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3.1 认识100以内的数(3课时)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3.1 认识100以内的数(3课时) 教案

资源简介

1 认识100以内的数
第1课时 数 数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内容
数数。(教材第21~22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体会数的产生和发展。
2.使学生会正确地一十一十地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读、写整十数和一百。认识计数单位百,了解10个十是一百,知道个位、十位、百位以及这三个数位的顺序。
3.使学生能运用认识的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地数、读、写100以内的各数。
难点:知道几十九添上1是多少。
教具准备
小棒。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一个一个地数数练习。
老师请学生一根一根地数小棒,数到20根。
2.填空。
(1)10个一是(  )。
(2)2,4,6,(  )。
二、学习新课
1.数几十几。
(1)问题1:数出二十三根小棒,把它们摆在桌子上。怎样摆看得清楚?
同桌相互讨论,并把结果和大家说一说。
明确:(方法一)1根1根的摆,摆出二十三根。
(方法二)先摆2捆,再摆3根。
(2)问题2:你会摆一摆、数一数二十四、二十九根小棒吗?
同桌相互讨论,并把结果和大家说一说。
明确:①摆二十四根小棒。
先摆2捆,再摆4根。
②摆二十九根小棒。
先摆2捆,再摆9根。
(3)小结:几十几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几十九(九十九除外)添上1是整十数。
(1)问题:二十九根添上1根是多少根呢?
明确:三十根。零散的9根小棒加上1根是10根,捆成1捆,加上原有的2捆是3捆小棒,也就是30根。
追问:说一说,三十九添上1是多少;四十九、五十九都添上1分别是多少。
明确:三十九添上1是四十;四十九添上1是五十;五十九都添上1是六十。
(2)小结:数数时,一个一个地数,当数到几十九(九十九除外)时,下一个数就比几个十多1个十的整十数。
3.认识一百。
(1)九十九根小棒是由9捆小棒和9根小棒组成,再添上1根,就够10捆了,10捆小棒是一百根,所以九十九添上1是一百。如图:
(2)一共有10捆小棒,10根10根地数,从十数到一百,捆成一大捆是1个百。如图:
(3)小结:①一百里面有10个十,有100个一。
②10个十是一百,“百”和“一(个)”“十”一样,都是计数单位。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23页“想想做做”。
第1题:略
第2题:35根。
第3题:略
第4题:2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25。5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52。
第5题:圈一圈略,一共有58颗。
第6题:略
四、课堂小结
1.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
2.谈谈在数数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或不太懂的地方?
板书设计
数 数
10个十是一百,一百里面有10个十,有100个一。
教学反思
1.通过摆小棒,使学生对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并学会了用多种方法数数。先让学生一个一个地数,从40数到100,教材也让学生体验了可以在适当的时候2个2个地数,还可以5个5个地数。让学生有不同的数数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利用实物、小棒等教具和学具,让学生形象地理解了几十九添上1是多少;了解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操作、交流中发展了数感,加深了对数的理解。
3.在摆23根小棒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互相交流,在观察比较中感悟出好的摆法。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动手摆,动脑想,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进行有效地探索,较好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这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思维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
备课资料参考
相关知识阅读
阿拉伯数字
阿拉伯数字是西方语言或欧洲形式的印度-阿拉伯数字。印度-阿拉伯数字系统是由古代印度的婆罗米人发明,后经由阿拉伯传入西方。很多语言都引用了此系统,但是都根据自己语言的字体要求而改造,所以实际上现在有很多种被称为“阿拉伯数字”数字字符。关于汉语里通称的“阿拉伯数字”,是当代世界最通用的阿拉伯数字,也就是欧洲文字所改造的印度-阿拉伯数字。现代所称的阿拉伯数字以十进制为基础,采用0、1、2、3、4、5、6、7、8、9共10个计数符号。采取位值法,高位在左,低位在右,从左往右书写。借助一些简单的数学符号(小数点、负号等),这个系统可以明确的表示所有的有理数。为了表示极大或极小的数字,人们在阿拉伯数字的基础上创造了科学记数法。一般也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其他进制的数,用时选一部分数字或增加几个数字。阿拉伯数字始创于中印边界地区(印度,但是没有0),后来传到中东地区的阿拉伯地区,而得此名。现在它已成为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数字系统,通行于全世界。
第2课时 数的组成和读写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内容
数的组成和读写。(教材第24页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理解非整十的两位数的意义,会按顺序数出100以内的数,会读、写非整十的两位数,会用学具表示这些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
2.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事物和看日常生活的意识,培养与同学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掌握100以内数的组成。
难点:认识个位、十位和百位。
教具准备
课件?PPT?、100根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3个一和1个十组成(  )。
2.18是由(  )个十和(  )个一组成的。
二、学习新课
1.认识计数器及数位。
提问:拿出计数器观察,观察它的右边第一位、第二位、第三位分别是什么数位。
明确:下图是计数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总结:数位的排列顺序是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2.数的组成和读写。
课件出示教材第24页例2。
(1)提问:在十位上拨4个珠子。说一说十位上的4个珠子表示4个几?
明确:计数器的十位上有4个珠子,表示4个十,百位上和个位上都没有珠子,说明这个数是40。
读作:四十 写作40
小结:读数时,个位上没有珠子,十位上是几就读作几十;写整十数时,几个十就在十位上写几,个位上写0占位。
(2)提问:在十位上拨4个珠子,在个位上拨5个珠子。说一说,十位上的4个珠子和个位上的5个珠子分别表示什么,合起来是多少。
明确:计数器的十位上有4个珠子,表示4个十,个位上有5个珠子,表示5个一,说明这个数是由4个十和5个一组成,是45。
读作:四十五 写作45
(3)提问:在百位上拨1个珠子,表示多少?
明确:计数器的百位上有1个珠子,表示一个百,十位和个位上都没有珠子,说明这个数是100。
读作:一百 写作100
提示:一个数最高位上的数不能为0。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24~25页“想想做做”第1~4题。
第1题:4 9 49 5 50
第2题:80 读作:八十 69 读作:六十九 96 读作:九十六
第3题:58读作:五十八 45读作:四十五 74读作:七十四 80读作:八十 32读作:三十二
第4题:(1)50 8 10 (2)37 73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样的数呢?读、写两位数的方法是什么呢?
板书设计
数的组成和读写
40由4个十组成,读作四十。
45由4个十和5个一组成,读作四十五。
100由1个百组成,读作一百。
教学反思
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认识计数器上的数位,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各种感官协同活动,做到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概念的形成由具体到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3课时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课时目标导航
教学内容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教材第26页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2.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观念看周围的事物的意识,以及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的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熟练地进行计算。
难点:知道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1.复习。
(1)口算。
14+3= 8+1= 6+4=
2+5= 7-4= 4+3=
5-3= 10-7= 15+3=
(2)填空。
①10个一是(  );10个十是(  )。
②在计数器中,从右边起第一位是(  )位,第二位是(  )位,第三位是(  )位。
2.动手操作。
老师请学生先拿出2捆小棒,说一说,2捆小棒是(  )个十,是(  )根小棒。
老师请学生再拿出5根小棒,请学生说一说,在2捆小棒的基础上,再添上5根小棒,你知道现在有多少根小棒吗?
通过学生摆一摆,说一说,得出的结论是25根小棒。
二、学习新课
1.整十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教材第26页情景图。
(1)提问:请用简单的语言表述出图意。
明确:重点关注筐里桃的数量和筐外桃的数量。
每筐桃有10个,3筐桃有30个,桌上还有4个,求一共有多少个桃?
追问:用什么方法计算呢?怎样列算式?
板书:30+4=
讨论:“你知道30加4等于几吗?”说说你的想法。
①数数法。从30开始接着数4个数,31,32,33,34,所以30+4=34。
②利用数的组成计算。3个十加上4个一等于34个一,就是34。
③借助计数器计算。(学生自己操作,再集体订正答案)
(2)认识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在加号两边的数都叫做加数,在等号后面的数叫做和。
板书:
30 + 4 = 34
       
加数  加数  和
思考:4+34=□,并说说这个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几十几减几十或几的计算方法。
(1)提问:请用简单的语言表述出图意。
明确:重点关注筐里桃的数量和筐外桃的数量。
①一共有34个桃,装进筐里30个,还剩多少个桃?
②一共有34个桃,桌子上有4个,已经装进筐里多少个?
(2)求出还剩多少个桃吗?用什么方法计算?请你列出算式。
板书:34-30=
提问:你知道34减30等于多少吗?说说你的想法。
①想加算减。因为30加4等于34,所以34减30就等于4。
②利用数的组成计算。34是由3个十和4个一组成的,30是由3个十组成的,从3个十和4个一里面去掉3个十,就剩下4个一,也就是4。
(3)认识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在减号前面的数叫做被减数,在减号后面的数叫做减数,在等号后面的数叫做差。
板书:
34 - 30 = 4
       
被减数 减数  差
(4)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一共有34个桃,桌子上有4个,已经装进筐里多少个?
教师巡视,并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全班集体订正答案。
三、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26~27页“想想做做”。
第1题:(按列排)40+6=46 6+40=46 46-40=6 46-6=40
第2题:(按列排)63 63 3 60 59 59 50 9 78 78 8 70
第3题:72 4 68 50 37 4
第4题:39 47 58 2 60 8
第5题:67 69 80 82 98 100
第6题:20+4=24或4+20=24
第7题:38―30=8
四、课堂小结
1.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
2.谈谈在整十数加、减一位数的计算中有哪些需要注意或不太懂的地方?
板书设计
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出示情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说从图中看到了什么?可以提出什么问题?启发学生根据图意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然后老师选择30+4和34-30这两道算式作例题,讨论计算方法。教学时,老师要结合图意,引导学生理解算理,然后结合这两道算式向学生介绍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使学生对这些名称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后面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提供了便利条件。
2.自主探索、汇报交流。
教学4+30=34和34-4=30这两道算式时,让学生独立试试,汇报怎样算,然后交流算法,得出算理。这样把认知的过程还给学生,实现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
3.组织好练习,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练习要讲究练习方式,讲究实效。例如本节课采用看图写四道算式、口算、填表格、解决实际问题等练习,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参与意识,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练习中提高计算能力。
备课资料参考
相关知识阅读
巧移火柴棍
只移动1根火柴棍,使算式成立。
思路分析:
正确解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