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生物八年级第二册4.4生物的分类和命名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沪教版生物八年级第二册4.4生物的分类和命名教案

资源简介

生物的分类和命名
一、设计思路
《生物的分类与命名》是八年级生命科学第四章第四节第一课时学习内容,教材顺序为物种的命名、分类的阶元。在本节课中将教材顺序做了调整,从分类的阶元到物种界限再到物种的命名,作此处理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接受。本课内容教学难度不高,但知识点比较枯燥,不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而,将诺亚方舟的故事作为本节课的主线,设定“将地上的生物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登记入船”这个终极目标,通过活动、讨论、比较、交流将“生物分类的阶元、依据及其与生物种类的多少、生物共同特征以及亲缘关系远近之间的关系、物种的界限和命名”这些教学内容一一解决,最终从故事回到现实中的诺亚方舟种子库,介绍全球种子库和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以及英国馆种子圣殿,增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体会生物分类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上海教育出版社初中生命科学第二册第四章第4节第一课时内容, 《上海市初中生命科学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对本节内容的学是A级,具体要求是说出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和认识生物分类方法对人类更好地认识与利用生物的重要意义。前面三节已经学习过植物、动物、微生物类群,通过生物分类的学习,学生更容易区分各个类群的生物,并且有助于学生站在一个新高度认识整个生命世界,了解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因此,本节内容在第四章《生物的类群》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知识面较广,思维活跃,能够自主学习,但在课堂中比较倾向于听讲,不太愿意自主表达,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考虑到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但对生物分类还没有系统的认识,本节课将带领学生从分类的角度认识生物世界。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说出生物分类的基本方法。
(2)说出物种的命名方法——双名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讨论、比较、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观察、对比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生物分类的学习,认识生物分类方法对人类更好地认识与利用生物的重要意义。
五、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生物分类的七个阶元。
2.物种的命名方法——双名法。
难点
分类单位的大小与生物种类的多少、生物共同特征的多少、亲缘关系的远近的关系。
六、教学准备
课件制作、白纸、马克笔、磁贴。
七、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故事引入 出示图片,简介诺亚方舟的故事: 在《圣经》中曾记载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相信很多同学都听过,那就是诺亚方舟。相传,在灾难来临之前,诺亚需要建造一艘方舟,带着他的家人和地球上的动物躲避灾难。其实,地球上需要避难的生物的类群还有很多,那我们建议诺亚也尽可能多地带上其他生物的类群吧!方舟的大小有限,生物的种类又很多,怎样才能保证生物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登船呢? 学生看图、听讲。 故事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类的阶元 1.分类的依据 2.分类的阶元 3.分类单位与生物种类的多少、生物共同特征的多少、亲缘关系的远近的关系 4.物种的界限 诺亚不太擅长生物的识别,你能不能帮他挑选一些具体的生物种类带上去呢?小组讨论一下,同时用马克笔在纸上写上一个你们组最想挑选的生物的名称。 大家帮诺亚挑选了很多种生物,诺亚希望能把这些生物做个分类,这样便于管理,你能帮帮他吗?接下来,我们给黑板上所贴的生物分分类,想一想你的分类依据是什么? 活动一: 根据创设的情境,请学生小组讨论生物的选择及分类,并交流互评分类依据。 同学们的分类方法都有自己的依据,(甚至有些同学的分类依据跟分类学家的一样。)那么分类学家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呢?请大家阅读教材第61页分类的阶元第一段,找出分类学家的分类依据。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找出分类学家的分类依据。 分类学家根据这个依据将生物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划分出7个阶元。 教师介绍分类的7个阶元。 提问:分类的阶元中最大的和最小的分别是哪个呢? 地球上的生物又被划分出几个界呢? 教师举例简介五界分类系统。 前面我们学过动物的类群,其中,原生动物单独划分到原生生物界,其他动物类群划分到动物界。无脊椎动物的七个类群都属于门的级别,依次是腔肠动物门......而教材中提到的脊椎动物都属于脊索动物门,五大类脊椎动物分别属于鱼纲..... 师生梳理教材上动物的类群在分类系统中的阶元。 根据这种科学的生物分类方法,每种生物在这个系统中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位置,这样诺亚就有了很多详细的生物分类阶元图,其中,有两份是月季和人类的。 请学生观察教材P62分类的阶元图片。 提问: 你能按阶元从大到小的顺序说出月季和人的分类位置吗? 活动二: 小组讨论分析分类的阶元与生物种类数量、共同特征、亲缘远近的关系。 接下来,请根据这张图片,小组讨论分类阶元的大小与生物种类、共同特征、亲缘关系远近之间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科学地表达结论。 诺亚浏览生物分类位置的过程中,发现他想带的一类叫骡子的生物在分类系统中竟然没有位置,这是为什么呢? 图示骡子、马、驴,分析在分类系统中的地位问题,引发学生对物种界限的思考。 (提示信息:骡是马和驴交配产生的后代,体格健壮,但没有生育能力,无法繁殖后代。) 骡子和马、驴如此相似却不是同种生物,骡子甚至不能称为一个物种,诺亚非常震惊,他想起自己曾经养过的几种形态差异很大的狗,它们是不是同一个物种呢?为什么? 出示几种狗的图片,提问:它们是同一个物种吗? 那么,同一个物种最起码应该具备哪些特征? 所以我们说物种之间是有界限的,这个界限是什么呢? 提问:物种之间的界限是什么呢? 师生总结:同种雌雄个体能够互相交配,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学生挑选生物、讨论交流分类方法,说出自己的依据。 阅读教材,收集信息, 找出分类的依据。 学生回答:最大的是“界”,最小的是“种 ” 。 学生听讲、了解。 学生读图、分析、讨论,尝试得出结论: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生物种类越多,具有的共同特征越少,亲缘关系越远。 联系生活实际,归纳物种的界限。 通过活动,体验分类,并知道每一种分类方法都要有一定的依据。 通过观察教材分类的阶元图片,学生自主寻找分类的阶元与生物种类数量、共同特征、亲缘远近的关系。 通过认知的冲突,让学生体会物种的界限。
物种的命名 1、俗名 2、学名 至此为止,诺亚已经解决了生物的分类和物种界定问题,他准备核对物种的名字并登记入册了,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出示青蛙图片,提问:你们平常怎么称呼它?英文中又怎么称呼它呢? 这些就是生物的俗名。 引出俗名的定义。 诺亚想带一种叫做杜鹃的生物,呈现两张杜鹃的图片,哪个才是杜鹃呢? 诺亚想带的还有这些鱼(娃娃鱼、鲸鱼、墨鱼、鳄鱼),它们都是鱼类吗? 小组讨论并归纳一下俗名有哪些不足之处。(等学生讨论、归纳) 出示多种图片,讨论俗名的不足。 俗名的确有很多不足之处,那么到底怎样才能保证每个物种的名字独一无二呢? 引出学名的定义。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60。 提问: 1.目前所采用的生物命名法叫什么? 2.双名法由谁提出? 3.双名法的构成如何?字体如何? 以月季和玫瑰为例,介绍双名法的组成。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学名中的属名。 活动:小猴子们找亲戚 请学生根据物种的学名,指出哪些物种属于同一属。 最终诺亚按照每种生物的学名,既不重复也不遗漏地让生物们成功登船躲避了这场灾难。 今天我们借助诺亚方舟的故事学习了生物的分类与命名。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讨论、总结俗名的不足:同物异名、同名异物、类群混淆、语言差异。 学生阅读教材、根据问题自主学习学名的命名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生物俗名的不足之处,激发学生学习学名的兴趣。 学生自主学习物种命名的科学方法,并找出与分类的阶元中属的关系。
生物分类的意义 诺亚方舟的只是个神话故事,今天的故事情节也纯属虚构,但是现实中却有很多人在与诺亚做同样的事情。几乎每一天,地球上都有物种在灭绝,这引起了很多人尤其科学家的关注。因而,在挪威,科学家建造了一个全球种子库。 简介全球种子库。 在中国也有这样的机构。 简介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介绍植物学家钟杨的事迹。 在上海世博会,有个这样蒲公英造型的的建筑,大家认识吗?它就是英国馆,在英国馆中,有这样一个种子圣殿,类似于英国的千年种子库,保存了大量的种子供人们观赏。 展示上海世博会英国馆种子圣殿。 提问:学习生物分类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观看种子库照片,体会种子库的建造意义。 预设学生思考并回答:更好地认识生物,了解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以便更好地研究它们、保护它们。 引导学生认识生物分类方法对人类更好地认识与保护生物的重要意义。
作业 请你用学过的分类知识,尝试给校园内的一种植物设计挂牌(包括中文名、学名和主要特征)。 学生尝试用本节课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探究生命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作业中更多地了解身边的生物类群,学会应用分类方法。
八、板书设计
生物的分类和命名
一、生物的分类
共同特征越多 亲缘关系越近
界 门 纲 目 科 属 种
共同特征越少 亲缘关系越远
二、物种的命名(学名)
双名法:属名+形容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