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怎样滚得远1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经历思考、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计算的过程,发展探究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形成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2.综合应用有关角的度量、统计和计算的知识,体验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3.培养与他人沟通和交流的习惯,感受合作的快乐,动手实践的乐趣;培养学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实验方案和小组间互相交流实验方案,培养向他人学习的精神。2学情分析本节课是一节实践活动课。通过本学期第四单元的学习,学生学习了统计、平均数;通过第八单元的学习,学生学习了垂线、角的相关知识,因而,实验操作、得出结论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是很大。小学生存在着争强好胜的心理。这种心理往往导致在实验操作中出现不规范的状况。为了避免这些状况的发生,在教学中,我们要引领学生研究实验步骤,合理分工,团结合作,勇于解决问题,使实验的结果真实、可信。3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研究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把握统一的操作规范和测量的准确性。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视频导入 ,质疑1.导语: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首先来观看一段视频,在观看的时候请思考这些问题(课件出示):①视频中同学们在做什么活动?②活动结果怎么样?③你对活动结果有什么疑惑吗?2.观看视频3.讨论上述问题:师:视频中同学们在做什么活动?生:用木板搭成斜坡,让圆柱体从斜坡上滚下来,比哪个斜坡滚下来的距离远。师:活动结果怎么样?生:从1号斜坡滚下来的物体距离最短,从2号斜坡滚下来的物体距离最远。师: 你对活动结果有什么疑惑?生:为什么总是从1号斜坡滚下来的物体距离最短,从2号斜坡滚下来的物体距离最远?师:谁能给大家解开这个疑惑?生:我发现1号斜坡和3号斜坡太陡和太缓,所以物体从上面滚下来距离都不远,2号斜坡不太陡,所以物体从上面滚下来距离最远。师:对某某的回答你们满意吗?师:我听到了两种声音两种声音,满意和不满意。不满意的同学还有什么疑惑?生:老师,如果我参加刚才的节目,我会想从多少度的斜坡上圆柱体滚下来的距离是最远的呢?师:钱老师也想知道,让木板和地面搭成多少度的时候圆柱体从上面滚下来的距离是最远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滚得远。板书课题:怎样滚得远师提问:同学们,请你们想一想,我们这节课做实验,如果要得到最佳的坡度让物体滚得最远,我们的实验应该从多大的坡度开始研究?生:从1°坡一直研究到90°坡。师板书:1°—90°师:老师觉得你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你将来能成为一名科学家。师:同学们,如果我们这节课从1°坡研究到90°坡至少要搭多少个斜坡?生:90次师:因为每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来研究这样几种斜坡。板书: 30° 45° 60°4.猜想师:同学们,如果有这样的三种斜坡,我们来做个猜测:物体从哪一个斜坡上滚下来的距离可能最远?生:老师,我觉得物体从60°斜坡上滚下来的距离最远。师:为什么呢?生因为60°是这三个斜坡中度数最大的,物体从60°斜坡上滚下的速度快,滚得猛,所以,我觉得物体从60°斜坡上滚下来的距离最远。生:我觉得物体从30°斜坡上滚下来的距离最远。师:为什么呢?生:我就是这样觉得。师:你是凭感觉。生:老师,我觉得物体从45°斜坡上滚下来的距离最远。师:为什么呢?生:我刚才在视频中发现一号斜坡很陡,三号斜坡很缓,但圆柱体从一号斜坡和三号斜坡上滚下来的距离并不远,所以,我觉得物体从45°斜坡上滚下来的距离最远。师:老师觉得你会观察、会思考。师:同学们,猜测是美好的。下面,我们用实验来证明我们的猜测,用实验来解开我们心中的疑惑。活动2【活动】进行实验,释疑1.研究实验步骤师:在实验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实验操作步骤。出示:师:请同学们轻轻的读一读,边读边记。学生自由读。师:谁来说一说我们在实验中有哪些步骤?第一步做什么?生:搭斜坡师:怎么搭?生:用木板搭一个斜坡,使斜坡与地面成一定的角度。师:在第一步操作中,你觉得特别要注意什么?生:斜坡要平稳,角度要准确。师:同学们在搭的时候,斜坡一定要稳,选的角度一定要根据老师选的三个角度,角度要准。师:第二步?生:将圆柱体放在斜坡的顶部,轻轻松开手,让物体自动滚下来。师:第二步是滚圆柱体,你觉得在这一步的操作中要注意什么?生:要注意必须是圆柱体或者是圆形的才能滚得远。师:老师想问你,在这一步的操作中要注意什么?生:不要——师:请你把这句话读给我们听一听。生:将圆柱体放在斜坡的顶部,轻轻松开手,让物体自动滚下来。师:要注意什么呢?生:要轻轻松开手,不要猛。师:不错!还要注意什么?师引说:物体一定要放在——生:斜坡的顶部师:同学们,物体是轻轻地松开。请同学们告诉老师:要物体轻轻地松开,我们要怎样做啊?生:不要给它一点力。师:如果我们给它稍微用一点力推一下,这个结果会怎样?生:物体会比轻轻松开手滚得远一些。师引说:如果是给了一点力量,圆柱体滚得距离一定比轻轻松开手滚得——生:远一些师:圆柱体滚得远,那么,我们的实验就不真实,实验操作就失败了。师:第三步是什么?生:物体停止滚动后,量出斜坡底部到物体的距离。师:最后一步,我们一起来读。生:把每次测量的数据真实地填在记录表上。2.操作分工师:刚才我们了解了操作步骤,现在请组长根据老师的提示在你们的小组中进行合理的分工。课件出示:三人搭斜坡,一人滚物体,一人捡回物体,两人测量距离,两人做记录组长根据教师提示组内分工组长协商好本组实验坡度,领取实验数据记录表。3.进行实验,教师作指导。(略)4.展示记录数据,讨论: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每一组都获得了一组数据,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一组数据,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所发现。生:我发现木板与地面成45°角的时候,每次测量的数据都比较大。师:这能说明什么?生:这说明物体从45°斜坡上滚下来距离最远。师:还有什么发现?生:老师,我发现每组的三个数据都不一样大。师:这能说明什么问题?生:有偶然性。师:说明哪一次有偶然性?还是三次?生:三次师引说:因为三次数据都不一样,那么说明每一次滚下来的距离都有——生:偶然性。师:那么,我们现在对这样的三组数据进行比较,每一组的数据都不同,请同学们想想看,我们应该选每一组中哪一次的数据进行比较才算合适呢?生:老师,我觉得应选每组中最大的那个数进行比较。生:老师,我觉得应该取每组中中间的数。师:什么意思?生:去掉最大的和最小的数,选中间的数进行比较。生:老师,我觉得选每组中最大的数和中间的数都不合适。师:为什么?生:因为每组中三次测量的数据都不相同,说明它们有偶然性。师:那么,我们能不能想一种方法,排除这种偶然性?生:求每组数平均数。师:求每组数的平均数,这代表了每一组数的平均水平,这样确实科学、合理。那么,我们对记录表要做个小小的改动,同学们想想看,我们应该怎样改呢?生:在每组”第三次”后面添上一栏“平均数”,再算出来。师:请组长把你们数据记录表再领回去,算出平均数。5.组长改动记录表,算出平均数。6.再次观察记录表:师:请同学们再重新观察这张记录表。你有什么想法?生:在后面填了一栏“平均数”后,我们可以更直观、更形象地看出每一组的平均水平。哪一组滚得距离是最远的。师:哪一组?生:45°角的那一组。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实验,你有哪些收获?生:老师,我收获了物体从45°斜坡上滚下来距离最远。生:老师,我收获了实验可以证明我们的猜测。生:老师,我收获了斜坡与地面形成的角度不同,物体滚的距离也不同。生:老师,我收获了从斜坡太陡或太缓的木板上滚下来距离都不是很远。活动3【活动】图片感知,延展1.感知斜坡的应用师:同学们,斜坡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一起来看。出示货车图和山坡图师:同学们,生活中你们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吗?生:遇到过。师:如果我们想让油桶从车上运到地面上,伐木工人想让砍好的圆木运到山坡下,我们有什么好办法?生:把油桶放到搭好的木板上,让它们从木板上滚下来。师:这就利用了斜坡,让我们省力。师:那圆木怎样从山上运到山下呢?生:把圆木放在斜坡上,让它们沿着斜坡滚下来。(出示伞图)师:这是一把把美丽的雨伞。同学们,雨伞为什么要设计成这样的形状呢?生:可以让雨点迅速地流下来。(出示运动员运动图)师:斜坡有时会成为运动健儿展示本领的舞台。我们要有熟练的技术才能玩这样的运动。否则,就会受伤。所以,在玩的时候,要注意安全。(出示滑梯图)师:这一个个美丽的滑梯让我们想到了在幼儿园或游乐场玩时的开心和刺激。在玩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注意什么?生:安全。2.拓展延伸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了斜坡的大小影响物体滚动的距离,其实影响物体滚动的距离还有很多的因素,想想看,还有哪些因素呢?生:物体的形状师:你觉得物体怎样的形状滚下来的距离最远?生:球形和圆柱体生:物体的轻重。生:物体的光滑度、斜坡的光滑度。生:斜坡的长短。师:同学们,老师希望你们下课以后选择好研究的对象,用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测,用实验来解开你们心中的疑惑。大家愿意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活动4【作业】课后作业从影响物体滚动距离的众多因素中选择一个因素进行研究,用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测,用实验来解开你们心中的疑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