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正反比例的意义》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这节课通过具体问题认识成反比例的量,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例题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先列表呈现了几组数值,让学生通过表中数据进行观察,使学生进一步发现这两种量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在此基础上,向学生完整地说明这两种量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初步认识反比例的意义,接着安排试一试让学生再次经历与上面类似的过程,感知和体会成反比例的量的特点,加深对反比例意义的理解,最后对反比例的意义进行了抽象,用字母公式表达关系。目标预设1、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中认识成反比例量的过程,初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及字母表达式,学会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2、让学生在认识成反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数量之间相依互变的关系,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规律的能力。3、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从现实生活现象中探索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意识。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对数据的观察分析,认识成反比例量的特点,并会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教学难点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也得到相应的发展,通过对比,让学生主动建构数学模型,在总结中增强学习的信心,数学的情感体验也得到升华。设计思路从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事情入手,自然地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对比中观察、分析和讨论,感知由外到内,理解从初步到深刻,这时引出“反比例关系”水到渠成。练习既有单纯的模仿,也有适当的变化,让学生能真正的理解概念,发展思维。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复习正比例意义,如何判断成正比例。一辆汽车在公路上行驶,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表所示。时间/时 1 2 3 4 5 6 …路程/千米 80 160 240 …形成板书:如何判断成正比例,字母怎么表示?二、新课1引入2观察表格老师每天上班,速度和时间如下表: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交流:(1)表中列出了哪两种相关联的量?(2)两个量是怎样变化的?(3)这种变化有什么规律?(4)可以用什么样的式子表示这一规律?独立思考,再小组交流集体交流。生一边回答,师一边板书。3小结:我们就把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称作反比例关系,这两种相关联的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4试一试。六三班36个同学排队,排数和每排人数如下表:仿照刚才的过程自己研究5总结。比较两个例题的的共同点,总结反比例的意义,怎样用字母表示。反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 ),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 )( ),它们的关系叫做( )比例的关系。这两种量就叫做成( )比例的量,6、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你能举例说一说吗?三、练习1、练一练12、练一练23、改编:运走的吨数和剩下的吨数成反比例吗?为什么?4、如何判断两种量成不成反比例?四、巩固练习。1、巧判断,对的打“√”,错的打“×”1.生产一批零件,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成反比例。 ( )2.张慧雅的身高和体重成反比例。 ( )3.汽车行驶的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 ( )4.订阅《小学生数学报》的份数和总钱数成反比例。( )(比较正反比例的区别)2完成填空1.圆柱体积一定,( )和( )成反比例。2. A÷B=C,(ABC为三种量)当( )一定时。( )和 ( )成反比例。3.A÷B=C, (ABC为三种量)当( )一定时。( )和 ( )成( )比例。五、回顾,理解万变不离其宗六、作业。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