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血液循环》科目 初中生物 教学对象 初一学生 课时 1课时提供者 单位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②简述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发生的变化; ③认识血液循环对人体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利用模型和角色扮演的方式,训练学生的推理、 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血液循环体会人体结构的精妙。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利用模型模拟血液循环的途径。 教学难点:分析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三、教学准备 自制血液循环模型、角色扮演卡片、多媒体PPT课件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角色扮演法与讲授法相结合五、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一) 导入新课 播放声音: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播放的是什么结构发出来的声音? 认真聆听同学们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啊? 播放视频:心脏跳动的视频 请同学们把手放到自己心脏的位置,感受心脏的搏动。 思考:心脏日夜不停的搏动对于我们人体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那血液又是如何循环流动的呢? 心脏跳动 认真感受 思考并举手回答:推动着血液流动,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二) 新知教学 体循环 肺循环 血液是在由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封闭管道内循环流动的,关于血管,我们学习了三种,分别是? 血液在心脏、动脉、静脉、毛细血管中流动的方向是什么呢? 这是血液循环总的途径,后来我们人为的又将血液循环分为了两个过程,这两个过程分别是什么?它们的路径又是怎样的?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自主阅读P42相关内容。 血液循环分为哪两个过程? 认识体循环之前带领学生认识血液循环模型。请同学们找出模型中心脏的位置 并说出心脏的四个腔。 体循环的起始位置在哪里? 当左心室收缩时,心脏中的血液将会向哪流动呢?请同学通过模型来展示这个问题。 当左心室心肌收缩时,在这个模型中看到了什么现象? 说明左心室收缩时,血液流向了毛细血管网。在这个过程中还经过了什么血管呢? 体循环的过程从左心室出发,流经主动脉、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最后汇聚到上、下腔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总结:左出右进 同学们再观察一下,在体循环的过程中,血液有没有发生变化?在哪发生了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 为什么血液在毛细血管网处发生了改变呢? 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是什么? 说明在毛细血管处发生了物质交换。 类比:家里面烧饭散发的香味,在刚进门时就能闻到,这说明气体发生了什么? 气体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发生了扩散。 氧气由血液扩散到了组织细胞中,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扩散到了血液中。 思考:组织细胞为什么需要氧气呢? 这样就完成了体循环过程中,血液的变化。 角色扮演:给同学们三分钟时间准备相应角色的台词。 总结体循环,学生说出其过程,教师进行板书。 经过了体循环之后,血液中二氧化碳等代谢废物变多了,我们应该如何将其更新和净化呢? 肺循环:肺循环的起始位置在哪里? 当右心室的心肌收缩时,血液将会流向什么地方呢?同样,请学生上台演示 当右心室收缩时,模型中有什么现象? 说明血液由右心室流向了肺部毛细血管网,这中间经历了哪些血管? 肺循环的过程使从右心室出发,流经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最后通过肺静脉流回了左心房。我们可以用右进左出四个字进行简记。 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在肺循环的过程中血液有没有发生变化?在哪里发生的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 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说明在肺部毛细血管网处,氧气变多了,这么多的氧气从何而来呢? 为什么肺泡可以提供为血液氧气呢? 同样是根据气体扩散的原理,使得氧气从肺泡处扩散到了血液中,从而将静脉血变为了动脉血。 角色扮演:给同学们三分钟时间准备相应角色的台词。 大家一起说出肺循环的过程,老师来板书。 体循环和肺循环这两个过程使独立分开是还是联系在一起呢? 那么这两个循环过程是通过什么结构联 系在一起呢? 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思考并举手回答:心脏 动脉 毛细血管 静脉 心脏 阅读并思考 体循环和肺循环 辨认心脏的结构 左心室 学生自愿上台展示 毛细血管网处的气球膨胀 主动脉 有,毛细血管网处,由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思考 动脉血含氧量高,静脉血含氧量低 发生了气体扩散 进行生命活动需要消耗氧气 互相讨论并上台表演 说出体循环的过程 肺循环 右心室 学生演示 肺部毛细血管网的气球发生了膨胀现象。 经历了肺动脉 肺泡 因为肺部是呼吸系统主要的器官。 互相讨论并上台扮演 说出肺循环的各个环节 联系在一起 心脏(三) 课堂小结 播放视频:血液循环的过程 认真观看(四)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打开iPad,并独立完成相关习题。 查看学生做题情况并进行评讲。 认真做习题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我认为本节课成功的方面和可以更加优化的方面如下: 教学形式多样化 兴趣和好奇心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课堂上及时改变和更新教学形式很必要,“血液循环”的过程较为抽象,采用“角色扮演法”和使用模型,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知识生活化 通过教师适当的问题引导、合理的方法指引,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让学生体会到课本上的知识离他们不远,从而满足自身的荣誉感。专家点评 本节课教学内容形式丰富,采用了讨论法、角色扮演法、讲授法教学方法。在学生讨论时,及时观察学生并给予指导。在角色扮演时,留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和空间供他们所发挥。课堂上配合学生、引导学生,采用问题串的形式与学生对话,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并在教学中出现了新颖的教学用具——血液流动模型图,学生与老师结合使用,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