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十一章 第二节 人体废物的排出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教版生物七年级下册 第十一章 第二节 人体废物的排出教案

资源简介

第二节 人体废物的排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描述人体的其他排泄途径及其主要排泄物
3.列举人粪尿的资源价值及处理不当的危害
能力目标
1.通过资料分析活动,提高根据实验数据进科学推测的能力
2.通过搜集资料,提高搜集和筛选有用信息的能力
3.通过调查、访问等活动,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观察有关课件,形成相应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关注人体排出废物的处理,增强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
2.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教学重点】
1.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描述人体内废物排出的途径
3.关注人体排出废物的处理,增强环保意识和资源意识
【教学难点】
1.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1.观察79页表11-1,比较血浆和肾小囊内液、肾小囊内液和尿液之间,成分有哪些不同? 描述尿液形成的过程。
2.人每天的尿液量取决于什么?及时排尿有什么意义?
3.描述人体废物排出的方式和参与的器官。
4.说出人粪尿的主要成分。处理不当会造成哪些影响?城市和农村分别怎样处理粪尿?
【合作探究】
分析79页表11-1
⑴比较血浆和肾小囊内液成分有什么变化?说明在肾小球和肾小囊部位发生了什么过程?
⑵比较肾小囊内液和尿液之间,成分有什么变化?说明在肾小管处发生了什么过程?
⑶比较尿液和血浆的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为排尿主要排出哪些物质?
【师生互动】
一、尿液的形成
1.滤过作用
⑴场所: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和肾小囊壁
⑵过程:除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外,血液中的其他成分都进入肾小囊中
⑶结果:形成肾小囊内液(原尿)
2.重吸收作用
⑴场所:肾小管
⑵过程:把原尿中的全部的葡萄糖、大部分的水、部分无机盐重新吸收回血液
⑶结果:形成尿液
【拓展延伸】
以下三种尿液情况分别是肾单位的哪个结构出现了病变?
血尿:肾小球和肾小囊壁
蛋白尿:肾小球和肾小囊壁
糖尿:肾小管
【师生互动】
二、尿量与排尿的意义
1.尿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人体每天摄入的水量和由其他途径排出的水量。
2.肾能够自动调节尿液的成分。
3.正常人24h排尿量约为1500mL,其中95%~97%为水
4.每个人每天应喝足量的水。因为当一个人一天排出的尿液少于500mL时,体内产生的废物就不能及时排出体外,而积累在体内,伤害身体。
三、人体废物的排出方式
方式 废物 存在形式 主要器官
排泄 绝大部分水、尿素、无机盐 尿液 肾
小部分水、尿素、无机盐 汗液 皮肤
二氧化碳、少量水 气体 肺
排遗(排便) 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粪便 大肠、肛门
【思考】
排泄和排遗的区别
废物的来源不同
排泄的废物是细胞产生的;
排遗的废物不是细胞产生的,是未被消化的食物残渣。
【师生互动】
四、人体排出废物的处理
1.人粪尿的主要成分:水;有机物;氮、磷、钾等无机盐;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
2.人粪尿的利用价值:氮、磷、钾等无机盐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有机物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后,也可以被植物利用
3.人粪尿处理不当的危害
人粪尿中含有一定量的致病微生物,如果未经处理就排入水体,会污染水环境;排入土壤,就会污染土壤环境。人粪尿中带有的致病微生物就会通过水或土壤感染人体,从而引发疾病。
4.人粪尿的处理方法
⑴城市:较为完善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⑵农村:人粪尿可以经过一定时间的腐熟,再作为肥料使用,就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课后练习】
1.下列血管中含尿素最少的是( )
A.入球小动脉 B.出球小动脉 C.肾动脉 D.肾静脉
2.原尿和血液相比,不含有的物质是( )
A.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 B.血细胞和葡萄糖 C.葡萄糖和大分子蛋白质 D.尿素和葡萄糖
3.与尿液成分最相似的是( )
A.汗液 B.原尿 C.血浆 D.淋巴
4.下列人体生理活动过程中,不属于排泄的是( )
A.汗液的排出 B.尿素经泌尿系统排出 C.粪便的排出 D.二氧化碳和少量水分由呼吸系统排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