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1课时)教学目标1.概述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2.概述呼吸肌的变化与胸廓容积之间的关系。3.概述胸廓的变化与人体吸气和呼气之间的关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概述呼吸肌的变化与胸廓容积之间的关系。2.概述胸廓的变化与人体吸气和呼气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1.概述呼吸肌的变化与胸廓容积之间的关系。2.概述胸廓的变化与人体吸气和呼气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 知识回顾, 引入新课 【回顾提问】 呼吸系统的组成以及肺的主要功能。 对应呼吸系统示意图说出呼吸系统的组成。 链接旧知。环节二 讲授新课: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介绍】由于膈肌的存在将哺乳动物的体腔分为了胸腔和腹腔两部分,人体的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个。【展示图片】新鲜的猪肺实物图片,认同新鲜的肺是粉红色的。 通过实物的视觉冲击,增强对肺的感性认知。【提出问题】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左右肺,说出它们有什么不同? 学生观察左右肺的结构。【讲解】左肺有2叶,右肺有3叶,肺是由细支气管的树状分枝和肺泡组成,人体内的肺泡约有3亿个。 初步了解肺的结构。【展示动图】肺的运动,介绍肺在有节奏的呼气和吸气,正常情况下,呼吸频率在16次/分钟。【过渡】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包括两个过程,一个是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另外一个是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来实现的。 明确两个呼吸过程。环节三 讲授新课: 呼吸运动 【展示概念】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廓节律性的变化叫呼吸运动。 注意区别:呼吸现象和呼吸运动。【展示图片】图片展示呼吸肌 两种呼吸肌:肋间肌和膈肌。 学生观察图片,了解肋间肌和膈肌的位置。【展示图片】胸廓:由12个胸椎、12对肋骨和肋软骨,1块胸骨以及关节和韧带装置构成,形状近似圆锥形。 肺位于胸廓内。 学生认识了解胸廓。 了解胸廓,为后面学习胸廓容积变化做铺垫。【讲解】肋间肌、膈肌收缩和舒张状态下肋骨和胸廓的变化。 肋间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的前后、左右径变大。 肋间肌舒张: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的前后、左右径变小。 膈肌收缩:膈顶部位置下降,胸廓的上下径变大。 膈肌舒张:膈顶部位置上升,胸廓的上下径变小。【总结归纳】肋间肌和膈肌同时收缩时,胸廓容积变大;肋间肌和膈肌同时舒张,胸廓容积变小。【提出问题】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是气体主动进出肺吗?为什么? 我们通过模拟膈肌运动实验,观察二者之间的关系。【学生活动】模拟膈肌运动。 展示实验材料。 观察任务:观察气球在什么情况下胀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 学生进行演示实验。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以及科学探究能力。【实验现象】 下拉时气球胀大,上推时气球回缩。【问题驱动】展示模拟实验示意图,提出问题: 1.实验所用材料分别模拟的是人体的哪些结构? 2.图甲中的呼吸肌表示什么状态,图乙表示什么状态? 甲——舒张; 乙——收缩。 3.胸廓容积变大后肺内的气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呼吸肌收缩,胸廓容积变大,肺富有弹性随胸廓变大而变大,肺容积变大,肺内的气压会变小,小于外界大气压,气体总是从压强大的地方向压强小的地方流动,所以气体从外界被压入肺内,从而完成吸气运动。 4.胸廓容积变小后肺内的气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呼吸肌舒张,胸廓容积变小,肺容积变小,肺内的气压会变大,大于外界大气压,所以气体从肺压入到外界,从而完成呼气运动。 学生根据胸廓容积的变化判断呼吸肌所处的相应状态。 通过肺内气压的变化帮助学生判断肺内外气流的走向。【展示表格】梳理呼吸运动的过程。 展示视频。 学生自主完成表格填写。 表格梳理,强化过程。通过视频演示,加深学生理解。环节四 拓展延伸 【胸式呼吸&腹式呼吸】 胸式呼吸:以肋间肌舒缩,胸部起伏为主的呼吸运动(女性妊娠期以胸式呼吸为主)。 腹式呼吸:以膈肌舒缩,腹部起伏为主的呼吸运动(小儿、男性以腹式呼吸为主)。 学生阅读资料。 知识拓展。环节五 总结 【展示概念图】请同学们以概念图或思维导图的形式来总结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 学生总结梳理知识框架。 培养学生绘制概念图以及思维导图的能力。环节六 随堂练习 【例题讲解】讲解两道课堂练习。 学生思考作答。 对主要内容进行考查,及时掌握学生情况。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第2课时)教学目标1.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2.概述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教学难点】概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过程。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在进行吸气和呼气运动时,呼吸肌、胸廓以及肺内气压的变化。 根据表格回顾上节的知识内容。 知识回顾。【过渡】通过呼吸运动肺与外界进行了气体交换,那究竟交换了哪些气体,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环节二 讲授新课: 肺泡和血液的气体交换 【展示资料】 【提出问题】仔细阅读上表中的数据,分析吸入和呼出气体成分有什么不同,发生了什么变化。 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含量明显减少了,二氧化碳含量明显增多了。 为什么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了呢? 阅读资料并分析气体成分的变化。 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强调】肺中的肺泡与血液发生了气体交换。【展示图片】展示肺和肺泡的结构,肺泡以及肺泡外毛细血管以及肺动脉和肺静脉。 仔细阅读图片内容。 使学生初步了解肺泡以及肺泡外的结构,为后面学习成分的变化做铺垫。【问题驱动1】肺泡有哪些结构特点有利于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观看图片分析原因。【师生总结】 肺泡数量多,人体的肺泡总数约有3亿个。 肺泡面积大,人体内的肺泡总面积约有100 m2。 肺泡壁非常薄,仅由单层细胞构成。 肺泡外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这些结构都有助于肺泡进行气体交换。 分析明确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基础。【问题驱动2】在肺泡处,气体交换的情况是怎样的? 展示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图片,思考:气体1和气体2分别是什么气体? 气体1——氧气;气体2——二氧化碳。【讲解】气体可以从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进行运动,这个过程就是气体的扩散作用。 展示扩散作用动图。 揭示原理。【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能够尝试解释为什么肺泡中的氧气进入血液了吗? 归纳总结:吸入新鲜空气后,肺泡中的氧气含量高于血液中的氧含量,氧气便向血液里进行扩散。血液里的二氧化碳浓度高于肺泡中二氧化碳含量,所以二氧化碳向肺泡扩散。 利用气体扩散原理解释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强调】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就是通过气体扩散来实现的。【补充】我们再来看一下血管中血液成分的变化,肺动脉中的血液是含氧较低的静脉血,当肺动脉中的静脉血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的时候,氧气扩散到血液中,含氧较低的静脉血变成了含氧较高的动脉血。环节三 讲授新课: 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 【过渡】气体在体内由血液进行运输,氧气会与血液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以氧合血红蛋白的形式运输。氧气随着血液输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这时血液就会与组织细胞进行气体交换。【展示图片】展示组织内气体交换示意图。分析气体1和气体2分别是什么气体。同时思考比较血液与组织细胞中氧气含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识图并说出氧气和二氧化碳的进出方向。【问题驱动3】进入血液中的氧气,最终在细胞中的什么部位被利用?【师生总结】氧气最终在细胞中的线粒体参与呼吸作用消耗掉。同时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到血液中随着血液运送到肺,通过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和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排出体外。 回忆线粒体呼吸作用相关知识。 唤醒学生已有知识,完成知识迁移。【总结梳理】呼吸的全过程,包括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通过呼吸运动实现;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通过气体扩散实现;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通过气体扩散实现。环节四 讲授新课: 肺活量 【过渡】肺活量是人一次呼吸的最大通气量,是指人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自主阅读】阅读教材P48技能训练,学习如何用气球和软尺测量肺活量。环节五 拓展延伸 【肺活量的测量】 视频展示如何用仪器测量肺活量。 学生观看视频。 知识拓展。环节六 总结 【展示概念图】请同学们以概念图或思维导图的形式来总结本节课所学主要内容。 学生总结梳理知识框架。 培养学生绘制概念图以及思维导图的能力。环节七 随堂练习 【例题讲解】讲解三道课堂练习。 学生思考作答。 对主要内容进行考查,及时掌握学生情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