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有条件的循环结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学习两种循环结构,有确定次数的循环、直到型循环,它们的共同之处是:循环是在一定条件的控制下开始和结束的。与无限循环结构相比,在包含这些循环的脚本中,当循环结束后,可以按照顺序结构去执行接下来的脚本,这些循环结构是大多数计算机语言中最常见的形式。在循环结构的程序设计中,确定循环条件以及循环体是最重要的环节,本课为了让学生对循环条件及循环体有更明确的认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就生活中的循环事例总结出其循环结束的条件以及被重复执行的动作。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有条件循环结构事件,理解有条件循环的特点。能从这些生活事例中提炼出循环(或循环结束)的条件,并能将这种能力运用到编程实践中。2、通过观察两种有条件循环事例的对比,归纳总结两种循环结构各自的特点,学会在程序中灵活运用。3、通过循环结构的学习,理解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的特点,学会设计循环的条件,并能在实际应用中选择合适的循环结构模块编写脚本解决问题、实现需求。三、教学重点:(1)两种有条件循环结构的特点及应用。(2)循环条件及循环体的确定。四、教学难点:循环条件的编辑。五、教学准备:学习卡,安全过马路儿歌,教材资源“课堂实例”中的“街舞3.sb2”和“课堂练习”中的“捉迷藏.sb2”。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创设学习情景。1、情景设置,播放《安全过马路》,引出红绿灯。【设计意图:用动画导入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快更好的进入学习状态。】从红绿灯切换的规律引出本课内容:有条件循环结构【设计意图: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红绿灯,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小组讨论,发现三种灯的切换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为接下来的学习做铺垫。】(二)完成活动一1、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己找一找哪些是可以适时停下来的循环型积木,并根据功能和形状,讨论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观察,小组讨论,得出结论。2、给学生“街舞3.sb2”的脚本,自己运行,验证结论。【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思考、交流,探究两种积木的不同,自己验证那个两种积木的不同,求知欲被完全调动起来。】(三)完成活动二师根据活动一中直到型循环积木条件的形状引导学生去探索更多的条件积木生自己尝试这些条件积木【设计意图:教师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探究其他适合放在条件区域的积木,学生自己探究,加深印象,运用到加下来的活动中。】(四)完成活动三师演示《捉迷藏》游戏,引导学生描述场景根据场景自己制作作品生自己思考,完成小猫找到一只小鸭的条件,以及在捉迷藏的过程中,小猫要做什么,并根据思考得出的方案用自然语言或流程图的形式描述。生根据设计好的方案自己动手,编写脚本展示学生作品,分析不足和有点,评价【设计意图: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生对有条件循环的积木的运用更加灵活,最终让学生充分享受探索和创造的快乐。】(五)课堂小结1、师让学生分小组总结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2、通过今天的学习,在编程方面你对于未来有什么展望?3、师小结。【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了解编程来源于生活,启发、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尝试。】(六)思考与练习师引导学生思考在活动三的“捉迷藏”游戏中,还可以添加哪些积木,如果小鸭们也能动起来,当看到小猫来抓它们时,能自主躲开,这样的游戏是不是更真实,更有趣味性呢?【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探索,思考更多有条件循环积木,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八、板书设计:有条件的循环结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