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生态系统的组成》的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本节课以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线,通过一连串问题的设计和板书的引导,启发学生对图中各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认识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认识建立在营养关系基础上的生物之间的联系——食物链、食物网。鉴于学生但对种群和群落的理解存在困难,把前面的“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部分内容迁移到这里,在“同一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引入种群的概念,并和生物群落进行区分,方便学生的理解。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生态系统的概念。2.理解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相互关系。3、区分种群和群落4、知道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二)过程与方法1.在分析具体的生态系统组成中,学会归纳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2、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学会区分种群和群落。3、学会观察食物网,分析食物网中的食物链的数量和关系。(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分析,认同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2.建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是生物生存的必须条件的观点。三、重点和难点重点:生态系统的整体概念和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难点: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四、教学准备:PPT课件五、教学过程:教学内容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引入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展示一副图:一个森林生态系统1、提问:(1)找出这个生态系统中一种动物?(2)那些动物和它有关系?(3)还有哪些生物和它有关系?(4)影响它生活的因素还有哪些?(板书整理,归类) 讨论、交流逐步揭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可以直观看到生态系统中的 内容,逐步引出动物,植物,微生物和其它非生物成分。2、生态系统这个统一的整体必须具有哪些组成成分?植物——生产者生物成分 动物——消费者微生物——分解者非生物成分:阳光、水分、温度、空气、土壤3、引导学生讨论、交流:(1)生态系统哪一个成分更重要?(2)如果缺乏其中某一个成分,会怎样?得出结论: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听讲讨论、交流,逐一区分三种生物成分和作用,并推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概念。回答 在听讲、讨论、交流、举例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同时也利于学生梳理内部的联系。二、生态系统的概念1、群落 问题:生长在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的许多松树,还有一些其它的 树,我们把所有的松树称为什么?(学生回答过程中,要逐步引导出群落的专用名词。)还有些什么群落?得出结论:所有的生物群落和它们的环境在一起形成的统一整体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进一步提问:如果这个松树群落中有红松、白松、黄山松。我们怎么区分它们?巩固小练习:一个池塘中全部的鱼是否是一个种群?(有鲤鱼、鲢鱼、青鱼、草鱼)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83生态系统的概念,划出关键词。 讨论、交流逐步揭示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推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概念。分组讨论、交流:讲出红松种群、白松种群、黄山松种群练习举例:各种不同的生态系统,并认识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中群落和种群的联系,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联系前面知识,复习种群通过交流、质疑,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更帮助学生树立了生态系统统一性、完整性的生物学观点2、食物链与食物网 1、展示ppt:草原中,草、鼠、蛇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引出食物链概念、书写方式。2、出示食物网图,引导学生说出其他的食物链,教师在黑板上书写,分析这些食物链的关系,引出食物网。3、教师点评4、引导学生阅读P83食物网,并计数。 回答、听讲。分组数食物链交流讨论计数的方法及结果。计数、交流。 通过师生的活动,让学生掌握食物链的计数方法。小结 (回归板书)指导学生小结,并点评。 学生小结。 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及时梳理。(学习训练) 1、区分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并将其按营养方式分类。2、写出图示中的食物链 观察、回答。 能把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六、作业设计下图是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请据图回答:1、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草类属于 ,蛇属于 。2、生态系统的三种生物成分中,该图上只体现了两种成分,未体现的一种成分是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