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专在下”、“其专在上”各指什么。
(4)据材料四分析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据此新中国实行了什么基本政治制度?
(5)综合上述材料以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如何处理中央和地方关系的认识。
33.(14分)政治民主化是近代历史发展的趋势。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宪政制度能够在英国产生有赖于英国传统习惯和中世纪分封制度中有丰富妥协因素……克伦威尔在内战后借助议会军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使得英国人充分认识到,通过圣洁的革命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比传统君主制度危害更大。
﹣﹣王从圣《各国民主制度的建立途径》
材料二
美国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制,国会与总统领导的政府各自分立,由选民分别选出。总统只对人民负责,不向国会负责,国会没有要求政府辞职的权力,也没有将总统免职的权力;国会不向总统负责,总统也没有解散国会的权力。国会与总统彼此独立,没有相互依存关系,更没有从属关系。
﹣﹣摘编自任航《代议制的美国模式论析》
材料三《临时约法》的失败固然是由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政治环境所造成,但其本身存在的严重缺陷,乃是导致其失败的根本原因。由于《临时约法》的制定在形式上就缺乏代表性,所以在内阁上很难反映各阶层意见,其内阁虽然是先进的,但从其形式来看,科学性、民主性均有所欠缺,宪政在一个国家的确立,往往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绝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几千年专制的国家。
﹣﹣音正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缺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建立宪政制度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的标志。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代议制的主要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未能在中国实现宪政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认识。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西周的分封制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汉字为“封”字,故图片呈现的汉字与我国古代分封制密切相关,故B项正确;
A项、C项和D项都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选:B。
2.【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需要掌握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结合嫡长子继承制实行的目的解答即可。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涉及的是商周时期王位继承问题,商朝既有父死子继,也有兄终弟及,这不利于王朝的稳定,西周时期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解决了王位继承中的矛盾,故D项正确。
A项是原始社会的继承方式,排除。
商代也实行王位继承制,故B项错误。
材料没有涉及分封制,故C项错误。
故选:D。
3.【分析】本题依据材料并联系教材可以得出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解答】A.宗族成员只知忠于家并未体现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排除;
B.材料中授土授民给诸侯、卿大夫体现了以血缘关系的亲疏作为权力分配的依据,排除;
C.材料中未体现分封制不利于政治局势稳定,排除;
D.家与国对立,宗族成员只知效忠于家,不知效忠于国,反映了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正确。
故选:D。
4.【分析】本题考查历史纪年法,关键信息是:公元前221年。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个世纪为100年,故排除AC。
在公元前,时间数字越大,距当今越远,反之亦然。故排除B,D正确。
故选:D。
5.【分析】本题考查依托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考查历史的研究方法。对材料信息的正确解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答】三则史料和出土的文物均提及黔中郡,三则史料记载黔中郡,秦简说明湘西属于黔中郡,说明秦朝在此时设立过郡进行管辖,故D正确。
前三则属于二手史料,说服力有限,故A错误。
两则史料提及洞庭郡,有可能设立,故B错误。
材料难以说明两个郡的范围大小,故C错误。
故选:D。
6.【分析】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结合题干“一方面必须‘承秦’,包括承秦之制,另一方面又必须尊重东方社会之习俗,特别是楚、齐、赵人之俗”进行分析。
【解答】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初继承秦朝郡县制的同时,为适应巩固政权的需要,分封地方候国,形成郡国并行制,故C项正确;
题干未涉及中央制度,排除AB两项;
察举制为汉代选官制度,以品行为标准,题干无从体现,排除D项。
故选:C。
7.【分析】本题考查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考查北宋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的措施。
【解答】结合所学可知,宋代为加强中央集权,派文官担任地方知州,为地方行政官员,同时在各州郡设置通判监督、牵制知州,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故D项正确。
宋代设通判主要是加强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没有涉及军事、财政,故AC两项错误。
加强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不符合宋朝的史实,故B项错误。
故选:D。
8.【分析】本题考查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对这“八个区域”进行管辖。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区由中央直接管辖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据此结合材料“元朝统治的核心区域是北京及其周边……其余的领土被分为八个区域”可知D正确。
ABC均不合题干主旨,故排除。
故选:D。
9.【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解答本题需抓住题干所给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除了将大臣们的奏章归纳整理外,还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并正确掌握三公的职责。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丞相的职责是掌承天子,助理万机,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不符。
B.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的是监察百官和整理奏章,与题意相符。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尉负责的是管理全国军务,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不符。
D.题干所给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地方长官。
故选:B。
10.【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朝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结合唐朝三省六部制度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政事堂会议主要还是三省六部的官员参加,宰相权力并没有发生转移。
B.材料并没有表明扯皮的现象被杜绝。
C.在唐朝三省六部制度之下,最高决策权还是属于皇帝,这是皇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
D.三省共同议事,职权逐渐趋向混合统一。
故选:D。
11.【分析】本题考查宋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演变的相关知识。
【解答】材料指出北宋兵制改革,中书、枢密院、管军将帅、三司等诸多部门参与其中,造成各种弊端,均与中央权力过度分散有关,故D正确。
A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题干没三省制的相关信息,排除B。
C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D。
12.【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考查学生的对已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朱元璋即位后,废除丞相。丞相被废除以后,全国的重大政务都由皇帝亲自处理,明太祖平均每天要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忙得不可开交,于是他另设殿阁大学士,侍从左右,以备顾问。由此可知这里的“中级官员”也就是殿阁大学士没有ABD所说的职能,它只是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一个侍从机构或秘书机构。
故选:C。
13.【分析】本题考查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主要考查清朝军机处的特点。军机处的设置是皇权发展到顶峰。
【解答】根据表格中信息“传旨或述旨”“内阁奉上谕”可知该官员负责皇帝旨意的下达;由表中信息“因奏请而降者”“交内阁传抄者”可知该行政官员可以向皇帝奏报文书,其权限在内阁之上,但未有决策权,因此可以判断出该官员应为军机处大臣,因此D项说法正确;A、B、C项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可以排除。
故选:D。
14.【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宗法制特点。关键是根据材料信息“立子立嫡之制”判断。
【解答】材料中的意思是周朝建制与商代不同,第一就是嫡长子继承制,并成为礼制、分封制、君臣之制的基础,因此本题选A.其它选项明显与材料不符。
故选:A。
15.【分析】本题关键信息是“周郑交恶”,结合分封制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材料中的周郑交恶体现的是王室衰微,分封制走向崩溃,A选项符合题意;
中国古代社会贵族政治是一直存在的,B选项排除;
材料未涉及诸侯争霸的问题,C选项排除;
D选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
故选:A。
16.【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的主旨,并准确识记三公九卿制的内容。
【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丞相辅助皇帝,负责行政事务,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符。
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尉负责军事,与题干所给材料不符。
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这与题干所给材料中“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相符。
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参知政事设置于宋朝,这与题干所给时间不符。
故选:C。
17.【分析】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西汉”“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切入,结合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进行思考。
【解答】本题首先明确时间是西汉,郡县制确立时间是秦朝,所以排除A;
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说明某些地方有自主权,一些地方仍是中央集权,这符合郡国并行制度,所以B符合题意;
元代实行行省制度,可以排除C项;
D加强了中央集权,所以排除;
故选:B。
18.【分析】本题考查唐朝君主专制演进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一有个明显的趋势是宰相的人数增加。
【解答】从材料中“宰相的人数增加”可以看出材料强调宰相不仅仅有一位。A选项三公九卿制中只有一位丞相排除。
B选项郡国并行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问题,与中央内部权力无关,排除。
C选项符合题意,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正确。
D选项行省制也是中央与地方的问题,排除。
故选:C。
19.【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行省制度,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结合行省制度的内容分析。
【解答】依据材料判断“内”是指中书省辖区,即腹里,“外”是行省辖区,大都及其周边的河北、山西、山东三省由中书省直辖,故A项正确;
B项是各行省管辖,排除;
C项由宣政院管辖,排除;
D包含于A内,排除。
故选:A。
20.【分析】本题关键信息是“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结合科举制的特点和影响进行分析即可。
【解答】根据材料“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通过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这主要是因为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是考试成绩,C选项符合题意;
世官制的标准是血缘,A选项排除;
察举制的标准是品行和才能,在东汉被九品中正制取代,B选项排除;
八股取士是在明清时期出现的,D选项排除;
故选:C。
21.【分析】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着重是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明清时期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在中央官僚机构的变化主要是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使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解答】根据题意得知,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在于委任权臣,蒙蔽皇帝,君权受到威胁,如果君主不能亲自处理政事,大臣就会肆意专权。基于这种认识,朱元璋为了加强皇权,废除了丞相,设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符合;
A项是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故排除;
材料与削弱地方权力无关,故排除B;
内阁的设立是明成祖时期,时间不符,故排除C。
故选:D。
22.【分析】本题以《大清会典》中关于军机处的描述为切入点,考查了军机处的职能,综合考查了对材料的综合阅读理解能力。
【解答】A、清朝军务的管理属于兵部,军机处是为处理西北军务设置的,但是并不是专管军务的组织,故此项错误;
B、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议大政、得旨则与”得出军机处具有参与政务、秉旨办事的职能,结合课本所学知识,我们知道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强化的标志,军机大臣听命于皇帝,故此项正确;
C、材料中对于机构完备,未有体现,故此项错误;
D、刑狱职能于刑部掌握,而不属于军机处的专属职能,故此项错误;
故选:B。
23.【分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利受到议会的明确限制,它标志着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
【解答】本题材料提到,1689年《权利法案》基本上是重申英国人“自古就有的权利”,从表面看似乎没什么新意,但事实上却是政体制度上的一次革命。这反映了《权利法案》颁布后君主立宪制逐渐确立,议会是权力中心,故D正确;
AC不符合材料及知识,排除;
B英王丧失行政大权是在18世纪中期,排除。
故选:D。
24.【分析】本题教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演进历程。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议会与国王权力不断斗争的曲折过程。
【解答】材料中并没有说明议会不能限制国王,故A排除;
B项与史实不符,当时英国不存在封建王朝复辟现象,故B排除;
从材料中看出,除了议会立法能够限制外,国王也在权力发布命令,说明国王仍有较大权力,故C正确;
当时英国早已实行君主立宪制,国王受到议会立法的限制,故D错误。
故选:C。
25.【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的议会改革,要求学生结合英国议会改革的过程和影响来分析。
【解答】A.鸦片战争主要是满足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1832年议会改革也是满足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没有体现出缓和资产阶级矛盾的特点。
B.英国的议会改革没有提高女王的政治权威。
C.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是适应工业革命的要求,提高了工业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和权利,所以在1842年议会可以通过对中国的侵略法案满足他们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要求。
D.有利于英国政局的稳定材料不能体现。
故选:C。
26.【分析】(1)国家(联邦):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联邦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在全国范围内行使主要国家权力。
(2)各州:各州在不违背联邦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可制定地方法律,拥有一定自主权。
(3)评价:,①既把各州团结为一个统一国家,又避免了中央权力的过分集中。②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③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解答】美国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联邦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在全国范围内行使主要国家权力,各州在不违背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可制定地方法律,拥有自主权,从材料“美国各个州的法律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例如刑事凶杀案,有些州有死刑,有些州则没有。”得出体现了联邦制,所以正确答案为C。
ABD选项与材料不符合,均不选。
故选:C。
27.【分析】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的相关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解答】根据美国1787年宪法,国家权力分为立法、司法、行政,实行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根据“天平的一侧放着‘美国宪法’,另一侧坐着杜鲁门总统,载有宪法的一端显然更有分量”,说明总统的权力受到法院的制约,最高法院拥有司法解释权,D正确。
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立法、司法、行政权力的相互制约与平衡,A错误。
总统对宪法负责,B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总统对法院的制约,C中“相互制衡”表述错误,排除。
故选:D。
28.【分析】本题考查资产阶级代议制,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相关内容。
【解答】国家元首并不一定拥有行政监督权,故④错误;
①②③均符合题意,故①②③正确。
故选:B。
29.【分析】本题考查美国的邦联制和联邦制,解题的关键是“联邦体制”。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联邦政府与州政府在各自的权力范围内享有最高权力,美国宪法确立的联邦体制有效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问题,故B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30.【分析】本题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的主旨,理解总统、国会以及联邦法院关系。
【解答】依据材料可知,总统特朗普否决国会议案,总统权力又受到法院的制约,体现了分权制衡的特点,故C项正确。
总统制约国会不能说明二者矛盾尖锐,故A项错误。
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总统与国会是相互制约,故B项错误。
D项不是材料主旨,而且美国地方州有一定自主权,不是高度自主权,排除。
故选:C。
二、材料解析题:结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部分共3题,共40分。)
31.【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分析概括。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分析概括;(2)第一小问,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解答。第二小问,根据材料“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分析归纳;(3)本小问,依据材料“效调控了各地考中人数的悬殊”、“清政府举办经济特科,考题切中了时代脉搏,涉及教育改革和金融整顿问题”直接归纳概括;(4)本小问,依据材料,结合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积极意义分析。
【解答】(1)第一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儒生参政带来的‘以德取人’因素,使察举制因而成立”可以得出汉武帝的推行;儒生参政重视品德。第二小问的发展,依据材料“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阳嘉元年又建立‘诸生试家法’制度”可以得出注重培养官员的实际能力;增加了考试的环节。
(2)第一小问的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第二小问的特征,根据材料“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可以得出选官标准是考试成绩;择优录取;体现的是公平公正。
(3)本小问的作用,根据材料“效调控了各地考中人数的悬殊”可以得出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缓和社会矛盾;根据材料“清政府举办经济特科,考题切中了时代脉搏,涉及教育改革和金融整顿问题”可以得出为政府改革自强培养了人才等。
(4)本小问的取向,结合上述分析可从选贤任能、追求公平公正及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
(1)原因:汉武帝的推行;儒生参政重视品德。
新发展:注重培养官员的实际能力;增加了考试的环节。
(2)制度:九品中正制。
特征:选官标准是考试成绩;择优录取;体现的是公平公正。
(3)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缓和社会矛盾;为政府改革自强培养了人才等。
(4)价值:注重选贤任能;追求公平公正;建立合理的考核制度。
32.【分析】(1)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主要考查分封的主要对象。
(2)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主要政治制度。主要考查秦元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
(3)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主要考查分封制与郡县制的主要问题。
(4)本题考查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主要考查我国民族政治制度。
(5)人挺好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主要考查对地方行政制度发展演变的认识。
【解答】(1)根据材料一“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指周文王之父)之兄也”“封师尚父(即姜尚)于齐营丘”“召公奭(shi)与周同姓,姓姬氏。封召公于北燕”“陈胡公满者,虞帝之后也。乃复求舜后……封之于陈”从中分析可以得出其分封对象。
(2)通过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几千年的政治制度是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通过所学知识,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元朝的地方推行行省制。积极作用可以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的角度概括。
(3)通过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其专在下是指地方权力过大,郡县制其专在上是指中央权力过大。
(4)特点通过材料“形成许多民族杂居的状态”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制度,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认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因地制宜地推行社会制度,要实现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故答案为:
(1)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2)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秦:推行郡县制
元:行省制度
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
(3)“其专在下”指地方权力过大;“其专在上”指中央权力过大。
(4)特点:、民族分布是大杂居,小聚居(民族杂居)。
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认识:制度随社会发展需要而变化(因地制宜因时而变);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应相结合(强调中央集权同时也要发挥地方的积极性)。
(任答1点)
33.【分析】本题考查近代中西方的宪政制度。(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宪政制度能够在英国产生有赖于英国传统习惯和中世纪分封制度中有丰富妥协因素”、“通过圣洁的革命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比传统君主制度危害更大”分析归纳。第二小问,结合《权利法案》颁布的意义分析;(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美国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制”、“总统只对人民负责,不向国会负责”分析归纳。第二小问,结合美国三权分立原则的意义分析;(3)本小问,依据材料相关信息,结合所学从历史原因、现实原因等角度分析;(4)本小问属于开放性题,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解答】(1)第一小问的条件,根据材料“宪政制度能够在英国产生有赖于英国传统习惯和中世纪分封制度中有丰富妥协因素”可归纳出英国传统习惯和中世纪分封制度中有丰富妥协因素;根据材料“通过圣洁的革命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比传统君主制度危害更大”可归纳出克伦威尔独裁带来的教训。第二小问的标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第一小问的特点,根据材料“美国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制”可归纳出是三权分立体制;根据材料“总统只对人民负责,不向国会负责”可归纳出人民主权。第二小问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意义体现为“分权制衡”的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出现,维护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等。
(3)本小问的原因,根据材料“但其本身存在的严重缺陷,乃是导致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宪政在一个国家的确立,往往是几代人努力的结果”、“尤其是像中国这样一个几千年专制的国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几千年的专制传统、约法自身存在缺陷、宪政确立的长期性、革命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资产阶级力量较弱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
(4)本小问的认识,属于开放性题,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各国的政治发展特征是由国情决定的、民主政治发展呈现多样化特征。
故答案为:
(1)条件:英国传统习惯和中世纪分封制度中有丰富妥协因素;克伦威尔独裁带来的教训。标志:《权利法案》的颁布。
(2)特点:三权分立体制;人民主权。
意义:体现“分权制衡”的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出现,维护资产阶级民主;为美国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等。
(3)原因:中国几千年的专制传统;约法自身存在缺陷;宪政确立的长期性;革命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窃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缓慢,资产阶级力量较弱。
(4)认识:各国的政治发展特征是由国情决定的;民主政治发展呈现多样化特征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