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说明口腔中的消化过程。2. 能力目标(1)尝试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2)尝试设计实验方案,逐渐提高合作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探究活动中体现出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2)实验方案的设计指导(3)实验过程的指导2.教学难点:(1)实验方案的设计指导(2)实验的严谨性和科学性课时计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 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 意图创 设 情 境 导 入 实 验 课 题 问大家中午在哪里吃的午饭(食堂)。中午吃的主食是什么? 提出:慢慢咀嚼米饭,感觉米饭在口中的变化,请同学谈感受。 让学生提问题,把学生的关注点引导到米饭为什么越嚼越甜这个问题上,引出实验课题。 1、谈米饭在口中发生的变化。 2、谈完感受后,提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思维,自然而然地引出课题。整 理 “内 存” 1.引导学生说出关于有关米饭的认识及关于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和注意事项。 2.小结: 1、回顾旧知识 2、交流 温故而知新,学生在回复了以前的相关知识后,设计实验方案方便很多。设 计 实 验 方 案 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该实验的变量,引导学生说出检测淀粉有没有被消化的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口腔内的环境特点。 2、先试着让同学自己设计实验。 3、教师演示实验过程。 (1)为什么要搅拌? (2)温度为什么要控制在37℃? 4、分组实验,教师深入到小组内巡视、指导。 1.学生思考: (1)小组决定用什么方法,依据是什么? (2)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能够说明什么问题? 2学生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把课堂交给学生,体现对学生的信任,相信学生才能看到学生的成长,适时地引导又让学生回归主题。小组讨论、展示可实验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学习。实 施 实 验 方 案 1、教师巡视 2、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注意各小组以下问题,并加以引导: (1)提醒学生变量不同,其它条件要完全一样。 (2)指导学生取唾液时,用舌头抵住下齿,让唾液沿下唇流出。 (3)注意实验的反应时间及滴加碘液的时间。 (4)注意温度的掌握。 (5)滴加试剂时滴管竖直向下,悬空在试管口上方。 (6)水浴时间:3——5分钟 1、学生实验 2、讨论 3、合作交流 4、展示实验成果 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体现,实验的操作、实验的效果也可看出学生本节课的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的成效。教师的引导能及时给学生提供他们想要的帮助,达到乐学、主动学的目的。课 堂 小 结 1、强调实验现象与结论。 2、指出唾液中酶的作用。 1、汇报实验现象 2、完成实验报告 3、整理实验仪器 既锻炼表达和交流能力,又是对新知识的巩固。体会生物知识的严谨性。课堂练习1.细细咀嚼白米饭,会感觉到有甜味。这是因为大米的主要成分是( )。A.葡萄糖 B.淀粉 C.蛋白质 D.脂肪2. 将甲、乙、丙三支试管按要求处理(加入馒头是等量的)后放入37℃的左右温水中,5——10分钟后各滴入2毫升碘液,其结果分析正确的是( )A.三支试管均变为蓝色B.三支试管均不变色C.甲试管变蓝色,乙试管变浅蓝色,丙试管不变色D.甲试管变蓝色,乙试管和丙试管不变色板书设计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结果分析:1号试管不变色是因为试管内淀粉被唾液消化,2号试管内淀粉未被消化,淀粉遇碘变蓝。课后反思1.情境导入,学生一见有谈到中午吃的东西,课堂氛围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并很快引出了本节课的课题。体会:教师课前多花一点点心思,课堂就更能吸引学生。2.“先学后教,互助学习”课堂改革的顺序推行培养了很好的小组合作学习习惯,为本节课的小组合作探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教师通过精心预设的问题引导学生理清实验设计的思路。4.本节课由于自来水公司未送水的故障,实验中水预留不足。所以,在时间上有点仓促。5.个别实验小组实验失败原因分析如下:淀粉液浓度过高,太粘稠;个别小组唾液取得不够。公开课教案《探究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教学设计垂岗乡中心学校 刘勇2017.5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