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智慧广场一重叠问题》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智慧广场是以往渗透画直观图方法的延续,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升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不断提高数学素养,体现数学的价值。教材通过统计表的方式列出参加小记者活动和小交警活动的学生名单,而总人数并不是这两个小组的人数之和,从而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教材利用直观图(即韦恩图)把这两个课外小组的关系直观地表示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重叠问题,学生经历体验重叠问题建模的过程。教材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后继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现图利用集合的恩想方法解决简单的里叠问题,突出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2.通过有效的数学活动,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学习发展。体验重叠问题建模的过程。3.引导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有重叠时应从和中减去重叠部分。教学难点:使学生经历韦恩图的创造过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假期参加过实践活动吗 这是四年级-班的同学假期参加实践活动的照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接着出示参加实践话动的情况记录,从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参加小记者的有 10人,参加小支警的有 9人,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呢 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二、合作探究1.师:好,仔细思考,谁能帮同学们解决这个问题 生:要求一共有多少,就把两项参加的人数加起来,10+9=19(人)师:我看到了有些同学犹豫了,那想一想,这样做时吗 为什么不对呢 生:观家发现,李明、王强、赵刚,张小帅这 4名同学两项活动都参加了,数人数时相当于是数了两遍,所以应该是 15人。2.引导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试-试怎样记录才能更请楚地反映参加实践活动的人数.出示要求(1) 先看-看,想-想,你有什么发现 (2)再圈一圈,画一画,让人一看就能看出两个小队的数量关系(3)比一比哪个小组的设计图最清楚.最简洁,学生独立探究,教师巡视。完成后展示交流、评价。启发;怎样让人一眼就能看出哪些人是参加小记者的 哪当人是参加小交警的 哪些人既加参了小记者又参加了小交警 3.数形结合,说图明理提问:哪些人是参加小记者的 哪些人是参加小交警的 哪些人既参加加小记者又参着加小交警队 学生指图理解名部分的意义小结:介绍韦恩图4.深入探究建立模型思考:根据韦恩图要求参加实践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怎样列式 10+9-4=15(人)追问:如果两项活动都参加的有 5人、6人、7人呢 学生独立画图列式解决全班交流总结重叠问题的方法并揭示课题三、拓展应用,形成技能练习题一共是 4个,由易到难,力求适合学生认知发展的需求,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并计算后进行全班支流,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四、全课总结,回顾整理回顾总结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从认知方法、情感等方面谈-谈收获。五、布置作业完成教材 90页“自主练习”第 4、5题六、板书设计重叠问题10+9-4=15(人)10+9-5=14(人)10+9-6=13(人)随堂练习:1. 四年级一班订《开心学堂》和《探索历史》两种杂志,每人至少订一种。其中订《开心学堂》的有 25人,订、。《探索历史》的有 27人,两种都订的有 10人。全班有多少人?2.井有多深?3.儿童节文艺汇演中,跳舞的有 14人,合唱的有 30人,参加这两项演出的一共有 35人。两项都参加的有多少人?4.下面两只盒中可能有几种奖品《重叠问题》课后反思本节课我从学生的认知经验出发,来恰当的确定教学目标,为了便于教学目标有效的落实,从问题的引入到问题的拓展都紧紧围绕游戏来展开。问题的设计层层递进,一环扣一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感受到用集合图来解决问题的价值,又能让学生掌握使用集合图解决重叠问题的方法。由于本节课弱化了让学生探究、经历“韦恩图”产生的过程的环节,就给学生留足了时间,来让学生交流、反思,体验“韦恩图”的价值和拓展对“韦恩图”的认知,尤其是最后的巩固、拓展题的呈现,结合了学生的实际,顺其自然,把学生思维的触角引向深入。本节课充分的落实了简单的设计,深刻的引领的教学理念。具体说有以下特点:1、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注重图、算式、文字的有效结合。本节课的设计意在充分发挥集合图的作用,但同时加强学生对文字信息的理解。通过让学生贴一贴,说一说,想一想等方式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韦恩图的表象,从而真正达到图、文,算式的有效结合,既沟通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联系,又让学生体会到、算式之间的联系,为建立数学模型搭建了很好的平台。2、在了解、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来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我把让学生经历“韦恩图”产生的过程,调整为: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沟通已有知识经验间联系,来让学生感知“韦恩图”价值、作用以及运用“韦恩图”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是基于该教师深入理解教材、了解学生基础上的。首先,学生在一到三年级都没有接触过让学生经历用画图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如线段图、表格等,学生较多接触的都是一些实物图片,在学习新知时自然也不会想到用两个抽象的集合圈来表示两个数据之间的关系的,而更多的是用文字或创造一些文字加图的形式来表示,其次,学生在一二年级积累的经验往往都是计算和数数,更何况问题情景中是让学生“算”人数的,学生自然要用到以前的计算方法了,同时学生在这之前也初步接触过一些统计表,而统计表所用到的数据也都是各自独立的互不包含的,直接用加减法就能解决的。而今天要用加减法解决两个量中出现互相包含关系的题时,自然有一定的难度了。 总之,我溯本求源,找准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和困惑点,寻找出符合学生学习的有效的教学途径。在导入环节寻找出新知生长的结点,既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让学生感知新知的生长点就在此而生。在探究环节,让已有的知识经验成为学习新知的助力器。课前需要知学、然后再知教。怎样去知学?又怎样去知教?是需要课前花足时间去思考的事情。知道了要学什么,怎样去学,方知该怎样去教!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