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生物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设计课题: 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科目: 生物 教学对象: 八年级学生 课时: 1课时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初中生物新教材(人教版)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中的第三章《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内容。本节内容的教学与前两册教材突出“人与生物圈”的思路一脉相承,站在生物圈的高度对动物的作用进行概括;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并非与人类的生活无关;也为第六单元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打下基础。所以,教材内容由三部分组成,即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本章内容对于加深学生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的认识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能力目标:通过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情感目标:1、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成员的观点。2、辩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根据八年级学生年龄和心理的发育还不成熟,思维模式是缺乏由感性认识到理性思维过渡的经验,对资料的分析尚不够深入,不能主动透彻的去分析和总结现有的资料。但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应该采取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从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上着手,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突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引用资料、图片,结合运用多媒体,多联系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尽力通过学生的切身感受和体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创设情景---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1、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作用成员的观点。教学难点1、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作用。2、学会辩证地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益害关系。 六、教学过程教师活动 学 生活 动 设计意图播放课件,并提出问题,引入本章学习的主题——《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请同学们想象一个没有鸟、蜜蜂和蝴蝶的寂静世界,会是怎样的呢?资料分析:1、麻雀啄食和糟蹋农作物,曾被列为主要的害鸟。20世纪50~60年代,我国开展了“巢灭麻雀”的运动。据有关资料记载,上海市在5天内就消灭麻雀686172只,获雀卵265 968只。现在,有关专家发出了要保护麻雀的呼吁。这是为什么?2、呼伦贝尔草原是我国最大的牧业基地。过去那里有许多狼,对牧业的发展构成严重的威胁。为了保护人畜的安全,当地牧民曾经组织过大规模的猎捕狼的活动。但随后野兔却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野兔和牛羊争食牧草,加速了草场的退化。想一想,野兔的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下图这张剪报描述的是近期发生的事。观看多媒体图片。讨论:1、通过对以上资料的分析,你认为人类能否随意灭杀某种动物?为什么?2、你认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动物的数量能不能无限地增长?为什么?3、你从上述资料中得到哪些启示?小结: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这是一种相对平衡,又是一种动态平衡,而不是绝对平衡。 引导学生认真观看课件,积极动脑,思考问题,讨论后自由发言。回答1:植物开花不结果。回答2:害虫越来越多。 回答:野兔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狼的数量的减少. 学生观看。 学生讨论交流。 贴近生活,创设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入课题,自然过渡。 虽然麻雀平时多食谷类,对人类有害,但在生殖季节大量捕食农业害虫,间接的保护了庄稼,因此有对人类有利的一面.我们应该辨证的看待麻雀,如果把麻雀都消灭掉了,那么农业害虫会大量增加,对人类更为不利,所以专家提出的保护麻雀的呼吁是正确的! 思考:回忆有关生态系统和呼吸作用的知识。想一想:1、植物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制造的有机物,是怎样变成二氧化碳和水返回无机环境中的?2、假如没有动物,这一过程会受到影响吗?教师 指导学生先观察课本文字资料,结合自己学过的知识试着说出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有机物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 1、学生认真思考。2、动物作为消费者,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通过消化和吸收,将摄取的有机物变成自身能够利用的物质。这些有机物在动物体内经过分解,释放能量。同时也产生二氧化碳、尿液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被生产者利用。动物排出的粪便或遗体经过分解者的分解后也能释放出二氧化碳、含氮的无机盐等物质。 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和生活体验,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观察、思考等能力。观 察:课文想一想:动物在自然界中还有那些作用?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粉,使这些植物顺利地繁殖后代。动物能够帮助植物传播果实和种子,有利于扩大植物的分布范围提问:动物有危害的一面吗? 学生举例说出当某些动物数量过多时,也会对植物造成危害。 1.生态平衡的概念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2.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让学生亲身体验,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对于“想一想”,让学生谈观点,不作统一答案,让学生学完后面的知识,自然能够科学的解释。当某些动物数量过多时,也会对植物造成危害。 知识点的自然过渡,进一步让学生亲身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同时故设悬念,培养学生动脑的能力。 以组为单位讨论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协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活跃课堂的教学气氛。联系学生的生活常识,加强对新知识的理解运用,并加强爱护动物的情感教育。 七、教学评价设计 一、教学设计全面具体1.准确把握教材(1)解读课程标准,把握学段目标和教学方向;(2)分析教材,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重点、难点、关键);(3)分析学生情况,把握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过程、认知过程;(4)设计教案,确定一堂课的五大基本教学环节;(5)设计练习,要有梯度和层次;(6)搜集资料,增强课堂教学的包容性、开放性、生活性,注意与时俱进,紧贴时代要求。(7)择和设计教具,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2.真实地分析学生情况(1)分析学生学习新知与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关系。(2)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不同年龄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特点)。3.清晰地确定与表述课时目标(1)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三维目标的制定要全面。(2)目标设计与编写要用可测可察的外显行为来界定,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鲜明的。(3)教学目标的陈述要反映学习类型,不同的学习类型通过不同的能力动词来陈述;如:区分、识别、生成、采用等。(4)目标设计与编写要全面考虑教学效果,除了顾及认知领域目标,还要同时顾及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目标。(5)教学目标要指向全体学生,是所有学生所要达到的一般要求。4.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5、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6、注重学法指导7、合理利用资源8、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注重师书对话、师师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书对话,让知识在对话中生成。 二、教学评价公正1、学生的学业评价首先,要考查并懂得评价学生是否具备数学基本常识,懂得数学与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学生是否懂得运用观察的手段去分析已知条件,学生是否能够从题意分析总结归纳得出答案。然后,要及时评价学生参与数学活动情况。比如说,是否做到每天花30分钟左右的时间预习和巩固,既要有复习,也要有预习,学生是否及时完成当日的课后作业。学生是否就作业中疑难问题向教师讨教。再然后,还要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是否能够积极开动脑思考,是否能够认真倾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能够踊跃发言、大胆提问。最后,也要评价学生作业情况。书写是否认真、整洁、美观;作业本是否干净、整洁;格式符合要求;作业能按时独立完成、及时订正。2、具有教学反思能力(1)要提高对教学反思的认识;要增强反思意识,形成反思习惯。只有对教学反思有明晰而正确的认识,才能在情感上真正接受反思思想,从而激发起反思的内在动力,进而产生具体的反思行为。(2)要做到自我剖析;自我剖析既是教师对自己进行批判性反思过程,更是自我提高的过程。教师经过不断自我剖析、自我诊断、自我调整,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并形成理性认识,最终得以自我提高,这种不间断的自我剖析活动,就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过程,随着这种活动的不断成功,教师的自信感和自尊感也就随之加强。(3)养成写教学后记的习惯;教学后记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它既是一种特殊的备课形式,又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全面反思过程;它不但有利于改进、优化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还有利于强化教师的教研意识。写教学后记时,要抓住自己的感受、领悟最深的东西。或是成功之处,或是失败之处;或是激情状态下创造思维的灵感火花,或是个性化的内心体验;或是教学中的困惑,或是教学中的疑难等。 八、板书设计第三章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生态平衡的概念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就叫生态平衡。2.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在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