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比例尺》教案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比例尺》。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并能用以解决简单的求比例尺的实际问题。2、通过小组合作研讨,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三、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四、教学难点:掌握求比例尺的方法,并能熟练解答比例尺的有关问题。五、教法要素:1、已有的知识和经验:﹙1﹚比的意义 ﹙2﹚化简比2、原型:﹙1﹚分别画出5厘米和10米长的线段。﹙2﹚插图内容:中国地图、机器零件图。﹙3﹚例1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3、探究的问题:﹙1﹚为什么要确定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什么叫比例尺?﹙2﹚线段比例尺怎样改写成数值比例尺?﹙3﹚怎样求一幅图的比例尺?六、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1 脑筋急转弯北京到上海的距离是1200千米,可是一只蚂蚁从北京到上海只用5秒钟,这是为什么?生:它是在地图上爬的出示一幅中国地图引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2、让学生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学生很快画完﹚3、再画一条长10米的线段。﹙学生迟疑﹚师:你有什么疑问吗?生:本子没有那么长,画不出来。师:那该怎么办呢?小组讨论,然后在练习本上画一画组织汇报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画的线段是多少厘米,它是把10米长的线段进行怎样变化得到的。师: 由于你们的标准不一样,因此大家画的线段长度不一样,所以画图时应该有个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就叫比例尺,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比例尺的内容,板书:比例尺二)探究与解决1、探究比例尺的意义(1)阅读课本53页上面的内容(2)你认为什么叫比例尺?让生说出自己画图的标准即比例尺,并分别说出1:100 和 1:200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什么叫比例尺。师:一幅图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或分数形式的比例尺﹚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师:有关比例尺的知识在生活中有很多的用处。﹙1﹚出示:标有数值比例尺的中国地图让生说出比例尺1:100000000的意思。﹙当学生回答出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000000厘米。师可引导学生说出也就是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0千米。﹚﹙2﹚出示:机器零件图说出图中的2:1表示什么意思。﹙图上2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厘米,由于机器零件较小,需要把实际尺寸扩大。﹚师:像1:100、1:100000000、2:1…这些比例尺有个特点,前项或后项都是1。为什么不是2或3或其他数呢?﹙生…﹚为了计算方便,一般都把前项或后项写成是1的比。像这样用数字比的方式表示的比例尺我们把它叫做数值比例尺。﹙3﹚出示:标有线段比例尺的北京市地图让生讨论线段比例尺表示的意思,并介绍线段比例尺。过渡:那怎样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呢?3、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学习例1:小组的同学互相讨论尝试改写。师板书例1.师:谁能说说改写时要注意什么?师生共同小结:(1)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单位不同,要把不同单位化成相同单位,50千米改写成用厘米作单位的量时,50后面应补5个0比例尺是一个比,不带单位名称(3)比的前项为1。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什么叫比例尺,还知道了有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那你知道怎么算比例尺吗?4、完成53页“做一做”学生试做后,小组内交流做法。全班交流,总结方法。﹙首先依据比例尺的意义确定比例尺的前项和后项,写出比,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位置不要写错;前后项单位名称要统一;最后化简比,变成前项是1的比。﹚(三)训练与应用1、我会判断﹙1﹚比例尺是一种测量长度的尺子。﹙ ﹚﹙2﹚ 一幅图的比例尺是80:1,表示把实际距离扩大80倍。﹙ ﹚﹙3﹚比例尺的后项一定比前项大。﹙ ﹚2、完成练习十第1、2题学生完成后,让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3、完成练习十第3题学生完成后,让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并观察这个比例尺是将实际距离扩大。(四)小结与提高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并对自己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比例尺》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我认为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一、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要自然融合开始,从生活中引入学生熟悉的中国地图,让学生通过画教室的平面图,研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进而理解和掌握比例尺的意义。但后一个的教学过程比前面的顺畅自然,因为后者更注重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已有数学知识和新学知识的融合。达到了旧知到新知的自然过渡,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实际距离缩小后画在图上是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如何上升到比例尺这一新知识中来呢?首先,请同学们提问来表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学生自然启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缩小了一定的倍数”,通过让同学计算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点明这个比就是今天要学的比例尺。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用已有的数学知识“缩小几倍、比的意义”为纽带,把原有的生活经验“缩小后画在图上”和新知识 “比例尺的意义”进行了融会贯通,做到了三者之间的自然融合。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中,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我想,这一过程也就是生活经验和新旧数学知识的融合过程,融合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建构,提高了学生的应用和学习能力,实现了学生的生命发展。二、教师的点拨与讲解要适时适度新课标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如何充当好这一角色呢?我认为,教师既然是引导者,教学中的讲解和点拨是必需的;教师既然是组织者、参与者,讲解和点拨又应是适时适度的。在教学比例尺的意义时,由简单的画图到具体分析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关系的思维过程,同学们对生活问题数学化后,比例尺意义的揭示已是“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了,此时,教师的讲解成为必然。学生的学习因为教师适时的讲解有了自然过渡,实现了学生认知的和谐发展。当然,教师的讲解和点拨还应是适度的。课堂上教师只是配角,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服务的,因此,教师的提问与讲解应具有启发性。三、丰富了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每一位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以学生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参与,而赢得课堂教学的高效益。本节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探索、尝试、讨论、交流,教师仅仅是他们当中平等的一员。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探索的挫折与挑战、合作的效益与快乐、成功的喜悦与陶醉、事后的回顾与反思……这样的心理历程,使学生不但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体验了探索的过程与方法,更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这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与能力的有效手段。四、对学生的理解要肯定和评价以人为本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数学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数学学习的个性化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既要尊重学生对数学的不同理解,又要尊重学生的数学思维成果。对于求比例尺,我让学生用例题中的方法去解答,对于学生的解法只是一句话带过,没有让学生对自己的解法加以阐述,也没有对学生的解法进行合理的评价。这无疑是违背新课程标准的。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就要尊重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不断的体验和感悟中总结和调整自己的学习,在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学会学习。不足的地方:这方面的活动比较少,学生感到生疏。今后,在教学过程中,对有关这方面的活动要加强探究,让学生得到锻炼。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