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比多比少”的问题》的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解决“比多比少”的问题》的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解决“比多比少”的问题》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教学知识点
使学生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解决问题的结构特点、数量关系和分析法,能正确解答此类问题。
(二)能力训练要求
通过操作、观察和讨论、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正确选择算法。
教学难点
理解“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用减法计算的道理。
教学方法
引导启发法、谈话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若干个黄色圆片和红色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破十法
2、比一比,说一说。
比多(
)个,
比少(
)个。

少(

个,

多(
)个。
比一比,说一说,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多多少,少多少?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一一对应比较)
二、新知探究
(一)、迁移导入
出示课本21页例6情境图(课件):
教师谈话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发言,。
让学生说一说情境图中的信息。
小雪说:我套中了7个。
小华说:我套中了12个。
师问:谁套中的圈数多呢?
生1:小华套中的圈数多。
生2:小雪套中的圈数少。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比多比少”的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比多比少”的问题》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向学生展示“有的多,有的少”的场景,使学生自觉产生更知道多多少,少多少的欲望,从而引出课题。)
1、已知小雪和小华各套中的个数?
2.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可以怎么解决?
3.老师用磁铁在黑板上摆,向学生说明小雪和小华套中的个数要一个对一个地摆,这样便于观察。看看谁比谁多、谁比谁少?
4.让学生自己在草稿纸上画,表示比多比少。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摆学具,从具体实物操作的过程中感知“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文字表述,明确多的数可以分成两部分,是哪两部分,这里蕴含了减法的原理,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第一种比法:
出示:小雪套中7个,小华套中12个。
第一行摆出小雪套中的7个,第二行摆出小华套中的12个,并指出小华比小雪多套中的个数,说出小华比小雪多套中了几个。
教师:刚才我们用摆磁铁的方法,知道小华比小雪多摆了5个,就表示小华比小雪多套了5个。那么大家想一想,我们收集到了哪些数学信息?要我们求的问题是什么?
学生:要求小华比小雪多套中了几个?
应该用什么法计算呢?
请同学们自己列算式:12
-
7
=
5(个)
分别指名学生说出自己的方法,集体订正。
口答:小华比小雪多套中5个。
(设计意图:联系情境图问题尝试计算,使学生体会到计算是源于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也是课程标准中“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新理念的体会。)
(二)拓展迁移
第二种比法:
1、
让学生想一想:小雪比小华少套中几个?
问题:(1)小雪比小华少套中几个?
(2)求“小雪比小华少套中几个”,你能列个算式吗?
学生回答,能。
让学生列式计算:
12

7
=
5(个)
(3)你为什么这么列算式?
学生回答,因为是求
一个数
比另一个数少。
(4)怎么你们得出的结果和“小华比小雪多套中几个”的结果是一样的?
生.因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多少,或少多少,用减法计算。
2、
想一想:小华套中的和小雪套中的相差几个?
你能在图中指出来吗?
3、观察对比,建立差的概念
问题:(1)同一幅图,两种不同的问法,为什么算式却相同?
(2)
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4、小结:这两个嗯问题说法不一样,但是意思一样,都是求小华和小雪套圈的个数相差多少,所以都要用减法来解决。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21页的“做一做”。
引导学生找出题目中的信息和问题。
让学生在草稿纸上用圆圈画出羊的只数,用三角形画出兔的只数来比较多的部分和少的部分,再列式计算。
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算式,集体订正。
四、总结提升:
小结:这节课我们探究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数学问题,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我们首先要弄清楚谁和谁比、谁多、谁少,在用多的数量减去和少的数量同样多的部分。
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用复习破十法及比一比,说一说来引出学习内容,目的是想了解学生对前面学习知识掌握的情况。并通过观察比一比图迁移到了课本21页例6内容,然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向学生展示“有的多,有的少”的场景,使学生自觉产生更知道多多少,少多少的欲望,从而引出课题。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动手摆一摆,画一画,从而从具体实物操作的过程中感知“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文字表述,明确多的数可以分成两部分,是哪两部分,这里蕴含了减法的原理,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通过解决问题,联系情境图问题尝试计算,使学生体会到计算是源于问题的解决而不是孤立存在的,这也是课程标准中“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新理念的体会。
本节课教学中,多数学生能主动积极参与学习中,观察图中的数学信息,能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通过观察解决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问题。但有少部分学生还不会根据给出的信息来提问题,如何引导他们提出本节课所需的数学问题呢?
反思措施:(1)在适当的时候加以引导。(2)正确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探索新知识,掌握新本领。(3)本节课应建立比较关系之后,学生才能提出,谁比谁多,谁比谁少的数学问题。(4)学生能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知识不应局限于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数学头脑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