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课件(2份,各35张幻灯片)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课件(2份,各35张幻灯片)

资源简介

课件35张PPT。八年级 上册新课标(RJ)道德与法治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第2课时? 在社会中成长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第2课时? 在社会中成长细研教材 知识点一? 在社会课堂中成长疑点一? 人的成长是怎样的一个过程?情境1
毛岸英是毛主席的儿子,他在苏联上过莫斯科大学,1946年才从苏联回国。毛主席对他说: “你上过苏联的大学,还没上过边区劳动大学,劳动大学就在吴家枣园,那里的学生都是爱劳动的 人民,你去学习对你有很大的帮助。”毛岸英愿意去。毛主席说:“去很好,还要带些学费去。” 毛主席给了一斗米,叫毛岸英背上走。毛岸英走到吴家枣园,累得满头大汗。 毛岸英刚到吴家枣园,劳动大学的校长说:“你是个洋学生,咱一个字也不识,学什么 呀?”毛岸英说:“我是个小学生,啥事也不懂,你不要客气,我爸爸让我来,向你学习。”
第一课开荒,毛岸英跟上变工队,上山开荒。他看见变工队的人都把衣服脱下来开荒,他也 同样去做。心想,连校长都开荒,学生更应当开荒。中午太阳正强烈的时候,他拼命地学开荒,白白的皮肤,被太阳晒得红红的。过了两三天,他就学会开荒了。 经过两个星期的学习,毛岸英学会了开荒、上粪、除草、下种子、拢地。校长说:“毛岸英 和我们的变工队一样,会种庄稼了。” 情境2
鲁迅先生说:“一个人要想离开社会而生存,那正像人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一样的不 可能。”释疑
情境 1 和情境 2 共同告诉我们: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拓展
社会化过程指人学习社会文化,培养社会性,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它指人从出生到青 年时期,经过社会学习,初步形成个性,具备在社会中生活的资格的过程。社会化过程是个双向 的过程。它既是社会把个人教化成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也是个人为了适应社会生活而主动地学 习社会文化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个人不仅仅接受社会文化,接受现有的社会关系,成为其中 的一员,而且也在创造社会文化,改造现有的社会关系。运用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开始关注社会,谈论一些社会话题。 对此,下列认识不正确的有 ( )
A.人的成长是在社会生活中完成的
B.人的成长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C.关注社会可以使我们早日摆脱学校生活
D.关注社会有利于我们逐渐树立社会责任意识C解题思路 我们的成长都 离不开社会,关注社会有利于我 们培养责任意识,为将来步入社 会做好准备,成为合格的社会成 员。A、B、D说法正确,C“摆脱 学校生活”说法错误。故选C。 疑点二?我们与社会生活有关系吗?情境1
上周六,堂堂的学校组织八年级全体学生,“兵”分八路,走出校园小课堂,走进社会大课 堂,顺利地完成了为期一天的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实地参观了当地著名企业,在农业观光园仔 细观察植物成长,在科技馆听取有关未来科技的演讲,到消防大队听消防官兵讲解消防知识。通 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全体学生收获很大。情境2
早晨,堂堂在闹铃声中起床,吃过早餐,骑着自行车去上学。琅琅的书声拉开了一天学习生 活的序幕。老师的精彩讲解、教室里多媒体交互控制设备带我们进入神奇的知识世界。放学后, 妈妈已经洗好从菜市场买回的新鲜蔬菜,电视里主持人正在播报当天的国内外新闻,在外地出差 的爸爸在视频聊天中又开始嘱咐堂堂不要边听音乐边写作业……拓展
“离群索居”出自《礼记·檀弓上》。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夏生性孤僻,平时很少与同 学交往,只与曾参比较要好。后来,子夏的儿子死了,他差一点哭瞎了眼睛。曾参前去批评他, 子夏听后,如梦初醒,觉得自己离群索居很久才造成这样的结果,于是他改变生活状态,重新回 到人群中间。这个成语故事告诉我们:社会是人的社会,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帮助,人一旦离开了集体, 势必孤单无助,我们要积极融入集体、融入社会。运用
歌德说:“人不能孤独地生活,他需要社会。”对此理解 正确的是 ( )
①我们的衣食住行、学习和娱乐等都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 面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②社会离不开个人,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③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
④社会为个人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支持和精神滋养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C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个人成 长与社会的关系。“人不能孤 独地生活,他需要社会”,强 调的是个人离不开社会,因此 ①③④正确,②强调的是社会 离不开个人,与题意不符。 知识点二?养成亲社会行为疑点一?青少年为什么要养成亲社会行为?情境2
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孙家栋,三闯火海舍己救人的王锋,扎根乡村 36年的最美教师支月英,耶鲁大学毕业后回国扎根农村的秦玥飞,壮烈牺牲的歼-15飞行 员张超,大国工匠李万君,仁心医者梁益建,“红丝带”学校创办人郭小平,“新疆焦裕 禄”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功勋科学家、中科院院士、“量子卫星之父”潘建伟。这些人 的事迹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挫折,但是,我们不仅要去战胜 它、去战胜自己,还要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这样我们才会活得有价值、 有意义!释疑
情境 1 中无偿献血、帮助残疾人、救助困难人群、参与爱心捐助等都是对社会、对他人有 益的行为,都属于亲社会行为。情境 2 中这些人的行为既可以让社会更美好,又使他们获得了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认可。 这启示我们应该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关注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养成亲社会行为。这 有利于我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得他人和社会的 接纳与认可。参与社会的过程,既是体验社会生活的过程,也是在实践中发展和成就自己的过程。 我们只有主动关心社会,积极融入社会,倾力奉献社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拓展
志愿者精神是中国新时期的雷锋精神,是温暖中国的力量,是中国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尺。 通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等诸多志愿者品牌项目的开展,一大批青年志愿者 在为社会贡献力量的同时,也在基层一线得到锻炼和成长。运用
“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校团委组织各班团员开展“微 光暖童心”主题活动,号召大家为贫困山区的小学生捐赠图书、 衣物、玩具、体育用品等。短短两天,校团委就收到三千多册 图书、二百多件衣物、三百多套(件)体育用品等。八年级(2) 班的团支部书记小飞认为 ( )
①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帮助山区的学生,能使我们体验到助人的快乐
③有利于我们养成朴素、节俭的好习惯
④能彻底改变山区学校的贫困现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A解题思路 “微光暖童心” 主题活动属于亲社会行为,有 利于我们在助人、分享中传承 中华民族的美德,体会帮助他 人的快乐,有利于我们养成良 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健康的人 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获 得他人和社会的接纳与认可。 ①②③符合题意,④“彻底” 说法绝对,不选。故选A。 疑点二?青少年怎样才能养成亲社会行为?情境
今年暑期临近,堂堂所在学校组织了研学活动,开展了体能 训练、小组合作、志愿服务等活动,增强了学生的独立生活和自主 管理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谦让、互助、友爱、感恩的精神。 堂堂日记分享一
在这次研学活动过程中,早上同学们能按时起床进行训练, 就餐时能主动排队,安静就餐,秩序良好,得到了教官的表扬。
堂堂日记分享二
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在进行体能训练拉力比赛的过程中,小林的脚受伤了,走得比较 缓慢。为了不让小林掉队,有的同学帮小林拿东西,有的同学轮流搀扶小林。在同学们的鼓励和帮 助下,小林终于到达了终点。 堂堂日记分享三
在研学活动的后期,我们小组参加城市文明交通志愿岗活动,在十字路口引导行人遵守交通 信号灯,文明出行。夏天很热,一站就是三四个小时。可是看到行人安全通过并为我竖起大拇指, 我心里特别高兴。释疑
情境中堂堂的经历告诉我们: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我们要主动了解 社会,关注社会发展变化,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 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拓展
养成亲社会行为的方法
(1)关注社会:①关注国家大事;②关注身边的小事。
(2)以实际行动维护社会的美好:①遵守社会公德;②遵守秩序和规则,有利于提升社会的 文明程度;③爱护公共设施。
(3)服务社会,奉献社会:①从身边的小事做起;②看到别人遭受痛苦和不幸时,要竭尽全 力地去帮助救援;③参加公益活动,服务社区,造福社会。 运用
“在公交车上让座”“在学校楼梯上右行礼让”“分享学 习经验”“抗震救灾”“志愿者活动”“爱心一日捐”活动都 是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我 们要 ( )
①主动了解社会 ②关注社会发展变化
③遵守社会规则和习俗 ④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④ D.①②③④D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亲社 会行为养成的认识。亲社会行为 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中养成。 我们要主动了解社会,关注社 会发展变化 , 积极投身于社会实 践。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 社会规则和习俗,热心帮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 所急。①②③④均符合题意要求。
谢 谢 观 看!课件35张PPT。八年级 上册新课标(RJ)道德与法治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第1课时 我与社会第一课 丰富的社会生活第1课时 我与社会细研教材 知识点一? 感受社会生活疑点一? 怎样感受绚丽多彩的社会生活?情境
课间休息时,八年级的学生堂堂和她的小伙伴们一起聊天。有人说,中学生的生活非常单调, 家和学校两点一线,感受不到社会生活。作为道德与法治课代表的堂堂对此观点却并不赞同。堂堂 把从生活中选取的一些场景说给小伙伴们听,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场景吧!释疑
上述场景告诉我们:我们中学生的生活相对单调,其实这看起来单调的生活本身也是丰富的社会生活的组成部 分。农民为我们提供粮食,工人为我们提供电器、交通工具等生产生活资料,军人保卫国家和 我们的安宁,父母照料我们的日常生活起居,老师为我们传道受业解惑,同学带给我们友谊…… 这些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可见,社会生活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拓展
易错点:在古代汉语里,“社”和“会”两个字长期以来是分开使用的。据考证,“社”和 “会”两字最早联合使用出现在《旧唐书·玄宗本纪上》,这里的“社会”是村民集会的意思。 对于“society”一词,近代学者严复曾译为“群”,日本学者则译为“社会”。 巧点拨:大量学者通过转译日文翻译著作来学习西方,章太炎先生在翻译日本学者的社会学 著作时袭用此词,可以说“社会”一词是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才形成了今天的含义。现代意义 上的社会,其内涵很宽泛,一般而言是指人类生活的共同体。运用
走在马路上,我们看到清洁工在清扫垃圾;走进学校,有 辛勤的老师为我们讲授知识;步入商场,琳琅满目的商品令我们 眼花缭乱;边防线上,战士在保卫着国防??这说明 ( )
A.我们的社会生活绚丽多彩
B.社会的发展靠军人、老师、清洁工、售货员的工作就 可以实现
C.军人、老师、清洁工、售货员在社会中最重要
D.人在生产、生活和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错综复杂的 社会关系A解题思路 随着社会的发 展,社会生活内容更加丰富, 我们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B、 C说法错误,D在材料中没有体 现,只有 A 符合题意。
小技巧:解答选择题时要 注意找出选项中表述过于绝对 的词,一般含有这种词汇的都 不选,如“最”“就”“完全”等。疑点二? 置身社会生活具有怎样的重要意义?情境1
晚饭后,堂堂和堂妈堂爸一起欣赏堂堂的成长记录册。在上幼儿园之前,妈妈经常带堂堂在 小区里与同龄的小朋友玩;上了幼儿园,堂堂开始接触老师、同学,学校的生活很丰富;上小学 了,认识的老师和同学多了起来,堂堂经常和同学们一起做游戏,度过了很多幸福的时光;上中学 了,堂堂也长高了,在周末和同学们经常参加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收获了很多知识和做人的道 理。堂爸和堂妈不禁感慨,堂堂的视野越来越开阔,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了。情境2
堂堂在暑假的日记 日记一: 日期:7 月 6 日
我今天带领表弟表妹去参观博物馆,虽然没有大人的陪同,我依然把他们照顾得很好,给他们讲了一些 关于古代文物的小故事,他们都听得津津有味。我感到很有成就感……日记二: 日期:7 月 25 日
我今天应同学们的邀约,一起去乡下劳动,帮助生活不便的老人在菜园里除草、采摘蔬菜,虽然很累, 但是看到丰硕的劳动果实,也感到很快乐……
日记三: 日期:8 月 3 日
今天在小区里参加了关于小区绿化的建议会,作为小区的一员,我也在大会上发表了关于小区绿化的建 议,看到叔叔阿姨们赞赏的眼神,我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及身上的责任……释疑
上述情境启示我们:拓展
易错点:我们还是未成年人,学习是主要任务,因此没有必要关注社会生活。巧点拨:未成年人的多数时间在学校度过,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学生可以脱离社会而独立存 在。事实上,我们中学生也会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 越深刻。这会使中学生更深刻地认识社会,了解国家发展。因此,中学生同样需要关注社会生 活,关心国家发展,关爱身边的人。运用
有这样一首诗:生活是多么广阔。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 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去参加歌咏队,去演戏,去建设铁 路,去做飞行师,去坐在实验室里,去写诗,去高山上滑雪, 去驾一只船颠簸在波涛上。置身于广阔的社会之中,我们会 ( )
①与越来越多的人打交道 ②对社会生活的感受越来越丰富,认识越来越深刻 ③更加关注社区治理,并献计献策 ④更加关心国家发展,或为之自豪,或准备为之分忧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④B解题思路 本题主要考查对 感受社会生活意义的认识。置身 社会,我们会得到很多的体会, 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更深刻,对 国家和社会更关注。①②③④ 说法都正确。故选 B。小技巧:本题告诉我们教材中的基础知识需要我们熟记,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题。知识点二?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员疑点一? 怎样认识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情境1
1974年12月,王显凤出生在一个特殊的家庭。她的母亲患病,父亲是个聋哑人。小显凤出生后,父亲忙于每天的生活,没有时间照顾她,王显凤就与猪为伴。1983年4月,乡村教师王允林出门办事,路过村后的树林时,突然在一群正在野外觅食的猪群里看到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衣衫破 烂,蓬头垢面,混在猪群里,一会儿爬,一会儿走……在这生长发育最关键的七年多,王显凤都 处于与猪为伴的极为特殊的环境里,她的心理严重畸形。测试表明,她的智商为39。而作为正常人 最低标准——智商应该是70。鞍山市社会福利部门、鞍山市心理研究所决定免费对其进行治疗和教 育,让她一步步熟悉新的社会环境,培养她衣食住行的生存能力。7年后,经过全面科学测定,王 显凤社会交往能力基本达到了正常人水平。现在王显凤已经结婚,有了自己的家庭,和普通人的生 活状态一样。情境2释疑
情境 1 告诉我们: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个人不能离开人类社会而单独存在。每个 人在这个社会中都有其独特的生活方式。每个人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社会,都有一个社会化 的过程。情境 2 中的人际网络告诉我们:如果把个人看成点,把人与人的关系看成线,那么, 由各种关系连接成的线就织成一张“大网”,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由此说明,人与社会是紧密联系的,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拓展
“六度空间”理论?
你与比尔·盖茨、马云或者奥巴马是朋友吗?或者任意选择一个人,如果你想联系上他,你 应该怎么办?你可以这样做:找一个最有可能和他有联系的亲友,把问候转达给他,然后他也照样 去找下一位亲友。那么,一共需要多少个这样的亲友中转,才能找到对方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有点让人吃惊:不论你想找哪位腰缠万贯的首富、叱咤政坛的领袖、纵 横商场的巨头,或者地球上任何一个普通人,大约只需要六步。解读:“六度空间”理论又称作六度分隔理论。这个理论可以通俗地阐述为:“你和任何一 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 人。”该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米尔格伦提出。
运用
社会由个人组成,但不是个人的机械相加,而是由无数 个人结成一定社会关系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发展离不开人的 发展。个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具体体现在 ( )
①人在生产、生活和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社会 关系 ②每个人都是社会这张“大网”上的一个“结点” ③简 单的社会关系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 ④人与人的关系都 是社会关系网上的线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B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个人与 社会的关系。①②④体现了个 人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符 合题意。③观点错误,错综复 杂的社会关系构成了人类赖以 生存的社会。故选 B。疑点二? 同一个人为什么身份不同?我们怎样认识社会关系?情境
某年国庆节第一天,为维护光谷辖区治安秩序,武汉市公安局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分局在此共 布置了450名警力。
由于任务重,已是武汉市公安局特警支队驻东新大队中队长的王某某主动挑重担,连续执行任务三天。当天16时许,正在执行勤务的王某某身着厚厚防爆服,全副武装与同事一起在地铁站 C出口进行哨位执勤。突然,他听到一声急切而又熟悉的呼喊声,他扭头一看,顿时呆住了:隔 着护栏外三米处,妻子正抱着儿子向他呼喊。看到多日不见的妻儿,王某某十分激动,特别是儿子,王 某某激动得喊了句:“皮皮(儿子小名)!”……虽然相隔就一道护栏,看到近在咫尺而又不能诉说 的丈夫,妻子高女士强忍着眼泪,怀抱着儿子向老公打招呼:“王警官,辛苦了!”为了不妨碍 丈夫工作,妻子高女士没有敢以夫妻之名称呼。而王某某由于身在岗位,不便近距离交流,也挥 手示意,目送妻儿离去。释疑
上述情境告诉我们:拓展
人在社会中的多重身份:①每个人都有多重社会身份,如:在家里——父母的子女;在学 校——老师的学生、同学的同学;在社区或村里——居民或村民。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首先是 一个公民,这是他的基本社会身份。②人的社会身份是会发生变化的——这是因为他所处的社会 环境或他参与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变化。运用
在学校,我们是学生;在商场,我们是消费者;在家里, 我们是孩子;在路上,我们是行人??这说明 ( )
①每个人都只能具有一种身份 ②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我们具有不同的身份 ③人的身份是在社会关系中确定的 ④众多的社会关系组成人类赖以生存的社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B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对身份 和社会关系的理解。人的身份 与社会关系密切相关,同一个 人,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具有 不同的身份,①说法本身错误。 ②③④是对社会关系和个人身 份的正确解读。故选 B。
谢 谢 观 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