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节 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教学设计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生物 八年级(下册)课 型:新授课教学目标:(教案内容及反思均用5号字、宋体)知识与能力:概述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两栖动物形态结构的分析,形成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两栖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渗透爱护环境的意识教材分析:重点: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难点: 两栖动物是水生与陆生环境的过渡类群教学方法:实物教学法、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学法指导:观察法、探究法、归纳法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复习引入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鱼类,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形态、结构特征有哪些?讲授:在距今约3.5亿年前,气候潮湿温暖,大量植物生长,水中的落叶和残枝增多并不断地腐烂,致使水中缺少氧气。生活在淡水中的鱼类面临缺氧和干旱,促使其中一些鱼类上岸寻找新的有利环境,经过长期在不同水塘之间的爬行,鳃演变成肺,偶鳍演变成四足,最终演变出无名今天要学习的两栖动物。讨论:鱼类要登陆,从水生到陆生,需要解决哪些关键问题?1、呼吸鳃呼吸——肺呼吸2、运动游泳——四肢支撑体重并前进生物的演化是在很长的时间尺度上完成的,没有人能亲历这一重要时刻,科学家又是如何研究的呢?展示两栖动物的祖先——矛尾鱼,分析其为登陆所做的准备:①能呼吸空气的鳔②肉质鳍、具鳍骨——支撑、爬行再加上当时温暖、湿润的陆地环境,两栖类终于成功登陆,这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事件。 复习,回答:生活在水中,体表有鳞片覆盖,用鳃呼吸,通过尾部和躯干部摆动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回答:化石 温故知新,引导对动物的特征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的思考。补充两栖动物的起源,渗透生物进化的观点。联系阿姆斯特朗登月时的一句话:这是鱼类的一小步,却是脊椎动物跨出的一大步。一、探究以青蛙的图片或实物牛蛙,分析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1、观察并分析青蛙/牛蛙的体色:保护色,有利于躲避天敌、捕食2、轻轻触摸牛蛙的体表:皮肤裸露,且能分泌粘液3、认真观察青蛙的感觉器官,分析其功能:眼睛:对活动物体敏感,眼球大、突出,视野广鼓膜:感知声波鼻孔:感受气味、气体进出通道播放青蛙捕食的视频,分析青蛙惊人的捕虫能力与身体哪些结构相关?4、比较青蛙前肢和后肢:前肢:短小——支撑后肢:粗壮——跳跃 趾间具蹼——划水5、观察牛蛙的呼吸通过口底的下降/上升,将气体压入/压出肺。展示青蛙肺的结构简单,不发达,气体交换面积较小,需要皮肤辅助呼吸。设疑:青蛙的这些特征使它既能在陆地上生活,又能在水中生活,是不是这样的动物就可以称为两栖动物? 由此引出两栖动物在陆地生活尚未解决的两大问题:①防止体内水分蒸发②在陆地繁殖。导致两栖动物分布范围受限,且繁殖要再次回到水中进行。展示牛蛙的蝌蚪,动画演示蝌蚪发育过程,表格比较幼体与成体的区别。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也可以在水中,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 口腔、舌、眼、四肢举例说明 理解:两栖动物是由水生到陆生的一个过渡类群。二、其他两栖动物蟾蜍:体表有疣粒,毒腺大鲵(娃娃鱼):现存最大两栖动物蝾螈:以水栖为主三、两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1、食用2、药用3、消灭农田害虫课堂反馈:习题练习二、作业布置:课堂练习册第五节三、板书设计:(使用课件:是)四、教学反思:本节教学中从鱼类到两栖动物的进化历程引入新课,给学生渗透生物进化的观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实物观察、讨论、归纳等活动,引导学生分析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反思整个教学活动,我认为比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课程资源的有效整合、补充,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丰富了课堂内容,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二、教学中准备实物,让学生观察,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三、采取问题驱动的方式引导课堂内容,在构建知识的同时注重发展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根据观察进行分析、探究,并理解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思想。但是在分析青蛙的四肢时,遗漏了后肢趾间有蹼,可以划水的知识点。另外,课堂内容较多,应合理取舍,给学生课堂上内化的时间。第五节 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一、两栖动物主要特征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以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二、其他两栖动物三、两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1、食用2、药用3、消灭农田害虫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