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羊城新八景——界面布局与屏幕切换 教案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3课 羊城新八景——界面布局与屏幕切换 教案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 13 课 羊城新八景——界面布局与屏幕切换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广州市小学信息技术教科书第三册第二单元第 13 课内容,主要涉及的内容有:增加屏幕、“水平布局”“表格布局”“标签”等组件以及“打开另一屏幕 屏幕名称”代码块的使用。本课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用“水平布局”“表格布局”进行屏幕的界面设计。教材以
“羊城新八景”创作活动为主线,从增加屏幕到组件设计,再到逻辑设计,设计了“跟着做”、
“动手做”和“试着做”三个层次的创作任务,把相关知识融入具体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做中学”逐步学会在不同屏幕中应用界面布局组件,具有规划界面的作用,在应用项目开发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本课的学习为学生后续应用项目开发设计思维和界面规划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通过前两课的学习,他们初步了解了应用项目开发的大致流程, 即新建项目,进行组件设计和逻辑设计,然后连接测试;学会了通过设置 Screen1 的属性、添
加“图像”“按钮”组件并进行重命名和属性设置来进行组件设计,会使用“按钮”触发代码块和“文本”的 代码块进行逻辑设计,为本课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学生上一课
创作的应用程序只能按一纵列呈现组件内容,界面不够美观,他们期待能优化界面布局,渴望能一行呈现多个组件,或者使用表格方式排列组件,因此对本课的学习内容具有很高的学习热情。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增加屏幕。
会用“水平布局”“表格布局”等界面布局组件设计、规划屏幕界面。
会用“标签”组件在屏幕上显示文字。
会用“打开另一屏幕 屏幕名称”代码块切换屏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尝试、独立思考、互动交流等方式,在主题创作中掌握用“水平布局”“表格布局”和“标签”等组件进行界面设计,用“打开另一屏幕 屏幕名称”等代码块编写程序的方法与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主题创作,感受学习 App Inventor 开发应用项目的乐趣。
在操作体验和互动交流过程中,树立敢于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大胆尝试和合作学习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界面布局组件的应用和屏幕切换教学难点:界面布局组件的应用
五、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采取“做中学”的教学理念设计教学,教学过程以“羊城新八景”为创作主线, 采用范例教学法和基于问题解决的任务驱动教学法组织教学,把项目分解为四个梯度的创作任务。第一梯度任务为:新建项目,增加屏幕 Screen 2。主要学习屏幕的增加、屏幕名称的命名规则及屏幕的切换,为后续不同屏幕的组件设计和逻辑设计打好基础。第二梯度任务为:模仿开发设计“羊城新八景”Screen 1、Screen 2 的界面。该任务是项目的组件设计,重点学习使用“水平布局”“表格布局”组件进行界面规划,并在布局组件中添加其他组件,结合相关属性设置,美化界面。第三梯度任务为:分别给 Screen 1、Screen 2 编写程序,实现在 Screen1 中点击“古祠流芳”时切换到 Screen 2 界面,在 Screen2 中点击“返回”按钮时切换回 Screen1 的程序效果。该任务是项目的逻辑设计,主要解决在项目应用时使用者能通过按钮进行屏幕的正确切换。第四梯度任务为:综合应用所学内容,完善“羊城新八景”项目,学以致用,提升能力。
为此,本课设计了四个环节的教学流程:范例赏析-模仿开发一个性创作-总结提升。学生采用观看视频、自主探究和自学的形式学习。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可以适时地提供相关思考与交流支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与创作,体验开发设计“羊城新八景”项目的过程与乐趣。
六、教学媒体
练习素材、课件、App Inventor 平台。
七、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范例赏析 播放视频,引出学习需求。 展示范例程序“羊城新八景”,引导学生赏析。 从功能分析任务,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出示课题:课题:羊城新八景——界面布局与屏幕切换。 观察,认真聆听。 观察画面,认真听讲。 认真听讲,思考。 观看,明确学习目标。 创建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出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与发现问题的能力。 明确教学目标。
模仿开发 增加屏幕 任务一:新建项目、增加屏幕 Screen2。 过渡:当应用程序涉及多个屏幕的切换,我们在开发软件时就要先增加相应的屏幕。 出示微视频:新建项目与增加屏幕 Screen2。 小结增加屏幕要注意: 屏幕名称只能字母、数字和下划线,且一定要字母开头。 屏幕名称一旦命名确定后就不能修改了。 是我们接下来无论是组件还是逻辑设计时都要注意当前是在哪个屏幕。 认真听讲。 认真观看微视频,有计算机的跟着操作。 认真听讲,思考。 通过认真听讲思考和观看微视频,学习增加屏幕的操作方法。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组件设计 出示任务二:对每个屏幕进行组件设计。 分析 Scree1 的屏幕设计: 从标题的效果引出“标签”组件; 从两个组件并排效果引出“水平布局”组件; 从组件以表格式排列效果引出“表格布局” 组件。 微视频教学 Screen1 的组件设计。 通过展示 Screen1 的组件设计步骤,引导学生分析、梳理操作要点: 可以设置“按钮”组件的属性实现图片按钮的效果。 拖动组件到布局时要注意定位在哪里。 小结:布局类组件的类型、特点,以及三种布局互相嵌套组合多种布局效果的小知识。 切换到 Screen2,完成 Screen2 的组件设计。 汇总Screen1 和Screen2 的组件设计所用组件及实现功能,明确从功能出发选用合适的组件。 明确任务要求 观察,思考, 回答。认真听 讲。 认真观看微视频。有电脑的可跟着操作。 认真听讲,思考。 聆听、思考。 明确要求。 认真听讲, 思考。 让学生通过认真听讲思考回答和观看微视频,学习布局类组件的使用,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界面布局” 中常用组件的作用,培养应用项目开发的规划思维。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逻辑设计 布置任务三:完成首页与景点页面切换的逻辑设计。 提出问题:如何实现屏幕的切换呢? 微视频教学:分别给 Screen1、Screen2 编写程序,实现屏幕之间的切换。 小结操作要点: 屏幕名称不能输入错误。 要确认当前是在哪个屏幕。 5.布置任务四: 继续增加七个景点对应的屏幕, 参考 Screen2 设计组件、编写程序,并进行测试。 明确任务要求。 思考。 认真观看微视频。有电脑的可跟着操作。 思考总结。 根据任务要求完成项目并 测试。 在“做中学、学中做” 的过程中,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理解从功能出发, 从自然语言到编程语言的过渡,培养学生的编程思维。
个性创作 1.布置拓展任务:综合应用所学内容,完善和丰富 “羊城新八景”项目: 我们可以增加更多的图片介绍,更加全面地展示美景。 可以增加文本,介绍交通、游览要点等详细攻略,提高 APP 的实用性。 除了新八景,我们羊城还有很多值得游览的景点,我们都可以增加特色景点,如黄埔军校、黄埔古港、黄花岗等,进一步丰富 APP 的内容。 同学们还可以发挥自己的创意,创作更好的 APP。 1.明确任务要 求,认真思考, 发挥创意。有电脑的可进行操 作。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发挥创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以发展。
总结提升 这节课用哪些方法解决了问题; 在项目开发过程中要注意的地方; “学会了”表格,评价。 思考总结 通过评价自己, 获得成就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