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小数》教案和教学建议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认识小数》教案和教学建议

资源简介

《认识小数》具体内容和教学建议
编写意图
(1)本单元的第一部分教学“认识小数”,首先呈现四幅图,从质量、价格、体温、身高几个方面,引出在生活中经常用到这样的数,指出“像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2)介绍小数点,教学小数的读法。
(3)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举例,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建议
(1)结合生活经验,让学生大量认、读小数。
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商品价格、气温、体温等问题入手,揭示要研究的主题——小数,再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小数。让学生在大量生活事例中获得对小数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再指出“像……这样的数叫做小数”。
(2)根据学生的描述,及时评价调整。
在学生列举生活中见到的小数同时,要注意板书跟进和评价。一方面板书在黑板上可为教学提供更为丰富的素材;另一方面注意倾听学生读小数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适时适度引导全班学生读小数。特别要注意对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的读法指导。
(3)不限制,不强化。
如果学生在自由举例中出现小数部分超过两位的小数时,要给予肯定,对读法错误同样要及时纠正,但不必强化对这些小数的认、读。
编写意图
(1)例1,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并掌握了长度单位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设计了“量身高”的具体情境,教学一位小数的含义及写法。
(2)通过学生的对话中的“只用米作单位怎样表示?”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3)借助几何直观,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含义。首先,呈现把1米平均分成10份的线段图,为学生用分数表示米和分米的关系提供直观支撑。 (其中箭头表示“从起点到这个位置的长度”为“1分米”或“3分米”。)然后,揭示一位小数的含义,并给出写法。最后,让学生尝试写出“1.3”这个小数。
(4)“做一做”,选取学生熟悉的元与角的关系,丰富具体情境范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一位小数的含义,并巩固小数的写法。
教学建议
(1)结合情境思考,让学生在合作共享中体会小数的含义。
在提出例1的问题后,应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长度单位米、分米、分数的初步认识)尝试独立解决问题。还应鼓励学生运用正迁移,独立完成“做一做”,再通过同伴交流,促进每个学生感受和理解小数所表示的具体含义,有助于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在学生讨论交流、分享学习成果时,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述,指导小数的写法。
(2)引导学生关注小数点,加深对小数的以识。
借助表示身高和人民币的具体活动,结合“米、分米,元、角”这些具体的量,让学生说一说小数点右边数字表示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体会以小数点为分界线,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的整米(元);小数点右边数位上的数字表示比1米(元)更小的量,加深对小数的以识。
编写意图
(1)例2,通过比较四名男生跳高成绩的活动,教学一位小数的比较大小。
(2)呈现四位同学跳高的成绩,都是以米做单位的一位小数,读取信息的过程,也是认读小数的复习过程。
(3)在师生对话图中,教师提出“排名次”的要求,引出了比较的需求。体现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通过男生和女生的对话,给出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4)米尺的设计使比较既直观可视,又能够帮助学生借助直观进一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让学生先将这些以米作单位的量化成以分米或厘米为单位的量,并在米尺上找到它们的位置,便于学生直接看出数的顺序,比较出大小。
(5)“做一做”,利用面积模型为比较两组小数的大小提供直观支撑,同时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小数的表象。图中一个正方形表示1,用涂色部分表示小数。
教学建议
(1)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比较大小策略的多样性。
“排名次”问题提出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重点说说比较的方法和过程,理清不同方法的特点和思路,最后推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各种方法或策略的特点,便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策略,并加以掌握。交流指导中,教师要作为平等的一员与学生展开话题,拓宽学生的思路。
(2)适当表述比较的体会。
教学“做一做”时,可以先让学生结合图意说说小数的含义,然后让学生自己看图填符号。之后,结合例题的研究和“做一做”的练习,可让学生谈谈比较小数大小的体会。此时,不强求提炼归纳方法,只要能结合具体情境说出是怎样比较的即可。
1 / 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