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真菌一、设计意图在生物实验教学中,美丽多姿的细胞形态,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实验装置的整洁有序、科学合理无处不体现着自然美;对实验现象、事实的科学分析、归纳而得出的科学结论无不渗透着科学美。学生对生物学理论的美感是难以直接产生的,其审美过程往往需要一定的中介。生物实验将生物理论转化为生物现象美,是符合学生审美心理的审美中介。本堂课将生物实验与理论相结合的形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身边的生物现象,通过发酵及观察青霉菌等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生命之美、感受大自然带来的奥秘,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真菌的主要特征;学会观察青霉和酵母菌的基本方法2、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园地,初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感受微生物的微小、无处不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微生物世界充满好奇心,体会生命之美,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懂得全面看待微生物和利用微生物为人类服务。三、教学重点:酵母菌和青霉菌的主要特征。四、教学难点:酵母菌的营养方式。五、课前准备:实验器材的准备,酵母菌永久装片的观察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经过前阶段大家的寻找,找到了哪些真菌呢?今天把你了解的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引导学生认识各种真菌,除了食用的外,探究生活现象,揭示真菌真面目。 学生将自己查询了解的真菌和大家分享。学生对真菌有初步印象 鼓励学生在轻松、有目的的气氛中各抒己见,了解学生对微生物现有知识掌握情况,同时引入课题。二、酵母菌1、酵母菌的形态结构2、酵母菌的营养 通过图片展示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单细胞,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液泡、细胞核,没有叶绿素两个个馒头引发的问题:老师拿出两个不同的馒头,请同学们摸一下,感觉两者的区别,介绍它们的制作过程。→引出问题:为什么会不同呢?→再请大家把馒头扳开,观察其中松软的馒头中有许多空隙,是它们让馒头松软的。(如果空隙不够明显,再分发一些面包观察)。→为什么一个有这么多的空隙,而另一个却没有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做个小实验看看酵母菌发酵能产生哪些产物)2、探究实验:“酵母菌的发酵”, 提前一天每组用两个装有面粉的试管分别加入酵母粉,把其中一个试管用橡皮塞子堵上,另一个用松软的棉花塞上。观察试管中的现象。为什么?引出发酵的概念。发酵:酵母菌把糖作为原料,在无氧的条件下分解糖,产生二氧化碳和酒精。(师生共同总结)→二氧化碳遇热膨胀使馒头、面包松软,酒精在焙制时逸出挥发。 学生回忆实验课时观察酵母菌永久装片看到的酵母菌的结构学生说出一个馒头比较松软中间有许多空隙,而另一个馒头没有。得出酵母菌能够将面粉发酵。回忆得出面粉的成份为糖类学生观察前一天自己做的实验现象理解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三、青霉的结构 在我们上海地区大概在六月份有一个最让人难熬而闷热的季节“黄梅天”,知道为什么称为“黄梅天”吗?是呀,因为这个季节的东西特别容易发霉,其实所谓的发霉是因为上面长了霉菌,它也是真菌的一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们大家自己培养的霉菌。(学生提前一周进行青霉菌的培养)→观察青霉 a、取一块载玻片,在中央第一滴清水 b、取少量青霉的菌丝放入水滴中,盖上盖玻片 c、在显微镜下观察青霉的结构 学生回答:发霉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青霉的形态结构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霉菌的课题通过使用显微镜感受镜头下带来的不同体验,体会生命之美四、思考与讨论 为什么体型较大的蘑菇等大型真菌也是微生物呢? 学生课后讨论、交流 培养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看待分析客观事物的能力。五、真菌的主要特征及营养方式 根据前面所学的内容,总结真菌的主要特征营养方式:腐生 学生讨论总结 知道事物的两面性六、随堂练习 下面描述的是真菌的一些特征,请找出属于真菌的特征,把序号填写在空格上。真菌的特征是 2、3、5 。 ①个体微小、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②既有个体微小的种类,也有个体较大的种类,细胞内有真正 的细胞核。 ③能产生孢子,孢子能够发育成新个体。 ④通过分裂的方式繁殖后代。 ⑤细胞内没有叶绿体。 学生讨论交流 巩固所学知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