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第一章 第二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 第一章 第二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案

资源简介

第二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分析和对比,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在实验探究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的合作意识及自我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初步形成“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一生物学基本观点,渗透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生物的适应性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
【教学难点】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实验用的材料器具:蚯蚓、标本瓶、湿土、记号笔、清水等。
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以组为单位收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资料、图片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展示:不同环境下的青蛙
提问:你能看出青蛙在哪里吗?指导学生找一找图上的青蛙,并思考:
1.青蛙的体色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2.青蛙体色的变化对青蛙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学生认真思考、讨论、交流,教师给与鼓励:
1.青蛙的体色是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而逐渐形成的。
2.青蛙的体色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对它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对于现存的每一种生物来说,在各种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它们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都对其生活环境表现出一定的特性。那么,生物对其生活环境有什么特性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相关内容。
二、问题引导,探究质疑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1. 观察教材P46-47的图6.1-7,思考:
图片中的生物是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的?
学生观察图片,思考、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1)绿头鸭的蹼适于游泳,油脂使羽毛避免濡湿。
(2)叶海马伪装有利于逃避敌害。
(3)水毛茛丝状叶增加吸收面积,减少水流的冲击。
(4)莲藕内发达气腔满足在水中呼吸的需求。
(5)白鼬体色为保护色,有利于逃避敌害和捕食。
(6)桦树落叶减少蒸腾作用,保持体内水分,适应严寒和干旱环境。
2.展示风采
列举常见的生物适应环境的实例
课件展示:
保护色:动物外表颜色与周围环境相类似,以保护自己躲避敌害。如:飞蛾、变色龙 、蚂蚱等。
拟态:某些生物与其他生物或非生物异常相似的状态。如:枯叶蝶、竹节虫、枯叶螳螂、兰花螳螂等。
警戒色:某些有恶臭或毒刺的动物所具有的鲜艳色彩和斑纹。如:黄蜂、海葵、毒蝇菌、箭毒蛙等。
总结:
通过以上很多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现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3.资料分析
以下两个实例,说明了什么问题?
课件展示:
(1)刺猬遇到敌害时身体缩成一团,以背部的硬刺保护自己。但狐狸有时会把刺猬抛向空中,待其落地伸展躯体的刹那间,咬住其无刺的腹部而将它吃掉。
(2)生活在寒带的雷鸟,冬天的羽毛是白色,夏天是棕褐色,这是一种保护色,这对它躲避天敌的捕食十分有利。这是对环境的一种适应现象。如果这一年冬天雷鸟如常换羽,但降雪推迟,白色反而易被天敌发现而遭捕食。
学生讨论、交流、反馈:
说明生物的适应具有相对性。
(3)(过渡)骆驼能够适应干旱沙漠环境,可以在没有水的条件下生存2周,但如果骆驼缺水3周,情况会怎样呢?
课件展示:某种鱼对温度的耐受范围示意图
思考:
①如果生物生活在温度低于A点或高于F点的环境时,可能会出现什么结果?
②AC段和CF段,生物数量变化与温度有何关系?为什么会这样?
③把生物生存、生长、生殖的温度范围,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学生分析讨论,师生共同总结:
①生物生活在温度低于A点或高于F点的环境时,可能会出现死亡。
②AC段随温度上升生物数量增加,CF段随温度上升生物数量减少。
③可生存范围的温度﹥可生长范围的温度﹥可生殖范围的温度。
说明:每种生物都有死亡下限和上限,在这个范围内,可生存范围最大,适宜生殖范围最小。
小结:
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定的耐受范围,只有在耐受范围内,生物才能存活。
当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时,如果生物没有相应的适应能力,就可能被淘汰。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过渡)生物的生存需要适应一定的环境,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
1.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探究:观察蚯蚓对土壤的翻耕
(1)阅读课本P48的实验要求,了解实验过程。
①在一只标本瓶内先放一层湿土,再放一层细沙,细沙上面再放一层湿土,每层约为瓶高的1/4。每放一层,稍加整平、压实,并在瓶外用笔画出沙和土的分界线。
②将若干条活蚯蚓放入瓶内,再向瓶内喷洒适量的清水,并投放数片菜叶,作为蚯蚓的饲料。瓶口盖上玻璃板,留有一定的缝隙,以便保湿透气。
③将标本放在黑暗处一段时间,观察湿土与细沙的分层情况。
(2)根据实验过程,讨论:
①为什么要把实验装置放在黑暗处?
②一段时间后,湿土与细沙的分界线是否还那样明显?简述蚯蚓对土壤的翻耕作用。
学生结合教材实验内容和视频,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①蚯蚓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将实验装置放在黑暗处,可以尽量减少环境变化对蚯蚓的影响,让其充分活动,增强实验效果。
②不明显。蚯蚓在土壤中寻找潮湿的环境和食物,需要不断活动,遇到干燥的细沙后便会改变位置,这样在不断活动中改变了土壤和细沙的分界层次。蚯蚓能够使土壤变得疏松和肥沃。
(3)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说明蚯蚓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能够通过翻耕土壤影响环境。
2.生物改变周围环境的例子比比皆是。你能列举出来吗?
课件展示:
(1)“拓荒者”地衣
地衣是藻类和真菌共同生活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类特殊生物。它们生活在岩石表面,能够加速岩石的风化,促进地球土壤层的形成,为动植物在陆地上定居起到了开路先锋的作用。
(2)沙地植物,防风固沙;
(3)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维持碳—氧的平衡;
(4)植物的蒸腾作用,增加空气湿度,增加降水;
(5)微生物促进了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
3. 拓展延伸
想一想:什么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最大?
课件展示:沙尘暴、土地沙化、雾霾、赤潮、人类的滥捕滥杀等
强调:我们破坏环境,环境会反过来影响我们。我们和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我们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
4.总结: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依靠环境得到物质和能量,生物离不开环境;另一方面,生物的生命活动又不断地改变着环境的生存状况,影响着环境的发展变化。
5.学以致用
(1)在寒冷的冬季常出现下列不同现象:植物用种子越冬,昆虫用卵越冬;法国梧桐树纷纷落叶,松树却郁郁葱葱。这些说明了什么?
不同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不同,它们对寒冷环境的适应方式也各不相同。
植物的种子和昆虫的卵可以抵抗寒冷,保证下一代的繁殖;冬季寒冷干燥,光照不足,法国梧桐落叶可以减少体内养料的消耗,顺利度过寒冷的冬季;松树叶子呈针形,叶子狭小,对养料的消耗比较少,叶面积小,对热量和水分的散失也少。
(2)山羊绒又细又柔软,织成的产品十分昂贵。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有什么影响?
山羊虽好,但山羊连草根都啃食,草就不能继续生长,致使沙土裸露,一遇大风,会使草原沙化,影响环境。
 三、总结收获,反思提升
本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吗?把你学的知识梳理总结,看看你学到了什么?
四、挑战自我
1.许多种鸟具有保护色,但也难免常被嗅觉发达的兽类捕食,对此解释为( D )
A.这些鸟不适应环境 B.被食的鸟是警惕性不高的
C.适应是绝对的 D.适应具有一定限度和相对性
2.下列各项中,能体现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是( B )
A.大树底下好乘凉
B.莲藕的茎和叶柄是中空的
C.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D.蚯蚓的活动使土壤更加疏松
3.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现象中,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C )
A.荒漠中生物种类稀少
B.鼠妇生活在阴暗环境中
C.种植沙漠植被来防风固沙
D.水质污染造成赤潮
4.下列叙述中,属于生物与环境中温度变化相适应的现象是( A )
A.秋天植物落叶
B.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得多
C.蛾类夜间活动
D.苍耳果实的表面生有倒钩
5.关于于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下去
B.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环境
C.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环境也适应生物
D.能生存至今的生物一般是适应环境的
【板书设计】 普遍存在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方式多种多样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相对的、有一定的耐受范围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动物的影响
微生物的影响
植物的影响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展示众多相关图片,刺激学生感官,激发学习兴趣,课堂气氛热烈,学习效果很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