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内容巧总结——形状工具和智能图形的使用 教案 教案(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3课 内容巧总结——形状工具和智能图形的使用 教案 教案(表格式)

资源简介

第 3 课 内容巧总结——形状工具和智能图形的使用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选自教材《广州市信息技术教科书》小学第三册第 3 课,主要的学习内容时形状工具何智能图形的使用,在上一节课插入图片、文本框的基础上,学生较容易掌握插入形状和图形的方法。形状工具和智能图的使用,可以让信息的表达形式更加直观、形象,本课的学习为接下来制作具有表现力的多媒体作品打下了基础。
二、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为六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强。经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幻灯片的基本操作,能插入新幻灯片、图片、文本框、艺术字、会将图片裁剪成需要的形状。他们对“WPS 演示”具有一定的了解,并且不满足于现状,迫切希望学习更多技能和知识。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会插入形状,并给形状输入文字。
知道智能图形的作用,能建立智能图形。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学教材、自学微课、实践探究、家长指引,体验“多彩童年”演示文稿的制作过程, 掌握灵活利用形状工具、智能图形形象表达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践探究中,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体验用智能图形表达信息的形象、快捷、有效,提升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形状工具和智能图形的使用。教学难点:智能图形的合理选择。
五、教学策略
本课主要釆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范例教学法,在教学中利用情境范例引出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完成任务,学习新知。本课以“内容巧总结”为活动主线,共设置了三个不同层次的任务,任务一是给幻灯片添加标签,学习形状工具的应用;任务二是给幻灯片添加目录,强化形状工具的使用;任务三是添加内容总结,学习智能图形的使用。课后练习是运用形状工具和智能图形为演示文稿创建图形化的信息,提炼观点,让学生学以致用。
本课设计了“创设情境——探究新知——学以致用——归纳总结”五个教学环节。在教学
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起到引导作用,鼓励学生通过自学教材、自学微课、实践探究、家长指引等方法进行学习。
五、教学准备:计算机、教学光盘六、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 引言:“多彩童年”演示文稿的内容真丰富,学校的生活包含了各个方面, 我们可以给幻灯片加上标签和总结,使内容展示得更加清晰、明了。 根据观察,将演示文稿内容分为四 类 回顾“多彩童年”演示文稿,看看应该如何分类。 跟随老师的引导,思考分析。 通过情境创 设, 为后面的制作标签和总结做好铺垫,并突出本节课的新知识点——形状工具和智能图形 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解决思路,明确学习任务。
探究新知 任务一:使用形状工具制作分类标签任务要求:根据幻灯片内容添加标签 学法提示:观看微课,参考教材 16-17 页 任务二:使用形状工具制作目录页 任务要求:在首页后添加幻灯片,根据分类标签添加目录 学法提示:观看微课,参考教材 17 页 任务三:使用智能图形总结观点 任务要求:在末页前添加幻灯片,归纳内容,总结观点。 学法提示:观看微课,参考教材 18-19 页 细心观察,认真学习。 跟随示范,上机练习。 细心观察,分析对比。 依托教材,让学生在做中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把学习的主动权和思考的空间交给学生。 重视分析,强调通过观察对比, 区分相似功能的, 以便能更合理地使用,突破教学难点。
归纳总结 提醒使用形状工具和智能图形的注意事项。 归纳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1.细心观察,认真学习。 引导学生合理 使用形状工具和智能图形。
出示习题。 布置课后练习。 完成习题。 完成课后作业。 梳理归纳,总 结提升。
答疑 如何将“形状”工具中多个图形组合使用? 运用“形状”工具中“合并形状”功能。 观看微课,认真学习。 使用形状工具的合并形状功能美化幻 灯片 学以致用,巩固所学新知。
七、板书设计
第 3 课 内容巧总结——形状工具和智能图形的使用一、形状工具的使用
插入形状—编辑文字二、智能图形的使用
插入智能图形—输入内容—增减项目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