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 生物 5.4.2 细菌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八年级上册 生物 5.4.2 细菌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第二节
细菌
【教学目标】
1.理性思维
(1)描述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2)知道细菌的生殖方式。
(3)通过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尝试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2.生命观念与立德树人
(1)通过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和巴斯德实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2)通过细菌生殖的了解,认同饭前便后洗手的必要性。
(3)关注细菌与人类健康生活的关系。
【教学重点】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特征
【教学难点】
(1)比较细菌与动物、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2)细菌的生殖及分布广泛的原因。
【教学方法】“问题启发、自主学习、合作讨论”
【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以问题为主线,着重让学生理解细菌的主要特征,即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和生殖方式等方面的特征。本设计通过动画进行情景导入,引导学生从认可细菌无处不在,进而引导学生看不见的细菌,如果要发现和证实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情,激发学生探索思考,过渡细菌发现史,获得情感的提升,发挥生物学科立德树人的作用。在鹅颈瓶实验中用动画和视频的形式还原巴斯德实验,既激发学生兴趣,又可以见证科学思维的严密性。以问题过渡细菌的形态和结构,呈现丰富的多媒体图片,3D动画以及视频,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还引导学生感知细菌的形态、结构,把细小的生物放大,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学生更易理解。通过对细菌与动、植物细胞进行比较和归纳,引导学生认识细菌结构,再根据知识回顾推导细菌营养方式,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高阶思维。再动态图给学生视觉的震撼,深刻感受细菌生殖方式,繁殖速度快;设计技能计算,强化学生认识细菌生殖的特点,关注个人卫生。最后通过首位呼应的问题把知识点串起来,意在让学生深刻感知细菌分布广泛的原因(个体微小,易扩散;分裂生殖速度快,数量多;有些会形成芽孢,抵抗力强等)。最后根据知识点通过思维导图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便于学生理解。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一)细菌在哪里?
教师活动:以问题“细菌在哪里?”点出“与菌相伴,不知菌”的事实。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和图片,认同细菌无处不在
教师活动:我们“深在菌中不知菌”,是谁发现了细菌呢?它是什么样子?今天一起走入细菌的世界,导入新课。
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注意关注生活,注意卫生。
二、新知构建
教师活动:把新知识提炼成核心问题,以问题作为主线,组织学生有目的阅读书本,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圈出关键点。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书本,并在书本圈点关键知识。
(一)细菌如何发现的?
教师活动:提问——谁先发现了细菌?如何发现的呢?
学生活动:思考,尝试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启发——荷兰热列文虎克是探索微观世界的先驱者,他发明显的微镜,也开启微观世界的大门,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答案可以丰富多彩
师生总结:科学技术进步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关键。
意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科学观。
(二)细菌是如何产生的?
教师活动:列文虎克已经让世人知道了细菌的存在,但是细菌如何产生却众说纷纭,很多科学家的观点是细菌自然发生,但是有个科学家经过不懈的努力,通过实验打破这一观点。这为科学家是谁?他做了什么实验?如何操作的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展示细菌自然发生论动画和巴斯德鹅颈瓶实验动画视频。
学生活动:观看课件
教师活动:设置问题:1.巴斯德实验的结论是什么?2.这个实验中变量是什么?3.了解了巴斯德的故事,你对科学的发现过程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后回答。
师生总结:“细菌是原来已经就有的”;实验的变量是细菌;任何科学的新发现都需要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在观察领域,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头脑。
意图:因为细菌很小,通过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再根据设置思维递增的问题从操作煮沸、鹅颈瓶的作用到实验变量,学生的思维从低阶到高阶递进,加深学生对于探究实验流程的理解,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科学观。
教师活动:巴斯德鹅颈瓶实验让他名震四海,但他依然潜心研究,他还有什么贡献?他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学生活动:讲述科学家的故事。
教师活动:启发——17世纪后叶细菌的发现到19世纪中叶巴斯德鹅颈瓶实验打破自然发生论,经历近两个世纪,有什么启发呢?
学生活动:回答众说纷纭
师生总结:
意图:通过动画和视频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巴斯德实验的过程的理解;通过问题激发学生的理性思维;通过科学家故事讨论,激发学生高阶思维以及表达能力;通过细菌发现史,发挥生物学科立德树人的作用。
(三)细菌的形态结构如何?
(1)细菌大小如何?
教师活动:根据书本和生活经验,“与菌相伴,不知菌”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自主交流回答得出答案——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大约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粒米那么大,必须在高倍镜或电镜下才能观察到。
教师活动:展示肉眼不可见的细菌图片。
意图:培养学生想象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过渡:这么小细菌,形态、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
(2)细菌形态如何?
教师活动:【课件展示】细菌的形态图,引导学生归类总结。
学生活动:观看课件,总结回答“根据细菌外部形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①杆形—杆菌;②球形—球菌;③弯曲的或呈螺旋形的—螺旋菌。”
教师活动:根据图片引导学生“细菌是独立生活,都是单细胞的”
意图:多媒体图片细菌有单个和多个细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以及学习交流合作能力;通过观察思考细菌是独立生活的,在低阶思维基础上激发学生高阶思维。
(3)细菌是何结构?
教师活动:问题设置:
①三种形态的细菌是否有三种结构?
②细菌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③细菌与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比较结构有什么异同?
④根据细菌的结构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活动:观看课件,思考、讨论并深化学习内容;思考、小组合作讨论完成推测。
意图: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和分析比较推理能力。
(四)细菌如何生殖的?
教师活动:以问题引导学生学习和想象,以动态图,把细菌抽象生殖过程展现给学生。
学生活动:带着问题看书,思考合作交流
教师活动:展示技能训练,强化细菌分裂速读快,引导学生注意个人卫生?思考如果遇见恶劣情况细菌如何应对?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后合作交流,得出答案回答问题
教师活动:设置问题:芽孢是细菌应对不良环境的休眠体。我们面对致病细菌,如何应对芽孢呢?
学生活动:思考分享
意图:通过动态图,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细菌分裂生殖速读快,通过计算深化细菌繁殖的特点,认同勤洗手,注意个人卫生的重要性。
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如何?
教师活动:同学们,在我们认识细菌后,请思考这么小的细菌和我们有怎样的关系呢?请结合生活实际认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讨论后分享
学生畅所欲言,师生一起总结。
意图: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不能以偏概全,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能认同人与细菌和谐相处的观点,引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发挥生物学立德树人的优势。
三、课堂反馈
教师活动:设置问题检测课堂学习效果
学生活动:独立思考回答
意图:通过课堂反馈提高学生运用课堂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练习2中通生活生产相联系的题目,引导学生认同生物源于生活,服务生活,在生活中要学会认真观察,最后一个反馈问题把本节课知识点串起来,首位呼应,深化细菌分布广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
教师活动:设置问题——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活动:总结回答
意图: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