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5.1.1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5.1.1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教案

资源简介

第一节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述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尝试观察水螅和涡虫的身体结构特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交流人类生活对动物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认同爱护动物和环境的重要性。
2.认同动物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
2.重难点
1.学生能够概述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能够判断某种动物是否属于腔肠动物或扁形动物类群。
2.能够举例说出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辩证地看待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温故而知新 
展示图片,提问:你们都看到了哪些我们在七年级生物学中还没有系统学习的生物?
引出“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中,我们将要了解的生物,首先是动物的主要类群。
提问:动物和植物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结合已有知识,分析得出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运动和营养方式不同。
本节课,我们先来结识两类结构比较简单的动物“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引起学生兴趣的同时,为认识学习动物学的知识作一个引领和铺垫。
活动2【活动】观察水螅
一.先展示PPT问题再播放视频:
1.水螅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2.水螅的身体能分出背面和腹面,左侧和右侧吗?这样的体形与捕食有什么关系?
3.水螅怎样捕食水蚤?推测它是如何将水蚤消化的?
4.腔肠动物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二.播放视频:水螅捕食水蚤。学生带着问题观察视频。小组讨论学习,完成问题。
三.引导学生说出水螅的主要特征。明确水螅是一种腔肠动物。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得出水螅是较低等的多细胞动物的概念。
活动3【活动】总结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出示其他几种腔肠动物的图片并加以介绍,引导学生归纳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思考、交流。总结归纳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
1.身体呈辐射对称。
2.体表有刺细胞。
3.有口无肛门。
从具体对一种腔肠动物――水螅特征的分析,到感性地认识腔肠动物特征,再到抽象生成腔肠动物的共同特征这一重要概念。
活动4【活动】关注腔肠动物与人类关系 
提问:你认为腔肠动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吗?在自然界中有什么作用吗?(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新闻资料等)
学生举例说出腔肠动物对于人类有利的用途,呼吁保护动物,热爱自然。
引导:但我们看问题,要注意它的双面性。腔肠动物对于人类就只有利没有弊吗?(播放视频)
学生观看视频,说出自己的体会。联系生活实际、与已有的知识,加深理解,在情感教育中学会辩证的看待事物。
活动5【活动】观察涡虫 
扁形动物的代表——涡虫
1.展示:涡虫结构示意图;结合视频和模型,观察涡虫。
2.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总结说出涡虫的主要特征。
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能够获知涡虫的生活环境以及习性,对涡虫建立感性的认识。
活动6【讲授】关注扁形动物与人类关系 
1.扁形动物大多寄生于动物和人体内,比如:华枝睾吸虫、血吸虫、猪肉绦虫等。
2.提问:它们的结构有哪些特别之处?与它的生活习性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交流,说出寄生生活的动物共同的特点。使学生能够更广泛地了解:不同的动物都有其特殊的适应环境的本领,是符合“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规律的。
3.展示:血吸虫的生活史。进一步理解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4.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哪些行为可能会感染寄生虫病?
(米猪肉、未煮熟的鱼虾、有钉螺的水域等)要注意预防寄生虫病。
活动7【活动】课堂小结 
出示其他几种扁形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归纳扁形动物的主要特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生成扁形动物的共同特征这一重要概念。
再以表格的形式对本节知识进行梳理。
活动8【练习】
1.水螅常常可以捕到与自己身体差不多大小的猎物,这主要依靠( )
A.刺细胞 B.触手的缠结  
C.发达的肌肉 D.口的吞噬
2.水螅排出食物残渣的方式是( )
A.由肛门排出 B.由口排出
C.由胞肛排出 D.由细胞膜排出
3.下列不属于扁形动物的是( )
 A.涡虫    B.血吸虫  
C.珊瑚虫     D.猪肉绦虫
4.有些人喜欢吃生鱼片等食物,你认为不将鱼煮熟直接食用是否安全?为什么?
5.请你设计三个方案,防止血吸虫的传播。
活动9【作业】课后思考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试着谈谈涡虫与水螅哪一个结构更为复杂吗?说得具体一些。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梳理所学内容,构建知识框架。
4.板书设计
第一节 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腔肠动物主要特征:1.身体呈辐射对称。2.体表有刺细胞。3.有口无肛门。
扁形动物主要特征:1. 身体呈两侧对称。2.背腹扁平。3.有口无肛门。
5.教学反思
本节课展示的图片视频较多,大大吸引了学生,课堂效果较好。不足之处是时间安排前松后紧,学生联系记忆时间不充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