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第1课时)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现象。2.体验探究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并运用获得的数据说明生物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验探究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并运用获得的数据说明生物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教学难点】体验探究生物变异的方法,提高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并运用获得的数据说明生物变异是普遍存在的。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知识回顾】回顾遗传和变异。 遗传是指亲子代间的相似性。 变异是指亲子代和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 回顾已学知识。 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展示图片】展示同卵双胞胎以及斑点狗“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的图片。环节二 讲授新课: 探究一种变异现象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现象。 图片展示人和动物的变异现象:有无耳垂、单双眼皮、白化病患者、兔的黑毛与白毛、鸡的玫瑰冠和单冠等。 展示植物的变异现象:展示不同品种的菊花、玫瑰、玉米等图片。 总结强调变异现象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根据已有知识,举例说出生物的变异现象。 强化学生对变异的理解。【过渡】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一种变异现象。【任务驱动】阅读教材P44-45内容,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同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自主阅读教材,小组分析问题。 通过任务驱动,了解实验过程,引发学生思考。1.能不能用数据区分大小不同的两个品种的花生果实?(通过测量得到数据)。 2.怎样测量花生果实?测量花生果实的哪个部位?横向测量还是纵向测量? (测量花生果实长轴长度)。 3.用什么工具测量?如何进行人员分工?(游标卡尺)。 4.怎么挑选花生果实?挑选多数花生?花生数量是否需要一致?可以从大花生中挑选大的,小花生中挑选小的吗? (随机取样,不少于30粒)。【展示图片】展示实验材料:大、小花生品种,游标卡尺,坐标纸。【师生梳理】师生共同梳理并明确实验步骤: 样本取样: 1.随机取样,两种花生品种各不要少于30粒。 测量数据: 2.用游标卡尺逐个测量大花生和小花生品种的长轴的长短,长短以毫米计(四舍五入精确到个位),设计记录表格。 分析数据: 3.在坐标纸上绘制曲线图(柱状图或散点图等),水平轴为果实的长度,纵轴为样品的个数,依据两数的相交点,连成曲线。 4.比较绘制的大花生和小花生两个品种的曲线图。 根据教师提示小组讨论分析实验步骤和方法。 提高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同时使学生明确实验步骤,为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做铺垫。【学生实验】实施计划,分别测量大、小花生长轴长度并进行记录。 学生动手实验测量并及时记录。 提高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数据】请同学们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计算平均值并绘制柱形图。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柱形图。 提高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分析结果:大、小花生是不同的两个品种,是由基因决定的,本质上说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分析数据】请同学们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绘制大、小花生的长度曲线图。 提出问题:请观察曲线图,比较大、小花生的长度值,你有什么发现? 大、小花生果实的长度分别处于一定范围内; 大果实的长度值大多大于小花生果实的长度值。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曲线图。 提高处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以及绘图能力。【展示图片】展示两曲线交叉图,提出问题:如果在同一坐标纸上绘制大、小花生长度曲线图,两条曲线有交叉,说明了什么? 大花生品种中也有较小的花生,小花生品种中也有较大的花生。 分析结果:同一品种花生有大有小,有可能是(光照、水分、肥料等)环境因素影响。【讨论分析】把大花生的种子种在贫瘠的土壤中,把小花生的种子种到肥沃的土壤中,它们结出的果实会怎样?你作出推测的依据是什么? 把大花生的种子种在贫瘠的土壤中,其果实将会变小。 把小花生的种子种到肥沃的土壤中,其果实会变大。 判断依据:环境的变化会影响生物性状的表现。 教师强调:生物性状的变异是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讨论分析。 通过讨论,明确变异的原因。【得出结论】通过实验我们可以得出花生确实存在果实大小的变异。【总结概括】总结概括变异的类型: 大、小花生两个品种←基因决定→可以遗传给下一代,这样的变异称为可遗传变异。 大花生品种中也有较小的花生,小花生品种中也有较大的花生←单纯由环境引起→不会遗传给下一代,这样的变异称为不可遗传变异。【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举例说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思考交流表达。【判断】展示各种变异图片,请同学们判断哪些属于可遗传变异,哪些属于不可遗传变异。 联系实际,完成知识应用转化。环节三 拓展延伸 【如何减小实验误差】 增加样本量、计算各组平均值等。 阅读相关内容。 知识拓展,优化实验。环节四 总结 【概念图】请同学们以概念图或思维导图的形式来总结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 总结主要内容,梳理知识框架。 培养学生绘制概念图以及思维导图的能力。环节五 随堂练习 【例题讲解】讲解两道课堂练习。 完成随堂练习。 对主要内容进行考查,及时掌握学生情况。第五节 生物的变异(第2课时)教学目标1.举例说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2.举例说出遗传变异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举例说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2.举例说出遗传变异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教学难点】1.举例说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2.举例说出遗传变异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知识回顾】生物的变异是普遍存在的,请同学们回顾引起变异的原因有哪些?针对不同的变异类型,说出它们各自的特点。 可遗传变异——基因决定、可遗传给下一代。 不可遗传变异——单纯环境引起、不会遗传给下一代。 回答变异的原因有遗传物质的改变和环境引起的变异。 唤醒学生已有知识。【提出问题】变异是否都是对生物有利的呢? 通过问题引发思考。环节二 讲授新课: 生物的变异 【讲解】根据引起的生物变异对生物的生存是否有利,还可以将变异分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有利于生物自身的生存的变异,称之为有利变异。 不利于生物自身的生存的变异,称之为不利变异。【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举例说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 图片展示有利变异:易倒伏、易感染锈病的普通小麦变异为抗倒伏、抗锈病的品种、仙人掌的叶变异成刺以及竹节虫的形态变异。 强调有利的变异会通过遗传不断地积累和加强。 图片展示不利变异:正常的红细胞变异为镰刀状红细胞,变异的白化海狗、玉米的白化苗。 强调不利的变异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导致生物死亡,最终会被淘汰。 尝试说出有利变异和不利变异的实例。 联系生活实际,完成知识应用转化。环节三 讲授新课: 人类应用遗传变异原理培育新品种 【过渡】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6-47内容,分析人们是如何利用生物的变异,来培育对人类有利的新品种的? 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交流。 通过三个实例,让学生了解人工选择育种、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方法。【人工选择育种】 展示选择繁育高产奶牛的示意图。 师生总结原理:不同品种或同一品种的不同奶牛控制产奶量的基因是不同的,人工选择可以将产奶量高的奶牛选择出来,并进行繁育,后代还可能会出现变异,再从中选育,数代后奶牛不但能够保持高产奶量,而且产奶量还会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讲解】人工选择育种的特点: 1.利用自然变异,进行优中选优,环节少,年限短,过程简单; 2.连续选优,使品种不断得到改良和提高; 3.能保持原品种对当地生态条件适应性。 所以人工选择育种是“优中选优”。 明确人工选择育种的特点。【杂交育种】 展示小麦杂交示意图。 师生总结原理:人工选择低产抗倒伏小麦与高产易倒伏小麦进行杂交,经选择后,杂交后代同时具有了抗倒伏的基因和高产的基因,并且这两种基因控制的性状都能显现。 链接旧知,分析高产抗倒伏小麦形成过程。【讲解】杂交育种的特点: 增加变异性、综合双亲的优良性状、产生某些双亲所没有的新性状、出现可利用的杂种优势。 所以杂交育种的特点是“强强联合”。【提出问题】不优良的性状是不是也会通过杂交育种结合在一起? 是的,所以我们在进行杂交育种时也要伴随着人工选择育种。 比较杂交育种和人工选择育种有什么区别? 人工选择育种是单一性状的优中选优, 杂交育种则是两种性状的强强联合。 思考分析交流。 加深对杂交育种和人工选择育种的理解。【讲解】杂交育种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普遍、最有成效的一种育种方法。 图片展示袁隆平以及杂交水稻、李振声与杂交小麦。 明确杂交育种的地位。【诱变育种】 展示太空椒图片。 师生总结原理:太空中的射线引起普通甜椒种子的基因发生改变,种子播种后经人工选育可得到新品种。 图片展示太空小麦、太空南瓜、太空百日菊。【讲解】诱变育种是指受各种辐射影响发生的变异,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再经过人工选育得到新品种。 诱变育种的特点是“无”中生有。环节四 拓展延伸 【诱变育种】 做诱变育种,一定要上太空吗? 诱变育种并不是都非要上太空才可以。比如医药工业应用的青霉素就是利用普通青霉菌,经过X射线的照射,产生的有利突变型。 诱变育种产生的一定是有利变异吗? 不是一定产生有利变异,诱变育种具有不定向性,有利变异较少,需大量处理供试材料。 阅读相关资料。 知识拓展。环节五 总结 【概念图】请同学们以概念图或思维导图的形式来总结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 总结主要内容,梳理知识框架。 培养学生绘制概念图以及思维导图的能力。环节六 随堂练习 【例题讲解】讲解两道课堂练习。 完成随堂练习。 对主要内容进行考查,及时掌握学生情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