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改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9.1 动物的运动 教案 (第1课时)(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京改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9.1 动物的运动 教案 (第1课时)(表格式)

资源简介

总课题 动物的运动 总课时 3 第 1 课时
课题 骨的特性和成分 课型 实验课
教材分析 在运动形成的知识体系中,“骨的成分与特性”这一节课承前启后,以之前骨的知识作为基础,为接下来人体运动体系的学习进行铺垫。初中生物学的课程理念是“以学生为本”,倡导“探究性学习”。本节课可以通过实验对骨的成分与特性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而实验过程更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学生做鉴定骨成分的探究实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观察、分析骨在实验过程中发生变化以后出现的现象,获取有关骨的成分和骨的物理特性的感性知识在这基础上,进一步说明骨的成分和骨的物理特性,并且阐述人的一生中骨成分的动态变化(这是要求儿童青少年必须保持坐、立、行走的正确姿势的理论依据)。之后,讲述骨的生长,指出骨的生长包括骨的长长和长粗两个方面。最后,讲述体育锻炼对骨的影响和骨折的急救等卫生保健知识。
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本节内容课改后由7年级下册改到了8年级上册。在学过了人体的八大系统中的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后,学生对人体的构造有了整体的认识,对系统的学习有一定的了解。2.能力定位:观察力可以,但是对于较为抽象的实质性知识的认知能力有限,从现象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学习习惯还需要培养,尤其是同类知识的类比能力,内在关系等的分析还需借助教师的指引和帮助。3.情感特点:性情趋向活泼、热情、求知欲强、对新鲜事物敏感,但是易被学习中的障碍击退,学习中的依赖情绪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能说出骨的特性。 2. 通过探究实验,能说明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3. 能说出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骨的成分与特性。能力目标; 通过骨的成分的实验,进一步提高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培养探究的精神。情感态度目标: 1.在了解青少年骨成分与特性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自身坐、立、行姿势,塑造优美健康的身姿。2.在分析老人骨成分与特性的基础上,继续发扬尊老爱老的美德。
教学重点 说明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通过探究实验,能说明骨的成分与骨的特性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讲述法、提问法
教具 电脑、板书、实验材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所需时间 设计意图
导入 讲述:今天的课题名称是“我的实验课之骨篇”,从名字能看出,本节课的重点在“实验”和“骨”两个词。提问:今天是一节实验课,实验法是生物学研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谁还记得实验法研究的基本过程和原则?设问:探究“骨”。你对骨了解多少呢?你想探究关于骨的什么问题呢?调查:生活中对“骨”的认识引导学生整理这些内容,分类归纳出应该对骨从哪些专业角度去学习。(形态、结构、功能、特性、组成成分等)讲述:有关骨的知识还挺多的,我们要花三节课时间学习完这些内容。那现在我们从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引出我们本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思考并回答 5 复习旧知识,承上启下贴近生活,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入课题,自然过渡。让学生感知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性,并体现分类学习的特点,培养学生分类、归纳的能力及学习方法。
观察现象 演示:幼儿、青少年、老年人摔倒的照片提问:你发现了骨的什么特点?提示:人生难免无数次跌倒,爬起。在我们什么年龄阶段跌倒的次数最多?我们却发现了一个特点,幼年时数次跌倒,基本上不会有什么大问题产生,可是到了老年的时候,跌倒却非常容易导致老年人骨折,这是为什么呢?这与骨的特性有关。有什么特性?观察现象:骨的特性是坚硬而有韧性指导学生轻轻挤压鱼骨 观看思考回答问题 5 依照实验法的基本过程,结合生活实例,观察、思考并发现问题,由浅入深,体现生物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引导学生多关注生活,多观察,多思考。
提出问题 讲述:根据现象咱们发现了骨的两点特性,接下来围绕着骨的特性,你们想探究什么问题呢?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提出本节研究方向,为什么骨有不同的特性呢?提出问题: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有关吗? 学生试着提出问题思考答案提出问题 3 这个环节较难,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试着提出问题,同时给予一定的指导。
做出假设 运用你所学知识,作出假设。提示:骨由哪两类主要物质构成?物质的分类?做出假设:骨的特性与成分中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含量有关。 思考、假设 2 通过问题串的设计,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做出假设。
设计实验 补充知识:有机物能燃烧,不溶于酸。无机物不能燃烧,溶于酸。实验遵守三个原则讨论设计实验教师点评并完善实验设计 讨论学生代表展示 5 学生通过已有知识和实验能力,讨论设计实验,教师从旁指点。
完成实验 按照实验设计完成实验1:稀盐酸浸泡鱼骨注意事项:盐酸有腐蚀性,使用时要小心,不要滴到皮肤、眼睛、衣服等上。教师演示实验2:煅烧鱼骨 完成实验 10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实验操作能力。
记录结果 完成学案上的实验记录表格 记录、展示交流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养成观察记录的良好习惯。
得出结论 通过分析得出结论:柔韧——有机物坚硬——无机物 分析,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的整体过程,使学生体会探究的严谨性。
推理讨论 提问:不同年龄阶段的骨的特性稍有不同,推测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呢?成年人骨:有机物约等于1/3,无机物等于2/3。儿童骨:有机物约大于1/3,无机物小于2/3。老年人骨:有机物约小于1/3,无机物大于2/3。联系实际:青少年的坐立行走姿势和关爱老年人。 回答思考回答 5 通过理论与实际相联系,使学科知识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行情感教育及社会责任的培养。
小结 通过实验法探究了骨的特性与成分的关系。 学生小结 2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课堂检测 学案上 完成检测题 3 对学习知识巩固训练。检验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我的实验课之骨篇 实验法的基本过程 生活认识 专业学习观察现象:骨通常是坚硬而有韧性 硬、生长、 形态、结构、功能、提出问题:骨的特性与骨的成分有关吗? 钙、骨折。。。 成分、特性做出假设:骨的特性与成分中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含量有关设计实验:实验组与对照组、单一变量、多次重复完成实验:注意规范、安全记录结果:(学案上)得出结论:柔韧——有机物;坚硬——无机物推理讨论:不同年龄阶段骨的成分含量不同。
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