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案) 数学四年级上册(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2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案) 数学四年级上册(表格式)

资源简介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教学设计
课 题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 课 时 1课时
课 型 新授 授课人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P48页例2、“做一做”。
教材分析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内容中的特殊笔算──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是义务教育阶段整数乘法的最后一个知识块,之前学生已学过两位数乘两位数,已掌握了乘法运算的基本技能,学习这部分内容,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并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小数乘法打好基础,使学生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它是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扩展和提升,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发展水平出发,引导学生由旧知迁移到新知,借助教学过程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核心素养。
学情分析 本阶段学生的已经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求知欲望、好奇心比较强,但是动手能力欠缺,想表现自己但缺乏表现自己的勇气,同时,由于本节课需要理解掌握简便的竖式的方法计算,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既需要教师的有效引导,也需要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核心素养能力。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创设简单易懂的生活原型,在生活情境中进行计算教学,让学生明白学习计算来源与生活问题。 2.以自主探索的学习方法为主,让学生自主的利用旧知迁移出新旧。3.注重算法多样化和算法简便化,但又不拘泥与让学生使用一种算方法,注重算理模式的建构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具体情境,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2.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过程与方法 1.在具体探索过程中,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 2.在探索学习简便计算的过程中,体验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问题的应用,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教学重点 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尤其是末尾0与非0的对位问题。
教法 引导发现、验证归纳等方法。
学法 合作探究、研究性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环节 教师导学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复习 旧知,为新知铺垫知识 迁移,揭示课题探究新知探究新知交流、解决问题拓展应用系统理解课堂小结 一、师生谈话,激发兴趣同学们,我们经常在网上、电视上或学校里看到这样一些词语:(出示课件图片)山歌之星、德育之星、阅读之星、计算之星、勤奋之星等,你觉得自己属于哪一类之星?看来咱们班可真是藏龙卧虎呀!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个“计算之星”评选,看看哪些同学是咱们班的计算之星,好吗?复习旧知,为新知铺垫1、首先来个热身吧:“开心口算”20×6= 13×7= 28×3=180×3= 150×3= 105×5=最后两题请两位同学说一说是如何口算的。2、第二环:“笔算训练营”师:刚才的比试,大家实力不相上下,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笔算训练营”。(1)出示题目:186×23= 357×46=(2)分小组计算,并汇报:你是如何笔算的?(3)指名小结方法:三位数乘两位数,先用第二个因数个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得的积的末位和个位对齐;再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乘得的积的末位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三、知识迁移,探究新知(一)下面将进入更精彩的环节——“新手上路”1.看来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仔细观察下列算式与前面的习题相比,两个因数有什么不同?160×30= 106×30=提示课题:这就是我们这个环节要学习的新知:因数末尾或中间有0的乘法。(板书课题)自主探索,体验新知。1.探究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探究160×30计算方法(1)尝试口算:谁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口算方法来试着算一算? 师评价:你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运用我们原来学过的方法,一下就解决了新的问题(2)尝试笔算:这两道题又该如何笔算呢?请大家试一试(3)汇报、交流160×30的笔算方法:第一种: 160 × 30 ------ 000 480 --------- 4800 第二种: (4)比较分析:你喜欢哪种算法?说说你的理由(5)小结两个因数末尾都有0的简便方法:(课件演示)先算因数0前面的数,再看因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6)用简便方法计算: 650 ×40= 30×280= 学生汇报,师提问: (1)650 ×4,因数的末尾只有2个0,为什么积的末尾却有3个0呢? (2)30×280=,你是如何简便计算的? 师根据学生回答,颁发计算之星。 2.探究106×30=的计算方法 (1)请一位同学上台板演计算过程,并说一说自己是如何笔算的? (2)提问:为什么你要把3和6对齐呢?在写竖式时,要注意什么?(课件演示) (3)质疑:中间的0乘3得0,这一步可以省去吗?为什么?如何确定这一位上的积?3.帮懒羊羊改错师:看到大家秀得这么起劲,懒羊羊也想来参加,它也做了几道题,咱们一起来看看吧。你觉得懒羊羊做得对吗?601 106 46× 30 × 50 ×205------ ------ ------ 1830 50300 230 92--------- 1150同桌讨论,汇报交流:懒羊羊可真是太粗心了,在计算时,你有什么好的建议要告诉懒羊羊吗?4.师生共同小结因数末尾或中间有0的乘法的“妙计”: 谢谢大家的建议和帮助,也祝贺大家在帮助懒羊羊的同时,掌握了许多“妙计” (1)先算0前面的数,再看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2)写竖式时,要把0前面的数对齐; (3)笔算中间有0的乘法时,要记住别漏乘和多乘。 (4)计算完后,要仔细检查哦!(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师:好了,接下来就是最紧张最激烈的环节了:终极“PK”之星做一做 220 160 360 580 × 40 × 60 ×25 × 12 2、精彩3选1:(1)400×520最简便的写法是( ) (2)两位数与三位数最小的积是( ) A、100 B、1000 C、10000
(3)5600乘50,积的末尾有( )个0。 A、3 B、4 C、5(4)两个因数的末尾有几个零,积的末尾( )有几个零。 A、至少 B、一定 C、最多 3、15世纪意大利的一本算术书中讲述了一种“格子乘法”,后来传入中国,在明朝的《算法统宗》中称为“铺地锦”。你能仿照下面的例子算出“357×46”的积吗?师根据学生的表现,颁布学习之星。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五、布置作业1、回家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编首儿歌。2、P49练习八第6、7题 学生自由发言(采访学生):山歌之星、德育之星、阅读之星、计算之星……学生自由发言小组合作学习回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由代表说出计算方法)。学生观察(观察两道算式与前面习题的区别: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自由发言同学们大胆猜测、验证,与同桌交流算法,并互相检查订正。全班交流,对比分析,选出最好的算法。 同桌交流 生:可以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后再计算。小组合作交流、探讨。学生代表发言,回答问题 (如果个位满十,可直接在这一位上写上个位进来的数,若个位不进位,则在这一位上写0占位)。学生自由发言(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第一道,漏乘了中间的0;第二道:多乘了中间的0第三道:积的数位没有对齐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个别学生上台板演。学生激情竞争,争创“学习之星”小组合作,个别学生上台板演,学生回答自由谈谈学习感受课后探讨 学生生活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的核心素养。复习口算知识,为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做好准备,同时熟悉乘法笔算的基本步骤,其中的357×46=计算为后面的“格子乘法”作铺垫。 通过观察,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的。引导学生质疑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通过对比选择,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在自主探索中掌握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核心素养,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几道算式囊括了末尾有零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各种类型,让学生先讨论再计算,利于学生巩固新学知识,巩固竖式的简便写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通过一题一练,增强对新知识的巩固,体验探索发现知识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让学生展示自己探究过程,体验探索发现知识的乐趣,获得成功的体验。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通过小结本课重点,加深印象,强化目标意识,让本节课的内容得到升华。
板书设计 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 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 末尾有0,先算非0,算完再添0。共有几个0就添几个0。末尾有0不漏算。
课后反思 学生在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中,曾经计算过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具有一定的经验和认识。而前面学生又已经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教学本节课的内容,有利于完善学生对乘法笔算方法的理解,提高笔算乘法的能力。通过计算交流,帮助学生认识到两个因数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0前面的数的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又通过笔算及口算的巩固练习,加深学生对算法的理解,发现算法间的联系,锻炼学生灵活性和开放性的思维。本节课是《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注重基础性,形成技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能力的核心素养,课堂效果比较满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