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9章 第2节 血液循环(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9章 第2节 血液循环(教案)

资源简介

课题:《血液循环》
科目 初中生物 教学对象 初一学生 课时 1课时
提供者 单位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②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发生的变化; ③认识血液循环对人体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利用模型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推理、 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血液循环体会人体结构的精妙。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模型模拟血液循环的途径。 教学难点:分析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三、教学准备 自制血液循环模型、角色扮演卡片、多媒体PPT课件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角色扮演法与讲授法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导入新课 播放声音: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播放的是什么结构发出来的声音? 认真聆听
同学们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啊? 播放视频:心脏跳动的视频 请同学们把手放到自己心脏的位置,感受心脏的搏动。 思考:心脏日夜不停的搏动对于我们人体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那血液又是如何循环流动的呢? 心脏跳动 认真感受 思考并举手回答:推动着血液流动,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二) 新知教学 体循环 肺循环 血液是在由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封闭管道内循环流动的,关于血管,我们学习了三种,分别是? 血液在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中流动的方向是什么呢? 这是血液循环总的途径,后来我们人为的又将血液循环分为了两个过程,这两个过程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路径又是怎样的?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自主阅读P42相关内容。 血液循环分为哪两个过程? 认识体循环之前带领学生认识血液循环模型。请同学们找出模型中心脏的位置 并说出心脏的四个腔。 体循环的起始位置在哪里? 当左心室收缩时,心脏中的血液将会向哪流动呢?请同学通过模型来展示这个问题。 当左心室心肌收缩时,在这个模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 说明左心室收缩时,血液流向了毛细血管网。在这个过程中还经过了什么血管呢? 体循环的过程从左心室出发,流经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聚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总结:左出右进 同学们再观察一下,在体循环的过程中,血液有没有发生变化?在哪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什么血液在毛细血管网处发生了改变呢? 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是什么? 说明在毛细血管处发生了物质交换。 类比:家里面烧饭散发的香味,在刚进门时就能闻到,这说明气体发生了什么? 气体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发生了扩散。 氧气由血液扩散到了组织细胞中,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扩散到了血液中。 思考:组织细胞为什么需要氧气呢? 这样就完成了体循环过程中,血液的变化。 角色扮演:给同学们三分钟时间准备相应角色的台词。 总结体循环,学生说出其过程,教师进行板书。 经过了体循环之后,血液中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变多了,我们应该如何将其更新和净化呢? 肺循环:肺循环的起始位置在哪里? 当右心室的心肌收缩时,血液将会流向什么地方呢?同样,请学生上台演示 当右心室收缩时,模型中有什么现象? 说明血液由右心室流向了肺部毛细血管网,这中间经历了哪些血管? 肺循环的过程使从右心室出发,流经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最后通过肺静脉流回了左心房。我们可以用右进左出四个字进行简记。 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在肺循环的过程中血液有没有发生变化?在哪里发生的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 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说明在肺部毛细血管网处,氧气变多了,这么多的氧气从何而来呢? 为什么肺泡可以提供为血液氧气呢? 同样是根据气体扩散的原理,使得氧气从肺泡处扩散到了血液中,从而将静脉血变为了动脉血。 角色扮演:给同学们三分钟时间准备相应角色的台词。 大家一起说出肺循环的过程,老师来板书。 体循环和肺循环这两个过程使独立分开是还是联系在一起呢? 那么这两个循环过程是通过什么结构联 系在一起呢? 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思考并举手回答:心脏 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心脏 阅读并思考 体循环和肺循环 辨认心脏的结构 左心室 学生自愿上台展示 毛细血管网处的气球膨胀 主动脉 有,毛细血管网处,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思考 动脉血含氧量高,静脉血含氧量低 发生了气体扩散 进行生命活动需要消耗氧气 互相讨论并上台表演 说出体循环的过程 肺循环 右心室 学生演示 肺部毛细血管网的气球发生了膨胀现象。 经历了肺动脉 肺泡 因为肺部是呼吸系统主要的器官。 互相讨论并上台扮演 说出肺循环的各个环节 联系在一起 心脏
(三) 课堂小结 播放视频:血液循环的过程 认真观看
(四)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打开iPad,并独立完成相关习题。 查看学生做题情况并进行评讲。 认真做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我认为本节课成功的方面和可以更加优化的方面如下: 教学形式多样化 兴趣和好奇心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课堂上及时改变和更新教学形式很必要,“血液循环”的过程较为抽象,采用“角色扮演法”和使用模型,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知识生活化 通过教师适当的问题引导、合理的方法指引,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让学生体会到课本上的知识离他们不远,从而满足自身的荣誉感。
专家点评 本节课教学内容形式丰富,采用了讨论法、角色扮演法、讲授法教学方法。在学生讨论时,及时观察学生并给予指导。在角色扮演时,留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和空间供他们所发挥。课堂上配合学生、引导学生,采用问题串的形式与学生对话,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并在教学中出现了新颖的教学用具——血液流动模型图,学生与老师结合使用,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