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生物学八年级上册 第四章第二节《细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2)了解细菌的形态类型、基本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3)理解细菌的主要特征。2、能力目标:(1)通过巴斯德的实验,让学生参与探究细菌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思想。(2)通过细菌与动植物细胞的比较,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心科学发展的情感。二、重点和难点1、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2、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三、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导入 3分钟 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提出相关问题:(1)是什么引起食物变质的?(2)这些食物上的细菌是如何产生的?(3)细菌的形态结构又是什么样的?由此引入课题。 积极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细菌的发现 14分钟 1、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第71—72页,然后根据探究实验的步骤,剖析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变质肉汤中的细菌是由原有的细菌产生的。2、引导学生讨论与交流:从这个故事中,你对科学的发现有什么新的认识?3、通过学习巴斯德的心得,对学生提出希望。 1、阅读教材第71—72页。2、通过教师引导及自己思考、讨论,了解到细菌并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产生的。3、讨论交流从故事中所获得的启示。 使学生初步了解细菌的发现,让学生认同科学的发展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是密切相关的,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关心科学的态度。细菌的形态 6分钟 用比较的方法介绍细菌的大小,再通过展示在电子显微镜下拍到的大头针尖上的细菌,进一步说明细菌的微小。2、展出许多细菌不同的形态图,让学生区别分类。3、总结归纳细菌的三种基本形态,并展出与学生身体健康有关的细菌图 经过观察思考后认识到:(1)细菌的个体十分微小,只有用高倍的显微镜或电镜才能观察到它的形态结构。(2)细菌的基本形态:球状、杆状和螺旋状。 1、通过形象的比喻和图片,使学生对抽象的、微观的知识有个较直观的认识。2、培养学生分析图形、总结归纳的能力。3、进一步了解细菌的形态以及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细菌的结构 10分钟 1、展示细菌的结构示意图与动植物细胞结构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2、解释自养和异养的区别,引导学生明确细菌的营养方式。 比较细菌细胞与动植物细胞的结构,总结出细菌的主要特征,从而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 强化图文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比较、归纳和逻辑推理能力。细菌的生殖 8分钟 1、展示细菌细胞分裂图,总结出细菌的生殖方式。2、通过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进行简单运算,说明细菌的繁殖速度极快,提醒学生要做好个人卫生。3、通过生活中的例子,介绍芽孢的特性。 1、观察讨论,认识细菌的分裂生殖。2、通过简单运算,认识到细菌繁殖力非常的强,引起对个人卫生的重视。3、了解芽孢的特性。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 2分钟 简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认真听老师总结 课堂的延伸课后练习 2分钟四、板书设计第二节 细菌(一)、细菌的发现:(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1.形态 杆菌螺旋菌球菌2.结构: a.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无成形的细胞核)+xx+k.Com]b.特殊结构:荚膜(保护)、鞭毛(游动)(三)、营养方式:异养(四)、生殖方式:分裂生殖五、作业布置课后练习1、2、3及配套练习附:教学流程图开 始结束有关细菌分布广泛的原因简单小结简单小结一、细菌的发现情景导入学生互动四、细菌的生殖三、细菌的结构二、细菌的形态科学家与细菌的故事不同细菌的形态图学生互动动植物、细菌结构图学生讨论、归纳简单小结细菌分裂生殖图学生观察、思考学生活动总结、课堂延伸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