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群落的结构》教案本节教学采用疑探教学模式,多媒体辅助,学生主动参与。在引入课题时,通过剖析池塘中的各种生物,引出群落水平上所研究的问题和群落结构的话题。利用提问,引导学生进行个体---种群---群落这条主线的构建,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的欲望,在教学中适当结合图片、事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加深对群落结构的了解。在引导学生理解群落的同时,依然要与生命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的思想相联系。教师要强调,群落不是一定空间内各种生物简单的集合,而是通过种内的斗争或互助、种间的寄生、竞争、捕食等关系建立起的有机整体。一:教材分析第三节《群落的结构》,包括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此课时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为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下为生态系统的有关内容。鉴于课时内容地位,要让学生正确理解群落的结构及基本特征,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同时本课时的内容也与现实紧密联系,学生应该能够将知识应用于现实中,解决实际问题,应用所学知识,设计立体农业,将知识应用于生活,生产之中。二:学情分析高二学生已经对一些基础性的生物知识有初步的认识,习惯新教材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已有的知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作为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本课通过与图片示例模型的有机结合,并配以丰富的色彩,从而增强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2.能力目标: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生态的认识,增强生态环保意识四:教学重难点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难点: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五:教学过程(包括: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设疑自探在前面我们学习了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特征,那么全部生物间有什么联系,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群落的结构。下边请同学们根据预习内容以小组为单位总结本节的自探提纲。(时间1min)1、群落的概念、物种丰富度概念及意义?2、群落的空间结构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3、生物的种间关系?4、群落的空间结构?请同学们根据自探提纲自主阅读教材。(标注要点和疑点,时间5min)二:解疑合探:群落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要点:一定的区域,包含这里的各种生物。区内各种生物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下面哪些说法属于群落 (4)1.一个池塘中全部鱼2.一块朽木上的全部木耳3.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鲜、真菌、昆虫、蜗牛等4.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它生物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研究池塘群落: 种群种类优势种群; 种间关系; 群落演替;群落的空间结构; 种群位置;池塘的范围和边界 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种群1)、群落的物种组成物种的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一般来说,环境条件愈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愈长,生物种的数目愈多,群落的结构也愈复杂。2)、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包括: 1 种内互助(蜜蜂、蚂蚁)(同种生物个体) 2 种内斗争(大鲈鱼吃小鲈鱼) 种间关系包括: 竞争 捕食 寄生 互利共生(不同种生物个体)①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表现为相互抑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②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判断:羊吃草牛喝水大鲈鱼吃小鲈鱼③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方式:体表寄生; 体内寄生结果:一方受益,一方受害④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互相依存,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关系类型 物种 关系一般特征 实例A B互利共生 ++ 彼此有利 相互依存 地衣、根瘤寄生 +- 一方有利 一方受害 蛔虫和人 竞争 -- 彼此抑制 水稻和稗草 捕食 +- 种群A得利 种群B有害 羊与草 狼与羊 群落的空间结构概念:在群落中,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不同的空间类型:垂直结构:植物的分层原因:阳光;动物的分层原因:植物为其提供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水平结构:特点:镶嵌性分布影响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生物自身特点、人与动物的影响小结:(略)三、质疑再探:学生质疑:本节课你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解决。教师为质疑做好准备。运用拓展---当堂练习1、在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抑制异种微生物的生长,且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的繁殖。这些现象在生态学上可解释为( ) A.种内互助、种间斗争和种内斗争 B.种间斗争和种内斗争 C.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D.种间斗争、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在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抑制异种微生物的生长,且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的繁殖。这些现象在生态学上可解释为( )A.种内互助、种间斗争和种内斗争B.种间斗争和种内斗争C.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D.种间斗争、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2、下列有关群落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同一座山的山顶生草甸、山腰长松林、山脚种作物,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群落的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C.不同种类的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这与各种淡水鱼的食性有关D.不同地段的种群在水平方向上呈现斑块状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3、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 800 m的海拔高度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在-200~3 800 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4.(2018·江苏高考)由于农田的存在,某种松鼠被分隔在若干森林斑块中。人工生态通道可以起到将森林斑块彼此连接起来的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农田的存在,增加了松鼠的活动空间B.生态通道有利于保护该种松鼠遗传多样性C.不同森林斑块中的松鼠属于不同种群,存在D.林木密度相同的不同斑块中松鼠的种群密度相同5.(2017·海南高考)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可导致害虫A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A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合理的解释是( )A.新的种间关系不利于害虫AB.新的群落空间结构不利于害虫AC.乙的出现使害虫A的环境容纳量下降D.乙和害虫A存在五、板书设计1、群落的概念、物种丰富度概念及意义2、群落的空间结构类型、特点及影响因素3、生物的种间关系4、群落的空间结构六、布置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及资料练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