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共3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共35张PPT)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Teaching
Universal
PPT
4.2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C
O
N
T
E
N
T
S
1、理解物质和运动以及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2、结合实际事例,理解坚持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3、列举实际事例,分析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理解尊重规与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思考与探究:1.新冠病毒的变异说明事物具有什么属性?
2.所有的病毒都会变异,并且变异是一个客观现象,这说明事物的运动有何特征?
3.
我们可以去监测、研究病毒的变异,这反映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什么观点?
4.
虽然病毒在变异,但对它的功能没有太大的影响,这说明事物在运动过程中还有什么特
点?
第一部分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




人类社会是运动变化的
天圆地方
地心说
日心说
人的思维也是运动变化的
1、运动
(1)含义: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的具体形式:
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思维运动
一、运动是物质的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本身就有的而不是外部强加于它的
注意:
物质的唯一特性:
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客观实在性
运动
离开运动谈物质
形而上学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载体)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
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
离开物质谈运动
唯心主义
思考:
惠能认为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什么?
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3、运动的特征:
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二、静止
1、静止的含义: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性质基本不变)
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位置相对不变)
特点: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这则广告是用什么观点进行狡辩的?
法国巴黎的报纸上曾登过一则广告:“每个人只要花25生丁就可以得到既经济又没有丝毫疲惫痛苦的旅行方法。”布朗立即寄去了25生丁。不久,他收到回信:“先生,请您安静地躺在您的床上,并且请牢记:我们的地球是在旋转着的,在巴黎的纬度北纬49度上,您每夜要跑数万公里。假如您喜欢看沿路美好的景致,就请您打开窗帘,尽情地欣赏星空的美丽吧!”布朗顿时目瞪口呆。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芝诺飞矢不动的观点犯了什么错误?
“飞矢不动”:飞着的箭在任何瞬间都是既非静止又非运动的。如果瞬间是不可分的,箭就不可能运动,因为如果它动了,瞬间就立即是可以分的了。但是时间是由瞬间组成的,如果箭在任何瞬间都是不动的,则箭总是保持静止。所以飞出的箭不能处于运动状态。芝诺提出,由于箭在其飞行过程中的任何瞬间都有一个暂时的位置,所以它在这个位置上和不动没有什么区别。中国古代的名家惠施也提出过,“飞鸟之影,未尝动也”的类似说法。
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绝对运动
(1)区别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联系
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含义不同
?特点不同
2、静止和运动的关系:
(3)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和相对主义、诡辩论
p32
方法论:要求我们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一面。
判断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正确,承认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
错误,看到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是相对主义诡辩论。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
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反对
第二部分
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固有的
本质的
必然的、稳定的
--客观的,不是主观臆造的联系
--内在的深刻的,不是现象的联系
--是确定不移的,不是偶然的、多变的联系
判断:下列哪些是规律
1、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2、新陈代谢
3、价值规律
4、慧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
5、苹果落地
6、万有引力定律
7、守株待兔
8、“4”代表死
9、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
10、红灯停,绿灯行
2、规律的特征
宇宙中无数星球为什么会有序地运动?这说明什么?
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规律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

23

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
“先快后慢”。
  
规律的特点: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人的思维运动是有规律的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24

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规律具有普遍性
自然界的
运动都是
有规律的
人类社会的
运动也都是
有规律的
人的认识
运动也是
有规律的
(1)规律的普遍性
我们能让太阳西升东落吗?
不能,这说明规律有什么特点
(2)规律的客观性
①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a.存在: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喜欢它,它都客观地存在着;
b.发生作用:规律起不起作用,关键在于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是否存在着,而不在于人的喜恶。
②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是不可违背的。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天不为人
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荀子的名言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都具有规律性。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3、方法论

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列举人类利用客观规律为自己造福的实例
认识了大气流动规律
可以进行天气预报,为人类服务
地震预报
由于人类对地震规律的认识,人们根据地壳运动的状况,推算出可能发生地震的危险区域,大致发生的时间和震级的大小,并结合历史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作出大致的地震预报。
思考: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否被看做是改变或创造规律?
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并不是改变或创造了规律,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并不能被创造,人类只是改变了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使这符合人类的需要



意识观
物质
规律
含义
表现
含义、特点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含义
特点
普遍性
客观性
方法论要求
根本属性
物质观
运动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承担者
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
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是客观的,人的思维的规律是主观的。
2.规律是永恒不变的,规律是无条件的。
3.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4.是否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5.
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
6.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
you
for
listening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