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人的性别决定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3人的性别决定教案

资源简介

《人的性别决定》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人的性别决定》是22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的一个重点内容,在整章的编排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深化前面所学的“遗传相关的细胞结构”,铺垫后面将要学习的“生物的变异”。就知识而言,要了解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并且通过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原理,从小培养科学对待生男生女的问题,增强学生维护男女性别自然发展的社会道德感。因此,无论从知识的形成、能力的培养,还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来看,本节课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概述人的体细胞的染色体组成;
解释人的性别决定。
能力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资料的能力;
通过模拟实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善于思考、动手实践、解读数据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加强团结合作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科学看待生男生女问题;
关注性别比例问题,积极宣传科学知识,增强学生维护男女性别自然发展的社会道德感。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说明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性染色体决定;
解释人的性别决定方式。
教学难点:理解生男生女机会均等。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有比较强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同时也具有一定量的生物知识储备,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所以在授课时,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采用科学途径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达到师生互动的效果。
与此同时,对于课本提及的关于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知识,学生学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参与模拟探究生男生女几率的活动,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以更利用于学生掌握。

三、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的是探究式的自主学习模式。不给学生灌输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思考、分析问题,亲历知识的再现过程。学生通过讨论了解人的性别差异与性染色体有关,通过动手实践探索生男生女的奥秘,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四、教学准备
师:准备实验材料:剪刀、彩纸、信封; ppt课件,录制演示实验视频、制作人的性别决定小动画;上课前在黑板上绘制统计表格。
生:预习新课,完成实验操作联系册上的知识准备题。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 创 设 情 境 , 激 发 兴 趣 方法一:向学生展示一幅婴儿的图片创设问题情境:当一小孩降生时,众人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目的: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人的性别差异上,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部分学生回答关心小孩的健康与否;更多的学生表示更关心的是小孩的性别。
方法二:向学生展示自制动画创设问题情景:这个动画短片想要表达什么意思呢?你能解读出它所向你传达的信息吗? 目的:预设任务,利用动画的新颖有趣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部分预习过新课的学生会回答:生男生女的问题;也有部分学生不能快速解读信息。
(二) 诱导 发现 , 引出 问题 师:人的性别差异是由什么决定的呢? 展示“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DNA存在于染色体上”的图片。 启发学生思考“人的性别差异是否与染色体有关?” 学生回答有关系,部分学生能够说出,人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男女有别,那么他们的染色体也应该有所不同。
(三) 合 作 探 究 , 突 破 重 难 点 1.向学生介绍“发现性染色体”的一些背景知识。(简要介绍) 2.展示染色体图片 3.设问:引出“人的性别决定”的话题:同学们,人的生命的起点是出生那一刻吗? 4.提问:“受精卵又是如何形成的?” 5.肯定学生回答并展示相关图片:男性生殖细胞精子有2种,一种是含有X染色体的,一种是含有Y染色体的;女性生殖细胞卵子只有1种,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和卵子的结合会影响着人的性别。 6.提问:生男生女究竟由谁来决定呢? 引出通过模拟实验来探究生男生女的奥秘。 查看学生实验情况,巡视指导。 组别生男生女男女比例1 2 3 4 5 6 7 8 9 10 合计
7.展示历次人口普查男女比例数据;播放演示实验视频。 (考虑到青春期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本校学生情况,预计会有同学认为此实验范围太小,不认同实验结论。) 8.知识巩固,课堂小结。 活动一:安排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46页的自我评价题,然后小组互评,老师点评。 活动二:播放动画短片《人的性别决定》 1.了解背景 2.观看图片、为染色体配对、寻找男女染色体异同,区分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3.不是,是形成受精卵时。 4.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 5.了解男女性染色体组成。 6.①讨论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准备工作。 ②进行实验,同时记录实验数据。 ③数据汇总,组长将实验数据汇总后填入黑板上表格展示。 ④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由以上的数据分析可大致看出,精子与卵子结合的机会均等,说明生男生女的机会是均等的。新生儿究竟是男孩还是女孩,主要取决于由父亲的哪一种精子与母亲的卵细胞结合,认为孩子的性别完全由母亲决定的想法是不正确的。 7.分析人口普查数据,观看演示实验,发现规律,这个实验重复的次数越多,生男生女的比例就越接近1:1,从而认同实验结论:在人类这个大的群体中,生男生女的几率均等,一般为一比一。 8.学生独立完成作业,组内评价,巩固所学知识。再通过边观看视频边解释人的性别决定方式,将所学知识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进一步加深对“生男生女机会均等”的理解,
(四) 加 深 认 识 , 思 考 拓 展 1.指导学生阅读课后思维拓展题,通过多媒体呈现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形势。 2.引发学生思考导致这一形势的重要原因是人为因素。明确指出性别的不平衡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 3.展示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指导学生发现男女性别比例失衡的情况有所好转,说明整个社会已经逐渐扭转重男轻女的陈旧观念,共同构筑男女平等的社会新风气。 科学对待生男生女问题,共同维护男女性别自然发展。
(五) 课外 延伸 , 铺垫 新课 设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人的性别差异是由染色体决定的。若性染色体多了一条或少了一条的话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呢? 目的:为下一节课《遗传病和优生优育》做铺垫 课下查阅资料,预习新课。

六、板书设计
第三节 人的性别决定
组别 生男 生女 男女比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合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