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生物八年级第二册 5.1.1 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第1课时)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沪教版生物八年级第二册 5.1.1 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第1课时) 教案

资源简介

第5章 第1节 生态与环境(第1课时)
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一、设计思路
“生物与环境”这一节是教材第五章“生态系统”的开节篇,主要讲述了非生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本节内容的学习将为后面第二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类型”、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内容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本节课首先以“现代长颈鹿颈长和前肢长的特征是怎样进化来的”这样一个吸引学生注意力的问题,作为切入口引入,初步感受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对环境的适应性;然后利用图片等适当的媒体手段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野生生物适应性的具体表现,通过投影、视频等手段加深理解保护色、警戒色与拟态的区别;通过看图说话感受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生物与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与环境密切相关。通过学习,让学生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关注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懂得保护自然、珍爱生命。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2、知道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特点及其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观察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特征和行为,初步学会从现象到本质来描述观察结果的方法。
2、通过对具体事例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区别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感受到生物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意识到保护生物的生存环境是保护濒危生物的重要举措之一。
三、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
2、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特点及其意义。
(二)难点
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以及三者之间的区别
四、教学准备
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生物图片、视频以及实物猪笼草。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教学说明
引入第五章第一节生物与环境 经过上一章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地球上存在着缤纷多样生物的类群,那么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有哪些类群?但是任何一种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周围的环境,环境有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我们今天就来了解一下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板书图示:我们所说的环境有两种,一种为生物环境,我们所学的植物动物微生物都是生物环境的组成部分,还有一种就是非生物环境,非生物环境包括了水、阳光、空气等。今天讲的主要内容就是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插入视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板书 回忆生物的分类,课分为植物动物微生物。观看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的区分 将旧知识与新知识相连接,引出新知识
一、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1.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形态结构生理功能行为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联系我们第四章学习的生物的类群,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植物、鱼类等生物是如何与环境相适应的? (图片:猛兽、鱼类、鸟类绿色植物。)视频:猪笼草、捕虫草展示:实物猪笼草板书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地球上任何一种生物都受到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它们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或行为等方面对环境都具备了不同的适应方式。也说明自然界中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但有些生物生活的环境虽然不同,它们对环境适应的方式却类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方面,它们在躲避敌害,保护自己的过程中叶有对环境的危害,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思考、交流。学生观察、思考,总结保护色的概念和特点。 利用已学知识得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结论。知识的连贯性。
1)保护色 投影:北极熊、叶蝉、蝗虫、狼蜘蛛图片。设疑:北极熊和叶蝉从外形适应环境条件的角度来看,有没有共同的地方?播放视频:比目鱼和北极狐的保护色。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保护色的概念。 学生观察、思考,总结保护色的概念和特点。 学会观察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特征和行为,初步学会描述观察结果的方法
2)拟态 投影:竹节虫和尺蠖图片。
设疑:这些是不是保护色?图片,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拟态的概念视频:昆虫饿保护色和拟态图片:灰蝶幼虫和毛虫加深印象 学生观察、比较保护色和拟态的区别。观看 通过比较的方法掌握保护色和拟态的区别。
3)警戒色 投影:体色特别鲜艳的夜蛾幼虫、毒箭蛙、黄蜂和金环蛇的图片。设疑:动物的保护色和拟态能使自己不易被敌害发现,从而有利于避敌和捕食,那么如此鲜艳的体色是否也是对环境的适应?视频:刺猬、豪猪和斑点臭鼬的警戒作用设疑:警戒色的动物有什么特征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警戒色的概念。通过“找一找”区别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归纳:保护色、警戒色、拟态的区别 。体现出不同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观察、思考并阐述自己的观点。思考、回答观察、感悟。学生进行归纳 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体现出不同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这些概念是人为划分的,在教学中不必过于深究,教学的关键是认识到这些现象都体现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相对性 设疑:生物能够适应与环境,是不是就万无一失了?看图说话:一组雷鸟图片设疑:雷鸟的遭遇说明了什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得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 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引导学生得出适应之所以具有相对性,主要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导致已经形成的适应一般要落后于环境条件的变化。投影:大熊猫图片。大熊猫也有犬牙,为什么?如今,由于环境条件的人为破坏,导致濒危动物出现,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也日趋恶化。面对这些,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板书:相对性我们了解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有很多方面,那么这些适应是怎么形成的呢?提问:你们知道现代长颈鹿颈长和前肢长的特征是怎样进化来的吗?说明:生物只有适应环境才能在环境中生存。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学生讨论,看图说话。思考并阐述自己的观点。讨论、交流生物对环境适应具相对性的原因。感悟:生物受环境的限制,生物又能适应环境。学生各抒己见学生通过自己已学知识进行回答 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树立环保意识。
课堂总结 生物适应环境有普遍性和相对性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的概念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一个自然选择的结果。 完成课堂总结的填空 巩固课堂知识
课后拓展与应用 提问:生活中有哪些模拟保护色、警戒色的现象? 学生寻找生活中的实例 培养学生生命科学知识的运用
六、板书
第五章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
一、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1、生物对环境适应的普遍性
1) 保护色
2) 拟态
3) 警戒色
2、 生物对环境适应的相对性
七、小结
通过这节课使学生了解到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普遍性和相对性,也认识到生物不仅从形态特征、生理功能和行为方面,自我保护所采取的保护色、拟态和警戒色也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在最后的大熊猫的例子上也进行生命教育。在课后总结和课外的拓展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
生理功能
行为
形态结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