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第1课时)教学目标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2.尝试分析实验数据并对实验数据作出合理解释。3.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2.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难点】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2.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 游戏导入, 引入新课 【游戏】模拟鹰捕食兔子。 【展示表格】展示游戏道具和模拟对象。 明确游戏道具和模拟对象。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游戏规则】展示游戏规则: 分组:4-6人一组。 组长(1人):组织发号施令、监督捕食过程、补充幸存者后代(每个幸存兔子产生3个后代)。 捕食者(2人或多人):要尽快随机捕食(捕食时间不超过1 s,否则被淘汰,由他人轮换完成),每代捕食5次,每次捕食1个。 记录员(1人):记录每代开始数(发号施令前数量)和幸存者数(每代捕食5次后)。 按规则开展游戏并记录相关数据。 培养组织及小组合作能力。环节二 讲授新课: 保护色 【学生活动】开始游戏并记录表格。【提出问题1】哪种体色的兔子更容易存活? 分析现象,解释原因。 通过分析逐步构建保护色的概念。【提出问题2】鹰是如何尽快捕食兔子的呢?怎样才能达到这一目的? 鹰拥有极好的视力能力、强有力的爪子和喙,这有利于鹰的捕食,是鹰与猎物之间通过长期生存斗争形成的。【提出问题3】什么样的猎物(兔子)更容易存活下来? 与周围环境的色彩非常相似的猎物更容易存活下来。【揭示概念】展示雷鸟的保护色,揭示保护色的概念。 明确概念。【展示图片】展示各种各样的保护色。说明具有保护色的动物不易被其他动物所发现,这对它躲避敌害或者捕食猎物是十分有利的。 调动学生积极性,感性认知保护色。环节三 讲授新课: 分析生物进化的一个实例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62内容,分析1850年曼彻斯特和1950年的曼彻斯特桦尺蠖体色的变化原因。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说出不同时期桦尺蠖的变化特点及原因。【展示图片】1850年曼彻斯特和1950年曼彻斯特长满地衣的树干上的桦尺蠖。 1850年大多数浅色,少数深色; 1950年大多数深色,少数浅色。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 1850年曼彻斯特树木葱茏、空气清新。 1950年曼彻斯特工厂林立、烟雾弥漫。 经过工业革命的曼彻斯特环境发生了改变。【提出问题】 1.桦尺蠖体色改变是环境污染直接引发的吗? 不是 2.1950年的曼彻斯特,哪种体色的桦尺蠖更容易躲避天敌?为什么? 周围环境变化,树皮被熏黑,使得浅色型桦尺蛾容易被鸟类捕食,深色型桦尺蛾具有保护色更容易躲避天敌。 3.如果要使浅色桦尺蛾重新恢复为更多类型,该怎样做? 关闭周围的工厂,治理环境污染等。 表达交流。 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环节四 拓展延伸 【拟态和警戒色】 展示不同生物的拟态和警戒色。 阅读相关资料。 知识拓展。环节五 总结 【概念图】请同学们以概念图或思维导图的形式来总结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 总结主要内容,梳理知识框架。 培养学生绘制概念图以及思维导图的能力。环节六 随堂练习 【例题讲解】讲解两道课堂练习。 完成随堂练习。 对主要内容进行考查,及时掌握学生情况。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第2课时)教学目标1.概述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2.认同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3.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有关实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概述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2.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有关实例。【教学难点】1.概述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2.运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有关实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展示视频】播放情境素材视频。 观看视频。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讲解】1859年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主要内容的生物进化理论。环节二 讲授新课: “自然选择学说”的提出 【提出问题】达尔文是怎样提出“自然选择学说”的呢? 了解科学家和科学史,渗透情感教育。【自主学习】阅读教材P67-69内容,了解“自然选择学说”提出的过程。 阅读教材。【讲解】这要追溯到1831年,22岁的达尔文以“博物学家”的身份,乘坐“贝格尔”舰从普利茅斯港起航,开始了长达5年的环球考察。 这趟旅行带回的“宝藏”,达尔文足足用了自己的后半生来去整理和发表。一共有368页动物学笔记、1383页地质学笔记、770页日记、1529个保存在酒精瓶里的物种标本、3907个风干的物种标本,这还没算上从加拉帕戈斯群岛捕捉的活海龟。 达尔文于1859年11月24日出版了旷世巨著《物种起源》。《物种起源》中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主要内容的生物进化理论。环节三 讲授新课: 自然选择学说 【讲解】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和适者生存。 揭示“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过度繁殖】达尔文认为,在自然界中,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 实例1:如果一头雌象一生产仔6头,每头活到100岁, 而且都能进行繁殖的话,那么到750年以后,一对象的后代就可达到1900万头。 实例2:一棵一年生的植物,即使每年只产生两粒种子,经过20年,后代的数目就能超过100万棵。 阅读了解过度繁殖实例。 通过实例和数据,使学生认同生物都具有过度繁殖的能力。【提出问题】生物的繁殖能力如此强大,但事实上,每种生物的后代能够生存下来的却很少,这是什么原因呢? 思考分析原因。 揭示矛盾,引发思考。【讲解】因为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空间都是非常有限的,所以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要为生存而斗争。 使学生理解过度繁殖是生存斗争的原因。【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所知道的生物的生存斗争有哪些?【生存斗争】师生总结生存斗争包括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提出问题】在生存斗争中,什么样的个体才能够获胜并生存下去呢? 分析交流。【讲解】生物都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引起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 使学生理解认同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提出问题】哪些变异可以遗传呢?【讲解】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并生存下去。【强调】有利变异并不总是有利,当环境发生变化时,有可能演变成不利变异。所以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揭示概念】自然选择: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不适应者被淘汰的过程。 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地进化。 明确自然选择的概念。【总结分析】 生物进化的内因——遗传变异; 生物进化的外因——环境条件; 生物进化的动力——生存斗争; 自然选择的结果——适者生存。 思考分析生物进化的内外因以及动力。【学以致用1】同学们,你能尝试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长颈鹿的进化过程吗? 尝试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相关现象。 学以致用,进一步加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学以致用2】在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为什么无翅和残翅的昆虫特别多呢? 想一想:这样的海岛会不会选择出翅膀特别强大的昆虫,为什么?环节四 拓展延伸 【展示图片】 介绍达尔文雀。 阅读相关资料。 知识拓展。环节五 总结 【概念图】请同学们以概念图或思维导图的形式来总结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 总结主要内容,梳理知识框架。 培养学生绘制概念图以及思维导图的能力。环节六 随堂练习 【例题讲解】讲解两道课堂练习。 完成随堂练习。 对主要内容进行考查,及时掌握学生情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