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说课课件(1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1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说课课件(18张PPT)

资源简介

课件18张PPT。《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说课 一、
【地位作用】
一、教材分析
从教材的地位、作用看:本框是《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一框。在第九课介绍我国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舞台上进行经济活动之后,接着介绍我国当前所处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也为下一框介绍新时代的战略安排做铺垫。本框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历史性成就;理解新时代我国基本矛盾的变化及制约因素;明确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两个一百年目标”。
能力:辩证分析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现状的能力;分析我国主要矛盾变化的原因;运用多种方法收集有关经济成就的案例的能力。
情感:增强为实现中华民爱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坚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党的信念。【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增强对党和国家的情感、对党的方针、路线、政策的政治认同
公共参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经济建设活动中,增强公共参与能力。
科学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法治意识:使学生遵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从教学重点难点看: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制约因素。
道德感悟难点:引导学生认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资源不会自动走进课堂,关键看师生对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1.2018年4月第七版教材。
2.采用图片资源,突显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与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整合的优势。
3.“十九大”等时政资源
4.学生收集的事例、自身人生体验资源
5.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中的生成资源【教学资源】 高一学生思维普遍活跃,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分析的能力,因此他们能够自主获取信息资料,能做好比较充分的课前准备。但是,由于学生们生活阅历较少,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可能会有一定的偏差和误区。因此,在本课中,贴近学生生活,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去充实课堂内容,注重情感陶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理性思考和分析能力,把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参与感和责任感。
二、学情分析

情景教学法问题教学法归纳演绎法 立足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取材,创设情景,让学生发表见解,激发学生积极性 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促进师生互动,提高学生思辨能力。 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归纳出观点,形成结论。
三、教法学法--- 教法

合作探究法讨论学习法归纳法学法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参与讨论的过程中能加深对知识本身的理解,深刻领会知识的内涵 通过阅读教材,归纳总结知识导入新课----讲授新课-----知识小结
四、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播放《厉害了!我的国》相关图片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激发兴趣,较快的进入课堂学习,引出新课内容。
四、教学环节
---导入新课

第一篇: :看变化、说成就、找原因
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国家、生活的变化及原因。(用时10分钟)
设计意图:在师生互动中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归纳出观点,形成结论。
四、教学环节
---讲授新课

第二篇:听民声 汇民意 聚民智 (用时12分钟)
探究活动:
1.您的美好生活的标配实现了吗?如果没有实现,制约它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
2.当您美好生活的标配受现实条件制约时,我们该怎样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在合作探究中促进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归纳出观点,形成结论,突破重难点知识。
第三篇:展明天 畅未来 迎辉煌(用时10分钟)
设置问题:
2020年的你会在干什么?
2021年的你会在干什么?
2035年的你会在干什么?
2049年的你会在干什么?
2050年之后的你会在干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新时代,将自己的职业梦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紧密结合,充分实现人生价值。布置任务:学生画思维导图,构建本课知识体系。并展示相关作品,点评。
(用时5分钟)设计意图:梳理知识点,培养学生归纳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环节
---知识小结

背景:
历史性变革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主要矛盾转变是什么:新时代主要矛盾
为什么:新时代主要矛盾分析
怎么办:如何应对新时代主要矛盾开启新征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部署“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分步实施及表现
五、板书设计


教学方式新颖,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兴趣,在教学中实现互动,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从而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六、效果预测

1教材整合资源创新
2教学方法创新
3时政资源创新
七、设计创新

谢谢指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