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第二课时)葫芦岛市实验中学 高玉英一、课标分析《消化和吸收》是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内容,属于课程标准“十大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人”的相关内容,人从生物圈中获取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以满足自身对物质和能量的需求;根据课标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科学观,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和生物学的整合。本节课内容涉及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消化的过程特别是三大营养物质在消化道中消化液的作用下的变化;能阐明消化液对三大营养物质的作用;阐明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从而了解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应形成人体各个系统相互协调配合共同完成人体生命活动,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二、教材分析《消化和吸收》是本章的知识核心,也是本章的难点,本节课学生已经了解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在探究了馒头在口腔中变化的实验,对营养物质的变化进行了具体的阐述,进一步分析营养物质在消化道中的消化,消化后的最终产物和吸收的部位,因此这节课是全章的重点和难点。通过青少年中一些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加强学生对饮食与身体健康的重视,真正让学生意识到健康饮食的重要性。三、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兴趣浓,但生活经验少,虽然对食物的营养成分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缺少化学知识,因而对化学性消化和酶的作用机理学习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中从学生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入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概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主要消化腺的作用2、概述食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和吸收过程3、说出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解读三大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消化的曲线图,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读图像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树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五、教学重、难点重点:消化系统的结构及功能;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养成良好健康饮食习惯的重要性。难点: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六、教学策略:在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零散的事实性知识归纳,最终形成科学概念,提高生物科学素养。七、教学模式:探究、分析、合作、展示八、教学流程:(一)情境创设课前老师做个小调查,同学们的早餐,都吃了什么?(馒头、牛奶、牛肉、鸡蛋、米粥、苹果等水果)师:这些营养物质最终要到达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从而满足细胞的各项生命活动,那么在到达细胞前必须经历什么过程呢?引出本节课的课题【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实例出发,让生物学知识更贴近生活,服务于生活。(二)课堂展示1、消化系统的组成师:既然我们吃下的食物要经过消化才能吸收,那么消化需要依靠人体哪个系统来完成呢?消化系统有哪些器官组成?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人体的消化腺有哪些?生:阅读教材,结合消化系统结构图及生活经验自主完成并汇报【设计意图】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2、食物的消化教师出示三个探究活动,小组合作完成,每组选择一个活动进行汇报。活动一:在吃饭过程中,我们为什么要细嚼慢咽?馒头为什么会越嚼越甜呢?说出淀粉的消化过程,并能说出哪些消化液参与消化的过程活动二:对于胃病患者,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哪些问题?简述蛋白质的消化过程,说出哪些消化液参与消化过程活动三:对于肝炎患者,为什么不能吃肥肉?简述脂肪的消化过程,说出哪些消化液参与消化过程学生汇报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补充,师生共同总结,并在黑板形成生物简图口腔 小肠淀粉 唾液 麦芽糖 肠液 胰液 葡萄糖蛋白质 胃 多肽 小肠 氨基酸胃液 肠液 胰液脂肪 小肠 脂肪微粒 小肠 甘油+脂肪酸胆汁 肠液 胰液关于肝脏这一人体最大的消化腺,学生能说出它产生的消化液是胆汁,胆汁中无消化酶。那么胆汁的作用是什么呢?讲到这里,教师可以通过肝炎患者不能吃太油腻的食物,这一事例来引导学生认识到肝脏产生的胆汁应该和脂肪的消化有关。那么胆汁在脂肪消化中具体起什么作用呢?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演示实验来探究一下。讲解释疑:胆汁对花生油作用演示实验教师进一步解释,胆汁使大的脂肪颗粒变为小的脂肪微粒,均匀的悬浮在整个溶液中,胆汁的这种作用称为乳化作用。进一步分析,大油滴和小油滴相比,哪一个更容易进一步消化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呢,为什么?通过分析认识胆汁的乳化作用,使脂肪悬浮于水中,增大了脂肪与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技能训练:解读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曲线,并完成教材三个问题教师小结: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淀粉、蛋白质、脂肪经过消化系统的消化之后,被彻底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这些小分子物质,而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这些小分子物质不需要经过消化,可直接被人体吸收。3、营养物质的吸收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消化系统图,学生分析消化道的哪些部位有吸收作用,吸收的主要场所在哪里?小肠为什么是吸收的主要场所?生:归纳小肠适于消化和吸收的结构特点小肠长约5——6米,增大消化和吸收的表面积小肠内表面的小肠皱襞和绒毛,增大了消化和吸收的表面积小肠壁、小肠绒毛壁都很薄,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小肠内有多种消化液,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消化师生共同总结,营养物质首先由消化道进入血液,然后由血液运输到各细胞。【设计意图】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点。(三)拓展延伸:教师展示与消化系统有关的疾病,引导学生关注饮食习惯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让学生认识到良好饮食习惯的重要性。【设计意图】通过生物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平时要注意饮食习惯,爱惜身体,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九、板书设计淀粉 口腔 麦芽糖 小肠 葡萄糖唾液 肠液 胰液蛋白质 胃 多肽 小肠 氨基酸胃液 肠液 胰液 血液 组织细胞脂肪 小肠 脂肪微粒 小肠 甘油+脂肪酸胆汁 肠液 胰液十、作业设计(一)基础闯关1、小肠可直接吸收的物质是A、维生素 B、蛋白质 C、淀粉 D、脂肪2、将乳清蛋白,淀粉,胃蛋白酶,唾液淀粉酶和适量的水混合装入一容器内,调整pH至2,保存于37摄氏度的水浴锅内.过一段时间后,容器内剩余的物质是( )①淀粉②唾液淀粉酶③麦芽糖④胃蛋白酶⑤乳清蛋白⑥水⑦多肽.A.①④⑥⑦ B.①④⑤⑥ C.②④⑥⑦ D.③⑤⑥⑦3、人体中,口腔、食道、胃、肠、肝、胰等共同承担着某些重要的生理功能,它们共同组成( )A.运动器官 B.消化器官 C.消化系统 D.运动系统4、有甲乙丙丁四种消化液,它们都不是胰液,甲乙两种消化液都能消化淀粉,而丙、丁两种消化液均不能消化淀粉,但丙的消化液能使蛋白质得到初步消化,在甲、乙两种消化液中分别加入适量的丁后,丁可使消化液消化脂肪,而不能促进甲消化液消化脂肪.则这四种消化液分别是( )A.唾液、肠液、胃液、胆汁 B.唾液、胃液、肠液、胆汁C.唾液、胆汁、肠液、胃液 D.肠液、唾液、胃液、胆汁5、下列各项中,与小肠的消化和吸收功能无关的是( )A.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B.小肠外壁有许多黏液C.小肠内有许多消化酶D.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二)拓展训练1、在消化道的某一部位抽取内容物进行化验,结果发现其中的脂肪类物质还没有被消化,蛋白质却已初步消化,那么该部位应是A、口腔 B、食道 C、胃 D、小肠2、既属于消化系统有属于呼吸系统的器官是A、小肠 B、肝脏 C、口腔 D、咽3、小肠严重吸收不良的病人,采用静脉输入全营养液的方法提供营养。全营养液的组成成分不能含有下列哪种物质?A、蛋白质、B、葡萄糖、C、无机盐和维生素 D、氨基酸4、经常饮酒的人会破坏胃粘膜,使人患病,这说明胃能吸收A、葡萄糖 B、甘油 C、脂肪酸 D、酒精5、在小烧杯中倒入10毫升植物油,加入配制的消化液,充分震荡并置于37度的温水中,一小时后植物油不见了。请分析,所配制的消化液中最合理的一组是A 、唾液、胆汁、胃液 B、胆汁、肠液,胰液C、胃液、肠液、唾液 D、胰液、肠液、唾液、(三)关注健康,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调查家人中有哪些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并提出你的合理化建议,课上与同学进行交流(四)活动设计制作小肠壁结构的模型提示:制作纸质小肠结构模型,取两张纸分别代表小肠外壁和内壁,内壁上的褶皱用以代表小肠皱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