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0.2 人体的血液循环(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 2、掌握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体会血液成分的变化及意义。3、了解血压与脉搏的概念。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归纳、总结的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的学习,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体,以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自觉养成卫生习惯和自我保健意识。引导学生热爱科学,建立科学的价值观。二、教学重点、难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是重点,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是难点。教学过程导入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宝宝害怕打针缩墙角的图片或相关视频提问:①图中的宝宝为什么面露恐惧?生活中打针经常注射的部位?②如果某同学头部受伤需要打针,注射的部位在臀部处,注射的药物怎样到达受伤部位呢?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初步达成共识,要通过人体的血液循环。2、复习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三种血管结构模式图提问:①比较三种血管的结构、及功能特点②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方向学生活动:根据血管结构图回答问题。整合点一:教师板书 一、血管中血液流动方向动脉→毛细血管→静脉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心脏结构模式图提问:①外部结构(强调:心肌、血管)②内部结构(强调:四个腔、同侧相通、瓣膜)学生活动:根据心脏结构图回答问题。整合点二:教师板书 二、心脏中血液流动方向心房→心室→动脉过渡:心脏和血管是相互隔离开的吗?3、新课活动一 心率和脉搏教师活动:出示心脏搏动图片。学生活动:结合课本P52心率和脉搏相关知识,了解测定心率的一般方法。合作探究:《运动对心率的影响》教师活动:明确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一、提出问题:运动对心率有影响吗?……二、作出假设:运动对心率有影响;或运动对心率无影响……三、实验:设计实验、记录数据四、得出结论学生活动:学生6人一组,合作探究、积极讨论整合点三:人的心率在运动状态下比在平静状态下快。过渡:人的心率为什么在运动状态下比在平静状态下快?活动二 人体的血液循环学生活动:结合阅读书本P53-54,思考有关血液循环问题,合作完成导学单对应内容。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一则“男生跑错女生房间”的小故事,(强调:男生体力旺盛、路径长,女生体力小、路径短,中途吃面包作能量补充。以体力前后变化类比血液成分的变化。)提问:①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的成分是否改变?为什么?②动脉血管里流的一定是动脉血,静脉血管里流的一定是静脉血吗?学生活动:积极思考,举例肺动脉中流着静脉血,肺静脉中流着动脉血。整合点四:教师板书 三、全身血液循环注意用红蓝箭头描出体、肺循环中血液成分的变化。学生活动:完成导学案对应部分并小结体循环、肺循环路径。组织细胞体循环: 氧气 ↑↓ 二氧化碳左心室 →主动脉 →各级动脉 →全身毛细血管 →各级静脉 →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肺 泡肺循环: 二氧化碳↑↓氧气右心室 →肺动脉 →肺部毛细血管 →肺静脉 →左心房(强调:体循环和肺循环中两处物质交换的场所)4、总结练习教师活动:总结:本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血液循环的概念、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血液成分的变化、血液循环的意义,以及和血压有关的知识。让学生体会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多么的幸福,使他们懂得要利用已学的生物学知识保养身体。学生活动:回顾本课所学习内容,完成课前问题。如果某同学头部受伤需要打针,注射的部位在臀部处,注射的药物怎样到达受伤部位呢?(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做课堂练习,了解学生掌握所学内容的情况。)5、课外拓展: 1、关爱家人的健康:测定你的血压, 你家人的血压2、上网收集知道何为冠脉循环。如何预防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四、板书设计10.2 人体的血液循环(2)(第1页共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