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经济分析报告表1:2016~2019年新课标全国I卷高考文综(历史)古代中国经济考点统计表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2019 明代商业的发展 2018 宋代民营手工业 明代对外贸易与海禁政策2017 明代商业的发展 2016 汉代田庄经济 小计 4年1考 4年1考 4年2考 4年1考近几年对经济相关知识点考查越来越多,尤其是商业贸易的方面。注意的几个知识是:经济重心南移、丝绸之路和朝贡贸易体制。经济知识点的考查又可以与政治和文化史内容相结合考查。真题汇编考点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2016·全国I卷·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图4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答案】D【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解析】把握题干中的时间信息:汉代;画像提供当时农业生产集体劳作的信息,结合所这知识可知,这是汉代田庄经济,D项正确,排除A项;题干材料仅反映汉代农耕经济,无法反映出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B项排除;C项“土地公有制”说法错误,应为封建土地私有制。考点2:手工业的发展2.(2018·全国I卷·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答案】A【考点】手工业的发展·宋代民营手工业的发展【解析】关键信息:“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从关键信息反映出民营制盐业技术的进步与雇佣关系的出现,这是从生产力与生关系两个方面体现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A项正确;材料无法反映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B项排除;C项“普及”说法错误;民营制盐业的发展并不足于说明盐业专卖制度解体,D项错误。考点3:商业的发展3.(2019·全国I卷·27)卷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答案】D【考点】明代商业经济的发展【解析】通读并找出重要信息:空间范围——山东、江南,交易物品——棉花、棉布。设问——主要因素。定位知识点并解读信息:这一现象是指山东这一产棉区的棉花销到江南后纺织成布后返销回山东。山东提供原材料,江南加工,这显然是地区的分工与地区经济的差异。定位教材知识点——明清时期的商业经济的发展。排除选项与确立答案:交通工具的变革、货币制度和土地制度的调整会对商业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但并不能成为主要因素,ABC项排除,D项正确。4.(2017·全国I卷·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答案】B【考点】明代商业发展的影响【解析】从材料中的“有一套严格规定”,且据所学知识可知玉在古代常是一种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因此,从官员不得使用到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的变化说明封建经济发展对等级秩序的冲击,B项正确;明代君主专制统治是在加强,但材料并不能体现,A项排除;材料未反映传统伦理,而且“瓦解”也史实不符,C项排除;D项“奢靡风气”无法从材料反映与得出。考点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5.(2018·全国I卷·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图6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答案】B【考点】明代对外贸易与海禁政策【解析】材料反映当时君臣把长颈鹿认作中国传说中的麒麟,这说明朝君臣用自身文化去解释外来事物,故B项正确,排除D项;结合中国绘画艺术知识点可知,A项“新类型”表述是错误的;C项“解除”说法错误。真题演练1.(2019·全国II卷·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答案】C【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清代中期的商业经济发展【解析】通读并找出重要信息关键信息:明代、白银数十万两、清代中期、“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设问与限制词:表明定位知识点并解读信息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大商人的资本额从明代的白银数十万两到清代中期的一百万两、甚至达千万两。资本额的成倍增加,从规模上说明了清代中期商业经济的发展。排除选项与确立答案由上述解读信息可知,C项正确;材料未反映商人地位,且“根本”说法绝对化,与史实不符,A项排除;题干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B项排除;D项“开始”表述与史实不符,材料也并未有这样的观点,排除。2.(2019·全国III卷·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答案】C【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与土地制度【解析】关键信息: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点拨:本题解答主要在于理解材料文言文的意思,题干材料主要反映了清代土地兼并与租佃制盛行的历史现象,其中租佃制盛行反映了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C项正确;A项“所有权变更”说法错误;材料中未涉及生产利润与商品化生产,特别D项“普遍”说法是错误的,故BD项排除。3.(2019·北京历史·12)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风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 )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答案】A【考点】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纺织【解析】由材料“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风鸟纹刺绣丝绸”可知东周时期已掌握丝织技艺,产品传播范围广泛,故选A项;丝绸之路是中西交通的起点,丝绸之路起点是长安,排除B项;“没有交往”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生活方式趋同”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4.(2019·北京历史·14)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答案】C【考点】“重农抑商”政策——宋代地方官员的“重农抑商”思想【解析】由材料“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可知地方官员通过行政命令维护小农经济的生产,由材料“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可知地方官员对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维护,由此得出地方官员重视农业生产抑制商业发展的思想,故选C项;材料强调官府对农业的重视而非垄断商业的现象,排除A项;结合所学宋代由于货币使用频繁,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排除B项;材料强调地方官员对农业生产的态度而非商人地位,排除D项。5.(2019·海南历史·3)宋元时期,主要依赖海路运出的中国物品是A.瓷器 B.茶叶 C.棉布 D.白银【答案】 A 【考点】宋代手工业的发展【解析】古代中国的棉布主要是自给自足,一般不外销,而白银在古代中外贸易中都是流入中国的,故先排除C D项。十六世纪中国茶传入西方,十七世纪茶叶成为中西交流的重要商品,十八世纪以后茶叶贸易占贸易主导地位,输出量迅速发展。由此排除B项。瓷器从唐朝时期开始大量外销,远达欧洲、非洲,主要渠道包括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条。到了宋元时代,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海上交通发达,因此大量瓷器开始通过海上运出。故本题选A。6.(2019·海南历史·4)“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 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 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答案】 B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先农坛在清朝也一直拥有同样的地位,因此可以看出,清朝也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故本题选B。材料只显示了清朝承袭农耕文明,但没有其他制度沿袭明朝,故A项排除;清朝承袭农耕文明并不是说满洲贵族成为农耕者,C项说法错误;农耕文明比游牧文明在当时要先进,故沿袭农耕文明也是顺势而为,不存在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一说,故排除D项。7.(2019·江苏历史·4)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答案】D【考点】 “市”的变迁与城市的发展(宋代市镇经济发达)【解析】“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表明宋朝市镇经济发达,故D项正确;宋朝商税成为政府收入重要来源,政府收入主要来源是农业税,故A项错误;材料的内容是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的经济发展,没有涉及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故B项错误;“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指的是市镇经济能够满足政府需求,没有体现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故C项错误。8.(2019·江苏历史·5)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答案】B【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明代晚期商业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解析】从“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到“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表明人们价值观念的变化,这个变化主要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故B项正确;中国的新兴资产阶级出现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人们对待贫穷态度的变化,没有反映社会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的问题,故C项错误;反正统思想在明朝晚期已经产生,但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宋明理学,故D项错误。9.(2018·全国II卷·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答案】B 【考点】汉代的小农经济·赋税问题与土地兼并现象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西汉文景时期人头税沉重、高利货和土地兼并等问题,这些因素都会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CD项都材料中涉及的某个方面,不符合题意。10.(2018·全国III卷·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图7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答案】D 【考点】官营手工业 【解析】铁制工具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的体现,从图中的分布来看,主要在黄河、长江流域,这是古代中国农耕发达的地区,与铁犁牛耕出现相结合,D项正确;A项“普遍使用”说法错误;B项中的“联系紧密”无法从材料中体现;C项“相当普及”说法错误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题三 古代中国的经济真题汇编考点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2016·全国I卷·25)图4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图4A.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B.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D.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考点2:手工业的发展2.(2018·全国I卷·26)北宋前中期,在今四川井研县一带山谷中,密布着成百上千个采用新制盐技术的竹筒井。井主所雇工匠大多来自“他州别县”,以“佣身赁力”为生,受雇期间,若对工作条件或待遇不满意,辄另谋高就。这反映出当时A.民营手工业得到发展 B.手工业者社会地位高C.雇佣劳动已经普及 D.盐业专卖制度解体考点3:商业的发展3.(2019·全国I卷·27)卷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4.(2017·全国I卷·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考点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5.(2018·全国I卷·27)图6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图6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学习感悟真题演练1.(2019·全国II卷·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2.(2019·全国III卷·27)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3.(2019·北京历史·12)在中国新疆乌鲁木齐南山矿区以及俄罗斯阿尔泰山北麓等地,出土了公元前7~前5世纪楚国生产的风鸟纹刺绣丝绸。据此可以判断( ) A.东周时期丝织品做工精良,远播西域地区 B.楚国是中西交通起点,楚文化有明显西域特征 C.汉代丝路开通之前,中原与西域没有交往 D.东周时期楚国与西域交流广泛,生活方式趋同4.(2019·北京历史·14)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5.(2019·海南历史·3)宋元时期,主要依赖海路运出的中国物品是A.瓷器 B.茶叶 C.棉布 D.白银6.(2019·海南历史·4)“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的礼仪场所。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 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 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7.(2019·江苏历史·4)宋时,太平州当涂县黄池镇“商贾所聚,市井贸易,稍稍繁盛。州县官凡有需索,皆取办于一镇之内”。据此可知( )A.商税成为政府收入主要来源 B.城市商业活动打破时空限制 C.政府积极扶持市镇经济发展 D.宋代市镇经济已经相当发达8.(2019·江苏历史·5)有学者认为,“传统上人们对贫穷抱有道德中立的认知”,但明朝晚期,“人们越来越怀疑贫穷是短视和懒惰的结果”。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新兴资产阶级追求财富和物质享受 B.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价值观变化 C.贫富分化和道德沦丧现象日益严重 D.反正统思想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9.(2018·全国II卷·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10.(2018·全国III卷·24)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图7。据此可知,战国以前图7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三古代中国的经济(学生版).docx 专题三古代中国的经济(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