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11.1社会发展规律(共4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11.1社会发展规律(共40张PPT)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
11.1社会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
唯物辩证法
辩证唯物
主义认识论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规律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真理

总特征
基本观点

联系的观点
发展的观点
核心实质
根本观点
矛盾的观点
要求
创新

社会历史观
人生观与价值观

第十一课
第十二课

课堂导入
1

学习目标
2
1、描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含义、辨析二者关系;
2、知道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矛盾及基本规律;
3、概括社会发展的总趋势及实现方式。
4、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重难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矛盾及基本规律;


讲授新课
3
思想家梁启超说:“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在他看来,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
有人认为: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发展是由这些伟人决定的。这种观点对吗?
这些观点看到了英雄人物、杰出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作用,但夸大了他们的作用,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完全取决于英雄人物、杰出人物的思想动机、目的,这就在历史观上陷入了唯心主义。

①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
②认为社会发展是由天命、神、绝对精神决定的。
唯心主义历史观的表现
唯心主义历史观的原因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没有从实践出发,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追溯到产生这些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
(旧的社会历史理论的局限性)

从实践出发认识人类社会,用实践的观点考察人类社会,找到了以物质生产方式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存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马克思能够发现社会发展规律的原因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基本含义
(1)社会存在
(2)社会意识
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最主要的内容)。
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它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等。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下列现象属于社会存在的是 ( )
A.科学发展观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生产关系  
D.生产力  
E.中国梦
F.自然地理环境 
G.文学艺术
H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CDFH
穷人绝无开交易所折本的懊恼,煤油大王哪会知道北京拣煤渣老婆子的辛酸,饥区的灾民,大约总不去种兰花,像阔老太爷一样……
——鲁迅
鲁迅的的这段话说明什么道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城里的孩子真是好,有高楼、小车和电脑,还能天天上学,吃汉堡,幸福享不了……
山里孩子真是好,有高山、白云和小鸟,可以不上学,不用辅导,幸福享不了……
说明了什么……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硬核”、“泪目”、“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中国速度”、“中国力量”等词语频繁出现在网络报刊,说明了什么?
这些词语是对当前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的生动反映。说明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的思想封闭僵化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的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增强


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思想盛行
现代社会:女人能撑半边天
说明了什么……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思考:
在我国,封建制度不复存在,为什么还存在着封建主义落后愚昧的思想?体现了什么道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性质上: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其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的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相对独立性最突出表现)
①时间上: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它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先于社会存在。(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社会生活
决定
社会存在
相对独立性
精神方面
社会意识
物质方面




小结
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不同步
反作用
本质上是实践的

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心理体验,它以一定的物质财富为基础,但现实生活中,幸福感的提升与物质财富的增加并不一定同步。这说明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作用
④社会意识的变化独立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A
我们想要有所作为,首先必须活着,活着就需要吃喝住穿等,也就是要有物质生活资料,那么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什么?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关系
生产方式

生产力的三要素: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
生产关系的三要素:物质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劳动者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2)地位: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作用: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含义: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
会的低级阶段)





(约几百万年)
(约3000年)
铁制工具
(约1163年)
蒸汽机电力计算机
原子能空间技术
社会化大生产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约230年)


石器
金属工具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人民公社化运动,不合理的分配方式,挫伤了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激发了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 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
力发展状况时,它对
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
作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① 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
② 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1)辩证关系



①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 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②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即所有制形式、交换形式、分配形式)的总和

上层建筑:指一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
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含义:
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指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思想上层建筑是指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美学、宗教、文化传媒等等。
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A.生产资料公有制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国家政权
D.各级政府
E.按劳分配制度
F.大机器生产
G.人民代表制度
H.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I.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互关系

BCDGH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
(生产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章 总纲
第十二条 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
第一条
第六 款 私有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中国国家《宪法》。
以私有制为主的资本主义美国国家《宪法》。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的意识形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二条规定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同时,第十三条也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合法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有了以上法律规定后,原本害怕企业做大做强后,合法财产得不到国家法律保护的民营企业家们,敢更加放手经营企业了,使得经营效益得到提高,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这说明了什么?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①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决定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和社会的意识形态。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①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②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生产关系(的总和)经济基础
决定
反作用
上层建筑
决定
反作用




意识形态
政治制度和设施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劳动者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产品的分配方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与实现方式
(1)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2)实现方式: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2、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
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3、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解决方式
(1)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2)解决方式: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性质(非对抗性),决定了它可以通过改革来实现的。
4、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
?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改革的作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1、2019年出现了“硬核”、“好嗨哟”、“奔驰66万”、“盘它”等网络热词,每一个“网络热词”的背后都有一个社会故事。这体现了( )
①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④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推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5
课后检测
③不符合题意;④是错误说法。正确的社会意识起推动作用
2、在解释“为何国家有的富有的穷”时,美国一位学者认为:“经济制度是决定一个国家繁荣或贫穷的关键,而政治和政治制度又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经济制度。”该观点(  )
A.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B.夸大了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C.看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强调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B
3、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每每取得的实质性进展,都是从所有制改革突破开始的。为了激活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改善资产效率,中国联通公司进行了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共有中国人寿、腾讯、百度、京东、阿里巴巴等14家企业参与了此次联通“混改”的投资,“混改”后原联通集团合计持股约36.67%,战略投资者合计持股约35.19%。我国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表明( )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③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
④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D
混合所有制改革属于变革生产关系,②不符合题意;③推动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是错误说法。
4、为了推进增值税实质性减税,2019年4月1日起,增值税改革再加力,确保所有行业纳税人税负“只减不增”。我国深化增值税改革的哲学依据是( )
A.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B.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的发展状况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
A
增值税改革调整的是收入分配,所以属于生产关系而不是上层建筑。BC不符合题意。D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而不是根本动力,根本动力是两大基本矛盾的运动

5、2019年6月,中国证监会宣布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最为重磅的修订内容就是支持符合国家战略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资产在创业板重组上市,市场将此解读为“创业板”借壳上市解禁。这一措施的哲学依据是( )
①通过变革上层建筑,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与发展
②主观必须符合客观,要在实践中不断推翻真理
③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促进上层建筑的变革
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A
《管理办法》属于上层建筑,①符合题意。修改《管理办法》目的是支持企业重组上市,体现了正确的社会意识促进事物发展,④符合题意。②是错误说法,真理不能被推翻。③不符合题意
1、一个基础、一个趋势: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两对矛盾: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2、二条规律: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三对关系: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知识小结
疑难点讲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物质与意识的区别联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区 别 地位
作用
联系


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材料一: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材料二:人民公社化,不合理的分配方式,挫伤了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原有的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激发了劳动者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说明材料一、材料二各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手推磨”和“蒸汽机”代表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水平,“封建主”与“资本家”则代表社会所采取的经济结构,即生产关系状况。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
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社会发展的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 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意识

决 定
社会存在

反作用


最根本的内容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决 定

反作用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决 定

反作用
决定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课堂小结
4
本课结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