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部编版六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二单元测试卷题号一二三四五总分分数(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40分)1.在茫茫宇宙中,有一个孕育生命的星球,那就是我们可爱的家园------。2.地球孕育了人类,提供了人类生存的。3.地球为人类生活提供了所需要的、和等。4.破坏森林,使森林无法涵养水源,易造成。破坏森林,使森林无法保持水土,易引发。5.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大量导致。6.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台风、洪涝、、滑坡、、病虫害等。7.气象卫星成功发射,有助于提升国家对灾害天气的监控和预警能力。8.我国发生的自然灾害有、的特点。9.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程度、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10.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全国人民发扬“一方有难,”的精神共同应对灾难。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以下反映了全球变暖问题的是()A.岛屿正遭受海平面上升的威胁B.海洋上大面积的石油泄漏C.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受破坏D.泥石流灾害毁坏农田2.以下属于保护地球的协定或者法律的是()A.《劳动法》B.《环境保护法》C.《义务教育法》D.《刑法》3.以下会对水资源造成污染的是()A.洗菜水浇花B.燃煤电厂排放废气C.没有拧紧关水龙头D.工厂排放未经处理的污水4.下列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的是()。A.太阳能B.风能C.煤炭D.地热能5.“世界地球日”是哪一天?()。A.2月2日B.6月5日C.4月22日D.4月2日6.下列不属于自然灾害的是()A.废水污染了农田B.冰雹砸坏了地里的西瓜C.泥石流造成了道路的损坏D.洪水淹没农田7.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级别是严重,用()色表示。A.黄B.橙C.红D.蓝8.以下哪种避险方法是正确的()A.雷电交加时,在大树下避雨B.面对泥石流要向与泥石流成垂直方向两边的山坡上跑C.山区山洪、泥石流的高发期,在山区露营时,选择在山谷扎营D.地震时,从高楼紧急向楼下跑9.下列星球能够提供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是()。A.月球B.火星C.地球D.金星10.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所以我们应该()。A.随意浪费资源B.随意破坏环境C.随地乱扔垃圾D.保护自然环境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人类离开地球以后去其他星球也能生存。()2.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正是积极承担保护地球责任的体现。()3.保护地球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4.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冷。()5.当地震发生时,我们要尽快搭乘电梯离开。()6.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7.水俣病是由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水导致的。()8.保护地球是国家的事情,不关我的事。()9.在灾难面前我们要不屈不挠、坚强面对。()10.人类不尊重自然就会破坏赖以生存的环境,最后受到惩罚的还是人类自己。()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为了保护地球,我国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方式?2.我国的主要的自然灾害有哪些?预警信号的级别有几级,分别是哪几级?面对灾难,我们应该有怎样的精神?五.分析题(10分)根据你生活中的观察和所学到的知识,你知道哪些新能源?这些新能源有什么特点?人类使用新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对保护环境有什么意义?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蓝色地球2.自然环境3.空间环境资源4.洪涝灾害山体滑坡5.温室气体全球变暖6.旱灾地震泥石流7.风云四号8.种类多分布广9.危害紧急四级10.八方支援二.选择题1.A2.B3.D4.C5.C6.A7.B8.B9.C10.D三.判断题1.×2.√3.√4.×5.×6.√7.√8.×9.√10.√四.简答题1.(1)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2)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3)严厉打击破坏环境的行为。2.洪涝、干旱、寒潮、梅雨、台风、沙尘暴、病虫害等等3.预警信号总体上分为四级,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四个等级(Ⅳ、Ⅲ、Ⅱ、Ⅰ级),分别代表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4.(1)面对灾难,我们应该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坚强面对灾难不被打倒。(2)面对灾难,我们应该有团结互助的精神,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共同应对灾难。(3)面对灾难,我们应该有尊重生命、永不放弃的精神。五.分析题新能源有:太阳能发电、海浪发电、电热发电、风能发电等主要特点:1)资源丰富,普遍具备可再生特性,可供人类永续利用;2)能量密度低,开发利用需要较大空间;3)不含碳或含碳量很少,对环境影响小;4)分布广,有利于小规模分散利用;5)间断式供应,波动性大,对持续供能不利;6)除水电外,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成本较化石能源高。意义:化石能源不可再生,形成困难,燃烧也会污染环境,使用可再生的新能源可以环保节能。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精品试卷·第2页(共2页)HYPERLINK"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