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教材在学习了2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和10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在本单元编排了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本课内容既是对已经学过的20以内加、减法计算的巩固和应用,又是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69页。【教学目标】:一、相关课程标准在本学段中,学生将学习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初步建立数感;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关于数的运算具体目标是能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会口算百以内的加减法。二、单元核心目标借助小棒、计数器等直观学具的操作,使学生理解100以内加法和减法口算的算理,能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试题。三、本课目标1.学会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2.加深对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的理解。3.提高口算的准确性和速度,培养口算能力。4.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运用知识迁移的学习能力。【学情分析】:学生刚学完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再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对多数学生来说应该不算困难,他们可以利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迁移的方法来突破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算理【教学用具】:小棒 、计数器、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目标导学。1.孩子们,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一年级四班的“小小图书角”正式开业了,同学们借书的积极性非常的高涨,我们也去看一看吧。(出示情境图)2.从图中,你了解到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看图回答)有35本故事书,借出2本;有35本动漫书,借出20本。3.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筛选出两个有价值的问题)(1) 还剩多少本故事书?(2) 还剩多少本动漫书?4.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怎样列式?展示大家列的算式:35-2= 35-20=[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教学,从再现学生生活中借阅图书的情境入手,使学生亲身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同时也使学生在借阅图书的情境中,自然地提出有关两位数减一位数或整十数的数学问题。这样的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二、学导结合,探究新知。1.学习两位数减一位数我们先来解决第一道题,35-2得多少,应该怎样口算呢?(1)独学:让我们用计数器拨一拨,从35里减去2,应该怎样减,还剩多少 独学完后,学生汇报。(2)演示: 请学生在计数器上拨一拨。为什么从个位上拨走2个珠子呢?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学生汇报完后,教师可随机进行引导:这个过程大家都明白了,谁能用上先……再……的方式说一说?(3)教师板书口算过程:结合操作过程, 35-2应该先把35分成30和5,先算5减2,也就是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减,再用30加3得33。2.学习两位数减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下面我们继续学习35-20,请同学们利用计数器拨一拨,35减去20,从哪位上减,还剩多少?(1)生动手摆一摆,再汇报摆的过程:先从十位上减掉两个珠,十位上剩一个珠,加上个位的五个珠,是15。(2)结合计数器演示,说说是怎样算的。(先把35分成30和5,先算30减20,也就是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才能相减,再算10加5得15)(3)学生口述计算过程,老师板书。[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对于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是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性学习,大胆地让学生自己动脑、自己发现、自己描述,并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等形式相互补充,这一环节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现了算法多样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3. 引导学生对35-2和35-20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请同学们讨论上面两道题的算法有什么不同?35减2时,要先从个位数里减;35减20时,要先从十位数里减。[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活动中,学生通过比较、归纳,整理,得出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算法,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巩固深化,当堂检测。(一)算一算,比一比。探索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1.出示26-4和38-10,不利用计数器,试着计算。2.交流计算过程,对比两个算式,交流计算方法有何不同。(二)帮助小猴吃桃子。1.出示习题,快速计算,说出答案。2.说说自己的发现,并说说为什么算得这么快。3.得出结论:相同数位上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三)是谁的桃子。1.出示习题,学生试做。2.交流做法:如果减一位数,要用个位上的数去减;如果减整十数,要用十位上的数去减。(四)开火车。分组开火车,看哪组算得又对又快。[设计意图]:巩固反馈阶段,几组练习题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在活动中练习,自然地运用所学知识,达到巩固算理、掌握计算方法、提高运算速度的作用。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