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 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期末复习 数与代数(5课时)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小学数学 苏教版 三年级下册期末复习 数与代数(5课时) 教案

资源简介

第十单元 期末复习
单元学习目标总览
单元内容简析
本单元主要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复习和整理。第一部分数与代数的主要复习内容有: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两步混合运算,年、月、日和千米、吨,分数和小数,解决问题的策略。第二部分图形与几何主要是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复习。第三部分统计天地主要是对统计的复习。通过练习来回顾所学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联系中把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地整理与复习,形成合理的知识体系,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复习目标
1.通过对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两步混合运算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形成必要的口算、笔算和估算技能以及掌握两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运算能力。
2.通过对年、月、日和千米、吨的复习,使学生丰富对年、月、日,24时记时法,以及千米和吨的认识,能正确进行相关的单位换算,解答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3.通过对分数和小数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简单分数和小数的含义,增强用分数和小数描述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体会数概念的扩展及其价值。
4.通过对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析和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加深对基本数量关系的理解,积累从现实情境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以及合理选择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通过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理解,熟练掌握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能解决一些与周长和面积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积累认识平面图形以及研究有关平面图形的经验,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6.通过对统计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简单数据汇总以及简单的数据排序、分组的方法,提高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能力,培养初步的数据分析意识。
课时分配
1 数与代数 5课时
2 图形与几何 1课时
3 统计天地 1课时
教学建议
1.对两位数乘两位数,可以先复习计算法则以及应注意的地方,重点讲解两位数与两位数之间的计算策略和方法。
2.对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应着重引导学生分析题里的数量关系,并联系、对比结构相似的题目,让学生看到题目的条件以及问题变化时,解题的步骤是怎样随着变化的。
3.要求学生在态度上主动学习,重视复习,敢于提问,及时进行自我反思。
4.将课内课外补差相结合,采用“一帮一”的形式,发动学生互帮互组一起进步,做到课上多提问,作业多辅导,练习多讲解,多表扬、鼓励。
5.注意针对学生复习过程中实际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复习计划。
1 数与代数
第1课时 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两步混合运算
课时目标导航
复习内容
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两步混合运算。(教材第104~105页第1~6题)
复习目标
1.通过对本学期学习内容和学习情况进行回顾,培养学生总结和反思自身学习情况的习惯和能力,提高整理和复习的效率。
2.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及混合运算,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熟练地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以及混合运算。
难点: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系统地了解本册教材所学的知识。
复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回顾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先用整十数0前面的数与两位数相乘,计算出结果后,再在所得的结果的末尾添上1个0。
(2)两位数乘整十数的估算。
先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数,然后用口算的方法算出结果。
(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和验算。
①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乘起,先用第二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分别去乘第一个乘数,用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积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对齐,哪一位上乘得的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再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②用竖式计算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时,先把0前面的数对齐,再用0前面的数去乘,然后看乘数的末尾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③验算时,可以调换乘数位置再乘一遍,看得数是否相同。
【回顾2】两步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1)含有乘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含有乘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应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2)含有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含有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应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3)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应先算除法,再算加、减法。
二、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104~105页第1~6题。
第1题:800 5400 5600 240 900 3000
第2题:312 910 3822 3240 竖式、验算略
第3题:1216 161 597 1602
第4题:
25+75÷5  26×14+27 
(25+75)÷5  26×(14+27)
第5题:39×88≈3600(元)
39×88=3432(元)
因为3432<3600,所以够。
第6题:4×8×15=480(千克)
三、课堂小结
1.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
2.谈谈在对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两步混合运算的复习中有哪些需要注意或不太懂的地方?
板书设计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2)两位数乘整十数的估算。
(3)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和验算。
两步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1)含有乘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2)含有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3)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反思
1.重视情境的创设。
“数学源于生活。”课堂上再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情境的创设也能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2.注重数学思考。
坚持让学生在列出算式后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注重了思维的表述,又让学生明白要先算乘、除法的道理。注意对同类题的比较,通过比较归纳出含两级运算的计算顺序,有利于学生掌握。
3.重视对学生错误的诊断及矫正。
教学中重视学法指导,尤其是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进行辨析。
第2课时 年、月、日
课时目标导航
复习内容
年、月、日。(教材第105页第7题)
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年、月、日的相关知识,能正确判断平年和闰年。
2.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系统的整理知识点。
难点:加深对年、月、日的理解,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复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回顾1】年、月、日的认识。
一年中有12个月,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12个月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2月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回顾2】平年和闰年的认识及判断方法。
2月只有28天的年份是平年,有29天的年份是闰年。通常每4年里有3个平年、1个闰年。公历年份数除以4没有余数的一般是闰年。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除以400没有余数才是闰年。
【回顾3】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转换。
(1)24时记时法→普通记时法。
从1时—12时,在时刻前面加上“凌晨”“早上”“上午”“中午”相对应的词语即可;从12时—24时,先把相应的时刻数值上减去12(减去上午的12小时),再在得数的前面加上“下午”“傍晚”“晚上”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即可。
(2)普通记时法→24时记时法。
从凌晨0时—中午12时,只需去掉“时间词”即可;从中午12时—晚上12时,先去掉时刻前面的“时间词”,再在数值上加上12即可。
二、巩固反馈
1.完成教材第105页第7题。
第7题:(1)24 72 (2)5 11
(3)10 (4)90
2.肖丽的生日在儿童节的前一天,是________月________日。她是2008年出生的,这年一共有________天。
答案:5 31 366
三、课堂小结
1.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
2.谈谈在对年、月、日的复习中有哪些需要注意或不太懂的地方?
板书设计
年、月、日
1.年、月、日的认识。
2.平年和闰年的认识及判断方法。
3.普通记时法和24时记时法的转换。
(1)普通记时法→24时记时法。
(2)24时记时法→普通记时法。
教学反思
1.主动探索,合作交流。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现‘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再创造出来。”因此,在知识探究的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学生在交流中对别人的思考方法或质疑,或欣赏;对自己的思考方法或陈述,或反思。学生在交流中,思维发生着互相碰撞,互相启迪,最终总结出大、小月,决定平、闰年的方法等,让他们品尝到探索带来的成功喜悦。
2.联系生活,激发兴趣。
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小课堂、大社会”,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学习数学的好处,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3.学以致用,深化新知。
学生的数学潜力不仅仅在于其掌握数学知识的多少。而是看他能否运用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构成学习新知识的潜力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设计练习时,注重联系实际,练习具有发展性、灵活性、开放性,进一步深化新知,到达学以致用的目的。使学生思维更加灵活、深刻。
备课资料参考
典型例题准备
【例题】今年是2019年,一个星期有7天。请你利用这学期学习的知识,计算一下这一年有多少个星期?还余多少天?
分析:先判断出2019是平年还是闰年,平年的2月有28天,全年365天,闰年的2月有29天,全年366天。一个星期有7天,用全年的天数除以7即可得解。
解答:2019÷4=504……3
因为2019不能被4整除,所以2019年是平年,全年365天。
365÷7=52(周)……1(天)
答:2019年全年有52个星期,还余1天。
第3课时 千米和吨
课时目标导航
复习内容
千米和吨。(教材第105页第8~10题)
复习目标
1.在复习中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千米和吨的认识,并能熟练地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2.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系统的整理知识点,加深对千米和吨的理解。
难点:熟练运用千米和吨的知识解决问题。
复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回顾1】千米和米的进率以及吨和千克的进率。
1千米=1000米 1吨=1000千克
【回顾2】千米和米以及吨和千克的换算方法。
(1)把千米换算成米,在千米数的末尾添上3个0。把米换算成千米,在米数的末尾去掉3个0。
(2)把吨化成千克,在吨数的末尾添3个0。把千克化成吨,在千克数的末尾去掉3个0。
二、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105页第8~10题。
第8题:< = > > < <
第9题:9时30分-7时30分=2(小时)
26÷2=13(千米/每时)
第10题:2×3×365=2190(千克)≈2(吨)
三、课堂小结
1.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
2.谈谈在对千米和吨的复习中有哪些需要注意或不太懂的地方?
板书设计
千米和吨
1.千米和米的进率以及吨和千克的进率。
2.千米和米以及吨和千克的换算方法。
教学反思
复习中可多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了解千米和吨的含义,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以及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备课资料参考
相关知识阅读
巧学易记
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进率都是几?
米加分米、厘米和毫米。最大单位是千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米和千米也相邻,进率1000是特例。
质量单位有哪些,相邻进率都是几?
吨与千克还有克,进率1000要牢记。
第4课时 分数和小数
课时目标导航
复习内容
分数和小数。(教材第105~106页第11~16题)
复习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提高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会将分数改写成小数。
2.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重点:系统地整理知识点。
难点:加深理解分数和小数,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复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回顾1】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1)几分之一的意义。
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用这个数除以分母(即平均分成的份数),所得到的一份就是这个数的几分之一。
(3)几分之几的意义。
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把这些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几份可以用几分之几来表示。平均分的份数作分母,所表示的份数作分子。
(4)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先用这个数除以分母,求出这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再乘分子,求出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回顾2】小数的初步认识。
(1)小数的意义。
十分之几写成小数就是零点几。像0.5、0.4……这样的数都是小数。
(2)小数的组成。
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点和小数部分组成。小数中的圆点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是整数部分,右边的部分是小数部分。
(3)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①读小数的时候,先读整数部分,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去读,(整数部分是0的读作“零”);再读中间的小数点,小数点读作“点”。最后读小数部分,小数部分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字,如果是0也必须读出。②写小数时,先写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写法去写;然后在个位的右下角点上小数点;最后写小数部分,依次写出各个数位上的数字。
(4)小数的大小比较。
通常情况下可以将两个小数直接进行比较,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那么就看小数部分,小数部分第一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5)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二、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106页第12、14、16题。
第12题:12×=4(根)
12×=8(根)
12×=2(根)
12×=10(根)
第14题:因为9.3<9.5<9.9<10.5,所以宋阳第一,李晓军第二,吴志强第三。
第16题:蓝花布:0.8米 红花布:1.4米 3.6+6.2=9.8(元)
提问题不唯一,如:红花布比蓝花布多买了多少米?
1.4-0.8=0.6(米)
三、课堂小结
1.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
2.谈谈在对分数和小数的复习中有哪些需要注意或不太懂的地方?
板书设计
分数和小数
1.分数的初步认识(二)。
(1)几分之一的意义。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3)几分之几的意义。
(4)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2.小数的初步认识。
(1)小数的意义。
(2)小数的组成。
(3)小数的读法和写法。
(4)小数的大小比较。
(5)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反思
在复习中,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唤起学生对分数的意义、小数与分数互化关系的回忆,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复习情况预设好教学环节和教学梯度。使教学方法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
备课资料参考
相关知识阅读
分马问题
一位老人生前有19匹马,他有三个儿子。老人死后立下遗嘱:将19匹马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得总数的、老二得总数的、老三得总数的,分时不许杀马。那该怎么分呢?这个故事的答案是众所周知的:一个邻居将自己的1匹马借给三兄弟,使成为20匹马,然后按,,的比例分配,分配得10、5、4匹马,余下的1匹马仍由那个邻居牵回。这里解题利用了“借”的学问。同学们,你们学到了吗?
第5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
课时目标导航
复习内容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第107~108页第23~27题)
复习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系统地整理知识点。
难点:灵活运用解决问题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复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回顾】解决问题策略的方法。
(1)从问题入手,认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探究解题思路,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若有不同的算法,则可以用一种算法检验另一种算法是否正确。
(2)画线段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有助于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更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巩固反馈
完成教材第107~108页第23、24、27题。
第23题:500-120-120=260(米)
第24题:90+(90-25)=155(分钟)
第27题:(1)3+(3+2)=8(元)
(2)3×(8-1)=21(元)
(3)所提问题不唯一,如:买一支钢笔和一个计算器,一共要多少元?
3+2+3×8=29(元)
三、课堂小结
1.说一说这堂课的收获。
2.谈谈在对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复习中有哪些需要注意或不太懂的地方?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的策略
解决问题策略的方法:
(1)从问题入手,认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探究解题思路,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若有不同的算法,则可以用一种算法检验另一种算法是否正确。
(2)画线段图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有助于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从而更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反思
1.在本节的复习中,主要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化,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从问题入手分析已知条件,得出数量关系式,进而解决问题。
2.本节习题难度不大,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
3.解决问题的策略,不同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可以在讲解和练习中习得,而策略却不能从外部直接输入,只能在方法的实施中感悟获得。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地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同时,重视与学生之间真诚地交流,虚心接受学生的建议,并且积极地引导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