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19-2020学年初中信息技术【轻松备课】Python编程第2课 变量和数据类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变量的定义与使用,以及变量命名规则;了解常见数据类型以及相互之间的转换方式。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讨论、合作探究、实践练习,提高自我学习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代码,让学生了解程序语言,提升对计算机世界的认知。【教学重难点】1. 重点:不同数据类型概念的理解以及正确表示。2. 难点:数据类型转化的技巧,三个转换函数的正确使用与理解。【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教学准备】多媒体网络机房【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2分钟 一开始,通过讲述一个小猴子下山的故事,提问怎样用程序表示这个故事,引导出今天的主角变量。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 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新授新知 1. 变量提问:在小猴子下山的过程中,什么东西一直在变化。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出,在程序运行过程,可以进行变化的数据,我们就可以把它存储到变量之中。然后教师给出变量的定义:在程序设计中,变量是在程序运行期间可以修改的、包含特定的数据类型的、已命名的存储位置。“可以修改”是变量的第一个特征,它的值是可以一直变化的,就像小猴子手中的水果,一直在变化。“已命名”表示每一个变量,都需要给它一个名字,并且不能重复。特别提示,给它起名字还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名字可不能随便起。那 “包含特定数据类型”中的数据类型是什么呢?这与变量有什么关系吗? 学生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 通过结合情景进行讲解概念,学生更易吸收。新授新知 2. 数据类型思考1:小猴子在下山过程中,它先掰了1个玉米,接着摘了2个桃子,后来又抱了1个西瓜……….这里的1、2、1是否是数据类型?桃子、玉米是否是一类数据类型?是什么数据类型?教师回答:数据类型可以理解为一种容器,比如我们一般喝水,我们会使用水杯,在这里水杯就是一种容器,它规定了水的多少,以及形状,当然杯子有大有小,形状也各异。而在程序世界中这种变化就没有这么多,我们一般规定数字的类型就是int和float,int用来存储整数,float用来存储带小数的数。而桃子、玉米这样的文本,我们用字符串来进行存储。字符串是由数字、字母、下划线组成的一串字符。思考2:想用一个变量把小猴子下山中三次摘到的食物的名称与数量存储在一起,该如何实现? 一般的,一个容器只能装一个东西,比如装整数,我们用int。但是有一个特别的数据类型,list,它可以装多个数据,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拥有无数个抽屉的抽屉柜,在它的每一个抽屉都可以放置一个变量。把小猴子下山中三次摘到的食物的名称与数量存储在一起food=[‘玉米’,1,’桃子’,2,”西瓜”,1] 学生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热情,借助生活实例,便于学生理解。新授新知 3. 数据类型转换在实际的编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想要变换数据类型的时候,这时候我们就需要借助三个工具了,int()、float()、str()。使用它们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数字到字符串,字符串到整型、浮点型的转变。教师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3个转换函数。 学生动手实践编写代码,积极思考。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课堂小结2分钟 老师带领着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知识。 再次巩固本堂课的知识,体现教学的完整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