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认识计算机》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1、使用教材: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第四节?3、课时安排:1课时?4、教学环境:多媒体?5、课前准备:计算机部分部件图片?二、教学设计?1、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②、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计算机的各部分的认识,使学生对计算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2、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①、计算机的发展历史②、计算机硬件软件的分类;?③、计算机的工作原理。?(2)、教学难点:?计算机的工作原理。?3、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第一单元第四节的内容。本课主要包括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和计算机的系统组成。本节课通过展示计算机的组成,让学生感悟计算机并不神秘,它只是执行人们编译程序的伙伴。?4、学生分析:?学生对于计算机的认识很多处于未知的状态,特别是我们农村中学,本文通过情景教学法,揭示计算机的发展历史,计算机的组成,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5、教学策略分析:?本文首先采用问题驱动法,设置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然后通过情景教学法,通过演示计算机的结构图和设备图片,展示计算机的基本组成。?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导入新课(认识计算机)。提出问题: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计算机有什么用途??意图: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总结“计算机应用非常广泛”?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二)、问题驱动、情景教学?(1)、出示本节课教学任务①、计算机的特点;?②、计算机的发展历史;?③、计算机的系统组成;?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意图:采用讲授法,展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4)、在学生对计算机有了一个感性的基础上,介绍一下计算机的各种外设和存储设备。?意图:理论联系实际,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三)、总结归纳,练习巩固,畅想未来?(1)、梳理知识,归纳总结?(2)、大胆设想,期待创新?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四、教学反思?本节课涉及的基础概念多,没有实践操作。如果单纯采用讲授的教学方法,会感到枯燥乏味。本课以学生为中心,合理设计提问:“计算机能干什么?”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通过一些常见设备设计课堂题目,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特别是最后畅想未来计算机,让学生对未来充满了渴望,也能激励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热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