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七单元 第一章 第1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案例背景 教材分析 本节《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是《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中的第二课时,主要是对生物因素的分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及农业应用的深入阐述,让学生认识到生物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学生通过学习本节内容会对生态系统有一个更全面、更准确的认识,也为下节内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学习奠定基础。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知道了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结合自己已有的认知基础,通过对“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的自主学习及探究活动,使学生理解学习生物学科的一般思路,并认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这对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思维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设计思想 要面向今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这是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新课程理念的启示下,学生只有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研究探讨的方式来获取的知识,才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的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课下多收集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多渠道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思考辨析、创新与实践的能力同时渗透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了解生态平衡的意义,从身边事做起,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能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哪几种关系,并能说明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过程方法 能根据内容分析出生物之间有哪几种关系。情感价值 形成爱护动物的情感,养成与人交流合作的习惯。教学方法策略 自主探究法,主要是启发式。教学重点 生物之间的几种关系。教学难点 捕食与竞争、寄生与共生的区分。教学准备 1.制作课件;2.制作导学案;3.学生课前进行相关调查及预习工作。教学过程(1课时)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7分钟) 温故知新(1分钟) 回顾上节课非生物因素包括哪些? 情境导入(6分钟) 观看动物世界的视频,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生物个体能单独存在吗? 2.在环境中,同种生物个体和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是否存在联系? 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环境中的《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学生观看思维导图,并回答 回答预测:1.个体不能单独存在。 2.同种生物个体和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均存在联系。 以视频导入,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引导探究 学习新知 (28分钟) 引导探究 学习新知 (28分钟) 引导探究 学习新知 (28分钟) 一、齐读学习目标(30秒) 自主探究指导(6分钟半) 调查当地环境中生物之间的关系 1.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当地情况,确定调查地点,可以选择学校附近的一片草地、一个池塘、一块农田或一片树林。 2.分组讨论并制订调查计划,包括调查路线、方法、注意事项等。 3.观察环境中与哪些生物,并把他们的名称记录下来。 4.观察你所见到的生物,分析同种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同种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系 小练笔:1、看图观察,哪些现象是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叫什么关系? 哪些是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它又叫什么关系? 2、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的生活,除了受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还受到周围其它生物的影响,这种因素叫什么? 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阅读课本P85-P87,小组讨论以下问题(6分钟) 1)分别举例说出同种生物间和不同种生物间的关系及概念 2)说出几种生物关系的意义对生物个体或种族的繁衍有利还是有弊。 1、同种生物间的关系(3分钟) 小组派代表回答 举例说出同种生物间的关系、概念及意义 2.师生总结,教师补充 3.小练笔 将事例进行配对 2、不同种生物间的关系(4分钟) 小组派代表回答 举例说出同种生物间的关系、概念及意义 2.师生总结,教师补充 区分:寄生和共生 3.小练笔 将事例进行配对 实际应用(5分钟) (一)生物因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害虫防治 小组讨论害虫防治的方法及优缺点 小组派代表回答 师生总结,教师补充 (二)生物因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生物入侵 异地生物进入新的生态环境中,对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现象。 六、课堂小结(3分钟) 我们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学生齐读 学生讨论后小组派代表回答 回答预测: 1.D E G 种内关系 A B C F H 种间关系 2.生物因素 (小组讨论后回答) 回答预测:种内斗争:同种个体之间为争夺食物、空间、配偶等发生的斗争。 意义:对失败个体有害,但对种族的生存繁衍有利。 种内互助:同种个体之间为了共同防御敌害、获得食物及保证种族生存和延续而进行的相互合作和帮助行为。 意义:有利于群体取食、御敌、生存。 学生黑板作答 (小组讨论后回答) 回答预测: 捕食: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竞争:两种生物为争夺有限的生存条件或生活资源)而存在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结果往往对一方不利,甚至于被消灭。 3.寄生:一种生物寄居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那里吸取营养来维持生活的现象,对寄生生物有利,对寄主(宿主)有害。 4.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二者不可分离的关系叫共生。 学生黑板回答 (小组讨论后回答) 回答预测: 1.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控制植物害虫的方法。 优点:在有效控制害虫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 2.化学防治:使用化学试剂,速度快,成本低,不受地域性和季节性限制。 缺点:容易引起人畜中毒、杀伤有益生物、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等。 物理防治:人工捕杀、利用昆虫的趋性进行诱杀(毒饵诱杀、颜色诱杀、灯光诱杀等)、高温灭菌等。 缺点:需要花较多劳力或巨大的费用,有时对人、对动物也不安全。 完成导学案课堂小结 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活动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小组讨论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及意义,并理清各个关系的意义 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 及时反馈学生掌握情况 小组讨论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及意义,并理清各个关系的意义 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 及时反馈学生掌握情况 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 通过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学生完成导学案,并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当堂达标 巩固所学 (6分钟) 1、在某草原,影响牛生活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属于生物因素的是( ) A、空气 B、温度 C、草 D、水 2、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地区动植物种类很多,而西北的荒漠地区就很少。你认为影响生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壤 B、光照 C、水分 D、温度 3、下列生物之间属于合作关系的( ) A、草原中的狼和兔 B、生活在豆科植物上的菟丝子 C、稻田中的水稻和稗草 D、蜜蜂采蜜 4、分析下列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 (1)蛇与鼠的关系 ( ) (2)猪肉绦虫与猪之间的关系 ( ) (3)根瘤菌与豆科植物之间的关系 ( ) (4)同一麦田的小麦与杂草之间的关系 ( ) A.竞争 B.捕食 C.寄生 D. 共生 5.分析生物与其环境中生物因素的关系: (1)菟丝子与豆科植物 ( ) (2)田里的水稻与杂草 ( ) (3)猫捉老鼠 ( ) (4)蚂蚁搬家 ( ) (5)雄梅花鹿争夺配偶 ( ) (6)海葵与蟹互惠互利 ( ) A.竞争 B.捕食 C.寄生 D. 共生 E.种内互助 F.种内斗争 回答预测: 1.C 2.C 3.D 4.BCDA 5.CABEFD (学习评价) 针对学生答题情况,对学生本节课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评价等级:80%以上为A 70-80%为B 60-70%为C 60以下为D 根据学生评价情况,对学生进行课下辅导。课堂小结 (2分钟) 学生自主回顾本节所学所得 学生要合上教材完成导学案 此处设计紧扣教材,充分的利用教材,将刚刚所学的知识用来解决问题。回顾反思 (2分钟)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交流 培养表达交流归纳总结的能力。作业设计 1、课后完成本节课的知识总结并背诵 2、独立完成同步练习册中本节的练习题 3、预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并完成预习案 完成 培养学生将知识运用生活的习惯板书设计 一、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种内斗争 种内关系 种内互助 生物因素 捕食 种间关系 竞争 寄生 共生教学反思 优点:1、采取了一些方法让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比如说视频导入,动物世界中蚂蚁搬家、寄生蜂寄生等,让学生的注意力很快的转换到课堂的学习内容中来,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本节课可以看到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能够互相倾听,具有较强的合作意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本课注重了对学生进行情感目标教育,使学生体验到爱护动物的情感,从自身做起,养成与人交流合作的习惯,才能更好的保护环境,保护小动物。 不足之处: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不够,没有最大程度地调动所有学生参与到题目的讨论中来,总之本堂课还需更深入的斟酌,如果再让学生试着说出生活其他生物因素的例子,拓展学生思维,效果会更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