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预防犯罪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2 预防犯罪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2课时 预防犯罪
1.知识目标:
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知道犯罪的危害和后果。
2.能力目标:
学会依靠社会、学校、家庭的帮助,矫正不良行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
1.重点:
认清犯罪的危害,加强自我防范。
2.难点:
加强自我防范。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影《少年犯》主题歌——心声)师:同学们,这首歌是那些来自高墙内的少年犯发自肺腑的血泪之声,唱出了他们的忏悔之情。为了我们的母亲不用“泪水染白发”,为了我们不至于“跌入激流”而“不能自拔”,我们要牢记:违法犯罪,必受惩罚。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共同探讨的课题。
设计意图:以歌曲导入,能够营造犯罪后悔恨当初的氛围,从而引出“犯罪必然受到惩罚”这一主题。
二、探究新课
活动一:读案例,想问题
2016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为导向,相继组织开展了打击地下钱庄、证券期货、新型网络传销,以及假币、银行卡网上非法买卖、虚开和骗税犯罪等一系列专项行动,共破获各类经济犯罪案件16.8万起,挽回经济损失356亿元,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做出了积极贡献。
思考:为什么要打击违法犯罪?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坚决打击严重危害国家、社会和人民利益的犯罪行为,是维护社会稳定,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的需要;尊重和保护人权,在法治框架下行使司法权力,是创造以法治文明为核心的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是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总之,打击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犯罪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扰乱国家税收秩序;假冒伪劣犯罪多发,妨碍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危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出示投影】刑法的作用和内容
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并讲解刑法的作用和内容。
活动二:析案例,理知识
案例一:甘肃针对高科技作弊特点 打击“助考”高考犯罪
近年来,有个别考生、家长心存侥幸、投机取巧、铤而走险违规舞弊,不仅离弦走板、欺世罔俗、声誉俱毁,而且严重破坏了公平公正的考试生态,特别是通过手机等通信工具进行高科技作弊的行为对考试安全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九)》(以下简称“《刑九》”)将组织作弊、提供作弊器材和其他帮助、提供出售试题或答案、代替他人或让他人代替自己参加考试等行为入刑。
自《刑九》实施以来,甘肃已有7名考生因携带手机作弊被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甘肃省教育考试院表示,凡在国家考试中胆敢以身试法者,必将受到法律惩罚。
思考:(1)高考作弊有何危害?
(2)高考作弊违反了什么法律?法官根据什么来裁定犯罪?
(3)甘肃已有7名考生因携带手机作弊被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说明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1)作弊造成的影响:有违诚信原则,不利于个人在社会上生存发展;影响国家公平公正选拔人才,属于犯罪行为,必然受到法律的惩罚;危害国家教育质量,不利于学生公平竞争,影响他人接受高等教育。
(2)违反刑法。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
(3)犯罪要承担责任。
【出示投影】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其中,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是犯罪的法律标志,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必然法律后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犯罪的特征。
案例二:村支书截留住房困难户近半危改资金 被判刑一年
“去年突然有几个检察官来找我,我才知道自己的危房改造款被人吞了将近一半。”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鳌江镇鸟坑村村民高乃闸回忆说,2014年,他领到8000元危房改造补助,而他一直都不知道自己应该可以拿到15000元。
检察机关查明,2013年至2014年期间,该村村支书高朝胜违规收取住房困难户的银行存折后到信用社领取现金,以现金方式不足额发放危房改造扶持资金,截留13户住房困难户80000元,相当于一半危房改造资金落入了他的腰包。2016年,高朝胜被判犯贪污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万元。
思考:(1)请指出材料中哪个是主刑?哪个是附加刑?
(2)在我国刑法中,主刑和附加刑分别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1)“判处有期徒刑一年”是主刑,“处罚金人民币10万元”是附加刑。
(2)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包括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
【出示投影】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的制裁。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
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刑罚,知道主刑和附加刑的内容。
活动三:读案例,悟行为
案例三:一封写给还在少管所改造的刘海的信
刘海:你好!还记得吗?我们曾经共同学习,你的学习成绩也一直很好。然而,不良诱惑使我们分道扬镳。自从结识了那些新“朋友”后,你就经常上网、旷课、出入营业性歌舞厅、多次敲诈勒索同学。你也曾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老师。后来,你竟然为了筹集毒资而去抢劫、杀人。亲爱的同学啊,你真糊涂!
思考:(1)刘海的哪些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哪些行为属于犯罪行为?
(2)分析刘海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并谈谈怎样才能避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1)一般违法行为有:经常上网、旷课、出入营业性歌舞厅、多次敲诈勒索同学。犯罪行为有:抢劫、杀人。
(2)原因:交友不慎,沾染了不良习气;自制力差,禁不住诱惑;道德水平低,法治观念淡薄;等等。要避免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发生,应该:加强道德修养,防微杜渐,慎交友,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自觉遵纪守法;等等。
【出示投影】犯罪是我们成长道路上最凶险的陷阱。尽管法律规定人到了一定年龄实行严重危害社会行为才可能构成犯罪,但并不意味着我们年龄小实施犯罪行为也不要紧。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作了明确的规定,给我们划清了是非的界限,标示了生活中的“雷区”。
生活在法治社会,我们应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我们要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分辨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知道不良行为容易引发犯罪,应做到加强自我防范。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刑法的作用和内容,掌握了犯罪的特征,了解了刑罚的分类,懂得了不良行为可能导致违法犯罪。因此,我们要增强法治观念,自觉遵纪守法,抵制违法犯罪。
四、板书设计
预防犯罪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